五、提嫫与旋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55
颗粒名称: 五、提嫫与旋娟
分类号: J709
页数: 1
页码: 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先秦西方影响的提嫫与旋娟艺术研究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西方 提嫫 旋娟

内容

提嫫与旋娟是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域过来的舞女。《拾遗记》载:(燕昭王)即位二年,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曰旋娟,一曰提嫫。并玉质凝肤,体轻气馥,绰约而窈窕,绝古无论。或行无迹影,或积年不饥。昭王处以单绡华幄,饮以瓀珉之膏,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台,乃召二人,徘徊翔舞殆不自支,王以缨缕拂之。二人皆舞容冶妖,丽靡于莺翔,而歌声轻扬。乃使女伶代唱其曲,清响流韵,虽飘梁动木未足嘉也。其舞一名《萦尘》,言其体轻与尘相乱;次曰《集羽》,言其婉若羽毛之从风;末曰《旋怀》,言其肢体缠蔓若入怀袖也。乃设麟文之席,散荃芜之香..以屑喷地厚四、五寸,使二女舞其上,弥日无迹,体轻故也”。
  从《拾遗记》中提嫫与旋娟表演的舞蹈来看,与夏、商、周的宫廷舞蹈表演截然不同,舞者体态柔软轻盈,舞蹈起来能卷屈入怀,又像随风飘摇,(双手持绸,跳璎珞舞)。在香尘上舞蹈竟不留足迹,这也许是文人对其舞蹈的形容。从描述中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不受任何礼节束缚,程式限定,感情淋漓挥洒,动作自由轻盈,技巧高超的表演性乐舞。这一舞蹈来自广延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广延国位于西部,具体在哪个位置不可详知,但从其舞者表演的舞姿舞态来看,是一个与中原乐舞迥然不同的乐舞。它与西域的乐舞相像,是异国情调的乐舞,因而受到燕昭王的喜爱。
  可以这样认为,在中国陕西北部至宁夏一带的犬戎、义渠以及吐火罗人,是最早开始传递中西文化的民族。夏、商、周王朝的宫殿里,为何会有“北里舞”、“四夷乐”,或者说是西域的舞蹈,追溯其源,可能早在青铜器时代便开始了它的历史积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