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穆天子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52
颗粒名称: 三、穆天子传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9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先秦西方影响的穆天子传艺术研究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西方 穆天子传

内容

在中国舞蹈发展中,认为中西乐舞交流的最早记载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对周穆王率领大型乐队去西方各地旅行演出一事进行了介绍,并且,还介绍了周穆王西行的路线。
  周原是中国远古华夏族以西的氏族集团,它曾与祁连山的羌族,北方的狄族或猃允等氏族部落有来往。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势力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国家后,它便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以巩固其政权。《穆天子传》卷二载:“天子五日休于口山之下,乃奏广乐”。又“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穆天子传》卷六:“天子祭白鹿于漯国。..大奏广乐,是曰乐人。”“乐口人阵琴、瑟、口、竽、籥、荻、筦而哭。鼓钟以葬,龙旗以口,鸟以建鼓,兽以建钟,龙以建旗。..击鼓以行丧,举旗以劝之;击钟以止哭,弥旗以节之”。
  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认为,周穆王带乐队先后到过阿富汗和里海边上的黑湖,在漯国得到一位偃师的外国艺人,并把他带回中国。①而有学者认为,杨荫浏先生的考证结论是孤立的,因为脱离了历史条件。他从音乐的角度审视,认为在《穆天子传》中看不到周穆王率乐队演奏“广乐”的动机。他还对杨荫浏引用顾实《穆天子传》中的“玄池”,对阿富汗的蜀山、里海等地进行考证表示怀疑,提出在公元前1000年,一个位尊权重的帝王如何带领庞大的乐队和笨重的乐器越过昆仑山,去西亚演奏。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不可能带出中国音乐,对那些地区的音乐产生影响,周穆王也不可能从偃师带回傀儡戏艺人。他引用当代学者季羡林对《列子·汤问篇》中偃师的考证,认为它是“钞袭佛典”而来。在这里,冯文慈先生把陕北、甘肃、宁夏等一带列入了中国古代中原的疆域之内,认为周穆王西行没有走出中国的国界。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疆域几经变迁盈缩的历史。人类早期社会夏、商、周三代的中国实际疆域只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使在西周建立了最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时,其疆域也还很小且分若干块,各地诸侯们只对自己的封邑和领地感兴趣,对天子只负有进贡任务。只有当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之时,其范围才从中原扩大到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一带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抵大海。在秦朝的疆域之外,有着阴山以北的蒙古草原和河西走廊以及新疆以西的地区,这些地区在秦朝时称之为西方,把这块地区称谓“西域”则是在汉代以后。
  周朝是个比秦朝疆域小得多的国家。根据一个国家实际控制的地域来看,周朝的疆域仅限在黄河中下游,而在它疆域之外的地方都属于其他部落控制。甘肃、宁夏、新疆以及较远的地方则称之西方。周朝第五代皇帝周穆王西游漫行,既传播了中原乐舞文化,也与境外乐舞进行了交流。《穆天子传》中描述他在昆仑山与西王母会面,并举行盛大歌舞表演,看来也不全都是传奇。周朝或在周朝之前,先民们已经知道西方有座巍峨的昆仑山。
  另外对有关西王母形象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交往情况。《山海经·西次山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依此可知,西王母最初是一个长相狰狞、虎齿、豹尾、居住在昆仑山的女神。而在《穆天子传》中,对她的描述不是这样,说她是一个“天姿掩蔼,容貌绝世”的美人,她既会吟诗又能作歌作舞。从这里可以看出是面目可憎的西北游猎民族的神,变成了能歌善舞的中原式的漂亮女子。
  西周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国家,西周的文化艺术在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得到了繁荣发展。《周礼》载:“韎师,掌教韎《韎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飨亦如之。”“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鞮〓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歙而歌之,燕亦如之。”
  “四夷乐”在周朝是指它周边疆域之外的各民族各部落的乐舞。周王朝的疆域仅限在黄河中下流域,民族的单一会造成乐舞的单调,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不仅将它前代乐舞收集、整理成宫廷雅乐。还兼容吸纳为周边国家与民族地区乐舞,并称之为“四夷乐”。周代宫廷雅乐包括的内容有“六代舞”、“六小舞”。“六代舞”即指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周武王的《大武》,“六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代舞”是周代继承前代乐舞的传统舞蹈。“四夷乐”就是指它周边国家和民族地区的乐舞,其中也一定包括周代边疆以外的中亚、西亚乐舞。依此可以说,周王朝是一个已经正式与西方乐舞进行交流的国家。周王朝不仅与周边国家与地区进行频繁交流,而且它对前代乐舞也进行重新加工整理。除此之外,对殷商时期的宫廷宴享礼仪乐舞也进行了直接继承,后世的周王朝继承了这一传统。《仪礼·燕礼》载:“燕朝服于寝,其性,狗也。享于门外东方。若与四方之宾燕,则公迎之于大门内,..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遂合乡乐,若舞则勺..有房中之乐。”
  周人宫廷宴享礼仪中有乐歌、有勺舞成为带有政治色彩的礼仪活动。自周以后,宫廷宴享礼仪乐舞便一直延续下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