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度舞蹈美学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47
颗粒名称: 二、印度舞蹈美学思想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印度舞蹈美学思想的历史沿革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印度 舞蹈 美学思想

内容

印度舞蹈有着独特的舞蹈魅力,象征性的身体动作语汇是丰富无比的。印度舞蹈以扭腰、出胯、掖腿、十指交叉、吸腿、双臂曲张等动作来强调它的舞蹈形象之美。通过表演者形体动作的表演,使人感受到佛国世界的宗教舞蹈美的真谛。
  印度舞的舞姿形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第一种,双腿直立、双膝外开、蹋腰,是一种保持垂直均衡、左右对称的动作;第二种,身体稍稍偏离直线,尤其臀部从左向右稍稍偏出,或腰部稍向后斜方突出,身体重心放在出臀的腿上,另一腿稍向前迈出,这是印度舞常用舞姿;第三种跳跃性动作,舞者上半身向左扭、蹋腰、双膝外开、双脚一前一后、前脚跟在后脚的足弓处、双臂并行展开,有时还可做双臂下垂,头部与上半身动态相反的变形动作;第四种,舞姿是头部、脚部、腰部形成一种锐角的舞蹈,如腰部若向右伸出,那么上半身便向左方伸出,并且颈部、头部向右倾斜,双臂左右交叉伸出,造成运动的反作用力,并显示出一种力。此外,当腰部向右方伸出时,重心必然落在右脚,因此,左脚便可以自如地做各种动作,左脚离地向左方伸出,也给人一种平衡感。
  系统反映印度舞蹈美的著作是《舞论》和《姿态镜铨》。《舞论》相传为婆罗多牟尼所著,是印度最古老的艺术理论著作,大约产生于公元2世纪。这本书论述了剧场舞内容情调分析、形体表演程式、音乐、角色等许多方面,对实际表演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姿态镜铨》产生于公元5~15世纪之间,也是一部指导实践演出的著作,该书对舞蹈手势动作进行了详细描述。
  《舞论》的美学思想在于:(1)强调舞蹈要有教育作用。(2)强调舞蹈艺术表演中“味”与“情”的紧密配合,所谓“味”就是舞蹈表演的风格、程式,“情”是表演者对情感的表达,舞蹈者只有正确运用舞蹈表演程式,准确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才能真正称得上美。(3)能够遵照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等级准确运用舞蹈中手的姿态。印度舞蹈的手的姿态共有67个,其中24个单手势,13个联手势,30个舞手势。
  《姿态镜铨》所论述的美学原则比《舞论》更进一步:(1)认为舞蹈是梵天所创。“梵天最初把《吠剧吠陀》传给婆罗多,婆罗多与上天众乐师和飞天仙女们在湿婆面前表演剧舞、纯舞和情态舞,湿婆记起了他自己威严的舞蹈表演,让他的侍者们把这一艺术也教给了婆罗多。”①(2)注重演员的表演:“表演在情态舞中占主导地位。有4种表演,身体表演、声语表演、装饰表演和情意表演。身体表演是借肢体来表现;声语表演与诗歌和用言语构成的戏剧有关联;装饰表演是指用项链、臂饰等装饰身体,脚铃等装饰本身也构成表演中的一部分;情意表演是指内心情意的表现,通常有8种情意状态:无动于衷,汗流浃背,起鸡皮疙瘩,声音异变,战休发抖,改变脸色,落泪哭泣,迷网昏厥。”①舞蹈者要注重手、眼、情的配合,古代印度舞蹈的美学原则是具体到位的,它与中国传统舞蹈所强调的“气韵”理论相差不多,戏曲舞蹈提倡的“精、气、神”以及“手、眼、身、法、步”等都与印度古典美学理论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古印度的舞蹈美学思想影响了亚洲部分国家,尤其对东南亚一带国家的影响尤为深刻,突出表现在用程式化的舞蹈语汇来传情达意,如泰国传统舞剧“孔剧”中68式模拟动物各种情态的基本舞姿,可以说,它接受了古印度舞蹈美学的影响。另外,东南亚一些国家舞蹈多从古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中取材,如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舞蹈等。古印度舞蹈美学思想对中国乐舞艺术影响主要表现在佛教艺术方面。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