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狄之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53
颗粒名称: 四、夷狄之乐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先秦西方影响的夷狄之乐艺术研究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西方 夷狄之乐

内容

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在齐国观赏到了一场东方和北方的民族乐舞,《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摄相事..会齐侯夹谷..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作,麾而去之。”
  这里所说的夷狄之乐,指的是东方和北方地区民族乐舞。“四方之乐”,是华夏族将生活在其周围的民族称之夷、蛮、戎、狄,把他们的乐舞引进宫廷,称之为“四方之乐”。“四方之乐”早在夏朝时就已有。《后汉书》载:“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献其乐舞”。《竹书纪年》载:“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说明中西乐舞交流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就已开始有了。周代,制礼作乐的宫廷雅乐中的“四裔乐”是对夏代“四方之乐”的直接继承。中国的传统乐舞文化有一鲜明特点,即连续性,前代创制的乐舞及乐舞规范,后世总是对此忠实地继承。夏王朝的宴享四方来宾的乐舞传到了各地诸侯争霸称雄的春秋战国时代,仍被各地诸侯直接继承,如:孔子在齐国欣赏到的“四方之舞”便是。孔子欣赏的外族乐舞与提嫫、旋娟表演的轻歌曼舞不同,它是充满刀光剑影,战鼓隆隆,杀气腾腾的武舞,齐国用此舞招待孔子一行,孔子极为不满,他说:“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孔子提到的“夷狄”,就是东部和北部地区游牧民族的乐舞。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