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臣墙刻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50
颗粒名称: 一、小臣墙刻辞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8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先秦西方影响的小臣墙刻辞艺术研究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西方 小臣墙刻辞

内容

在探讨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最初交往这一问题时,我们的研究方法除了靠古文献之外,还要依赖文物考古,沉静的物态能够帮助我们研究远古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大学考古系林梅村先生根据殷墟发现的出土文物“小臣墙刻辞”的内容断定中西文化交流早在殷商时就已开始。有关“小臣墙刻辞”早在1930年时,就已经由董作宾向学术界进行过报告,但只是一些对殷代帝王进行宗教活动的描述。林梅村在此基础上,又与一些学者根据《甲骨文合集》著录的“小臣墙刻辞拓片”,并在胡厚宣《甲骨续存》释文基础上,综采各家意见,对小臣墙刻读法重新进行了分析:
  1.[隹(唯)口口,]小臣墙从(纵)伐。禽(擒):信(辛)美
  2.人廿又四,内(芮)人五百七十,(奚)女百
  3.六十,车二丙(辆);唬(柙)百八十三,函五十,矢
  4.六十。又(侑)白(伯)文鹿于大天)”乙。用隹(帷)中,白(伯)(服)
  5.(奚)女于祖乙,用美于祖丁。曰:“京!易(赐)
  6.[女(汝)口胄]
  林梅村对这篇刻辞大意这样解释:“时唯……小臣墙跟踪追击,讨伐敌人。所获战利品计有:辛国美人24名,芮国人570名,奚国女子160名。车2辆,甲衣83副,箭50个,箭头60枚。殷王与众方伯刑杀纹鹿以祭天于乙宗庙,在先王成汤面前共饮鹿血酒,歃血为盟。用帷中曲伴奏,众方伯或由奚国女子服侍,行御祭于祖丁宗庙,或由辛国美人服侍,行御祭于祖乙宗庙。殷臣传旨曰:“京人!殷王赏赐你们..头盔。”①
  在“小臣墙刻辞”中提到的“饮鹿血酒”、“歃血为盟”、“帷中曲”、“辛国女子”等都表明这些都不是黄河中下游流域农业定居民族的行为方式,而只有游牧民族才会具有这样的习俗。
  “小臣墙刻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殷人讨伐敌人之后,举办了盛大庆典活动,在庆典仪式上,殷王与周人一起饮鹿血酒,歃血为盟,并且还有辛国、芮国、奚国美人陪伴歌舞。想必她们会在帷中乐曲的靡靡之音中,翩翩起舞以娱殷人王君。《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犬封国曰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杯食。有文马,缟身失貔”。犬封即文献所谓犬戎。当时的辛国与西羌、犬戎接壤,那么辛国的文化必然带有西北民族色彩。辛国、芮国、奚国女子表演肯定是西域异国情调的乐舞。
  另外,乐又与礼结合,“小臣墙刻辞”还告诉我们,殷人出于政治需要,宫廷里经常举办庆功宴享娱乐活动。在古代,有宴必有乐,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中国是一个尊礼守礼国家,礼的制度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以血缘纽带结成的氏族部落,为了对付神秘莫测的自然界,先人组织进行各种巫术礼仪活动。原始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除了企图获得驾驭自然的超自然之力外,最重要的还是把它作为约束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社会走出来,身上必然带有许多动物本性,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则是束缚原始人的行为准则,是必须遵循的法律。
  巫术礼仪活动不仅是原始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也是一种宗教信仰活动,对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人来说,举办巫术礼仪活动还可以达到人神沟通的目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巫术礼仪活动的内涵逐渐扩大。由于人口增多、部落膨胀、物质生产的剩余,各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掠夺战争,于是便产生了庆功典礼和以物质交换为目的的友好往来的礼仪活动。“小臣墙刻辞”记录了这一历史事实。举行战后庆功典礼活动,就是对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内容的扩大。因此,可以说,中国宫廷宴享礼仪乐舞应起始于殷王朝,带有异国情调的乐舞表演亦应起自于殷王朝。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