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舞蹈形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46
颗粒名称: 一、印度舞蹈形态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印度舞蹈形态的历史沿革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印度 舞蹈 形态

内容

印度舞蹈是印度教传教的重要手段,在印度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的是宗教艺术,印度宗教曾先后兴起过吠陀教、印度教(婆罗门教)、佛教,其中佛教历时最长,最为完整,影响幅度最为宽泛。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的佛经,以及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化在亚洲各地区生根开花,并逐渐融入那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那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印度舞蹈形态也即宗教舞蹈形态,它大体分为吠陀教舞蹈、印度教舞蹈和佛教舞蹈。吠陀教是印度最早的宗教。它最早是指反映印度——雅利安人早期文明的宗教诗和圣歌。还有一些对民情、风俗、歌舞、传说的描绘。“吠陀教”是早期雅利安人信仰的多神教,他们崇拜的神有许多,如“晴天神”特尤斯,“包罗万物,天地的神”伐楼那,“英勇的战神”因陀罗,以及“集中各种自然之力的神”梵天。印度人喜欢用歌舞形式去祭祀这些神、歌颂这些神。而且在各种吠陀中还有介绍能歌善舞神的篇章。如印度最古老的文学《四吠陀》之一的《梨俱吠陀》中记载了早期雅利安人的体操、斗羊、弓术、竞技、音乐、舞蹈等活动。此外、古印度人极为重视音乐舞蹈活动,还有关于乐舞的吠陀,如《千阔婆吠陀》,“湿阔婆”是音乐神。印度人最为普遍崇拜的神“湿婆”是舞蹈神,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梵天大神踏着舞步创造出来的。”舞蹈是神创造的,神利用舞蹈来发挥他的威力,用舞蹈毁灭罪恶。因此,舞蹈同宗教一样,在古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印度教舞蹈,印度教是一种社会与宗教的结合体,它强调尊奉婆罗飞门,不杀生,崇拜牛,妇女地位低下,不准僭越种姓法规等。印度教的崇拜对象最早是简单的多神教,后来演变为具有各种各样信仰和礼教的宗教,神的数量很多,在众神中,只有三个神被认为是最高神,如太阳神毗湿奴,它是欢乐的善神,主统宇宙。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舞蹈神,湿婆的形象五面四臂,它以舞蹈动作显示它的毁灭力量。湿婆在绘画中,常被画成手持火环,站在恶魔身上翩然舞动的形象。第3个神是“梵天”,他被认为是世界灵魂的化身,他的形象是安坐在一片莲叶上的细小人。
  印度的古典舞蹈和民间民俗活动中舞蹈的内容大多与印度教中的神祗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印度曼尼普利地区发展起来的古典舞蹈《曼尼普利舞》,曼尼普利地区的人传说,这一舞蹈是由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创造的。而且,表演这一舞蹈的场地是由湿婆神用三叉戟劈平的。舞蹈中的几部分组成与神有关,如“快步舞”、“击掌舞”、“伙伴舞”和“月光舞”。后来曼尼普利舞传遍全印度,舞蹈的内容及舞蹈的形式与曼尼普利地区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印度古典舞蹈中与印度教神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舞蹈还有“克塔克里舞”。这个舞蹈主要表现黑天神克里希纳与拉达之间的爱情。舞蹈表演时,由打击乐伴奏,舞蹈演员脚踝处拴系许多小铃铛,舞蹈时,铃铛随着演员身体的摆动发出清脆悦耳的节奏声,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舞蹈。
  佛教舞蹈与佛教,佛教的兴起旨在反对婆罗门教,是由乔达摩创始的。佛教在印度兴盛了一千年之久。佛教舞蹈主要吸收婆罗门教的营养而成长,是最具印度特色的舞蹈。印度的佛教乐舞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至亚洲各国。比如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天竺乐》,以及唐玄宗编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宋代女弟子队舞中的《菩萨蛮队舞》、元代宫廷里做佛事表演的女子群舞《十六天魔舞》都是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乐舞。古丝绸之路上的喀什、龟兹、敦煌、炳灵寺、麦积山等地的石窟壁画上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对印度佛教乐舞文化接受的情况。
  印度的佛教乐舞不仅在古丝绸之路沿途的石窟壁画上留下了辉煌的痕迹,影响着中国汉民族传统乐舞文化,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如藏族的“鹿神舞”、“羌姆”,傣族的“大鹏鸟舞”、“孔雀舞”等。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