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贵霜王朝与犍陀罗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40
颗粒名称: 五、贵霜王朝与犍陀罗文明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7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印度贵霜王朝与犍陀罗文明的历史沿革情况。
关键词: 印度 历史沿革 贵霜王朝 犍陀罗

内容

贵霜王朝在北印度的文化发展史上被认为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它与中亚发生的许多事件联系在一起。
  贵霜王朝是在孔雀王朝统一帝国衰亡之后出现的新兴王朝。阿育王在位40多年是孔雀帝国的鼎盛时期,他死后不久,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王子们争权夺势,导致孔雀帝国分裂,引来大夏希腊人、塞族人、大月氏贵霜人对印度的入侵。他们的入侵给印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首先是来自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文化入侵,巴克特里亚在中国史籍中称做大夏。公元前159年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攻击了犍陀罗地区。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会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这里曾是古印度共和诸国时代的十六列国之一,键陀罗在历史上曾是联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集散地,因此,犍陀罗文化带有来自波斯、希腊、罗马的文化色彩。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攻占了键陀罗之后,到了公元前90年,中亚的游牧民族塞族人打败巴克特里亚人占领了键陀罗。塞族人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占领犍陀罗之后,继续发扬了巴克特里亚的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在咀叉始罗当地的女性裸体小雕像、太阳神苏利耶和宰堵波托架有翼提婆(飞天)雕塑。塞族时代兴修的西尔卡普双头鹰宰堵波(佛塔),呈现印度、希腊与中亚文化混合的特征。”①公元25年伊朗北部的帕提亚人(中国史籍称安息人)赶走塞族人占领了键陀罗。帕提亚人喜欢希腊文化,从西亚引进大量的希腊文化艺术,在帕提亚统治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银质模压头像、古埃及童子神哈尔波克拉提斯的青铜小像、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的金片模压像等。约建于公元40年的西尔卡普的半圆形佛寺宰堵波废墟中出土的灰泥塑像,雕塑有纯希腊风格的森林之神萨蒂尔头像,表明希腊神像已开始融入印度佛塔。”②一些学者测定在印度的咀叉始罗的帕提亚时代产生了印度佛教当中最早的菩萨和佛陀塑像。在这之前,印度佛教没有人物塑像,在犍陀罗地区,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也产生了佛陀塑像和菩萨像。公元64年贵霜人占领了键陀罗地区,贵霜人亦即大月氏人,原为中国甘肃一带游牧民族月氏人一支。约在公元前175年受匈奴驱赶迁徙来到阿姆河流域。公元78~241年是贵霜时代键陀罗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贵霜人的传统宗教虽然信奉拜火教(亦即琐罗亚斯德教),但它对印度佛教的广泛推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贵霜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迦腻色迦。他之所以有名也是与他传播佛法有关。迦腻色迦时期,贵霜帝国疆域很大,它包括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与大半个北印度。贵霜王朝统治一直延续到波斯萨珊王朝对咀叉始罗的统治时期为止。公元3世纪,贵霜沦为萨珊王朝的附庸。
  古印度在接连不断的外族人统治下也扩大了印度人的视野,尤其在贵霜王朝时代,不仅扩大了与西方希腊、罗马,与东方中国之间的贸易交往,也加强了来自希腊、罗马、中国等几个文明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当时的丝绸贸易与佛教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说丝绸是与佛教有关的商品。“早期的大乘佛典如《大事记》或《妙法莲华经》不仅鼓励信徒用丝绸来装饰佛塔,而且许愿说,即使只捐一块丝绸,也会积大德,求得今生及来世福祉。用彩绸和珠宝装饰佛塔的风气大盛,在中亚和中国以后发展成彩幡,几个世纪里发展到百尺长幡。北魏人宋云和惠生作为北魏朝廷特使西行时,带了一千支百尺长幡,另加丝绸香料袋及二千支较短的彩幡。佛教的消费构成了丝绸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丝绸的贸易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中国古代盛行的长绸舞、狮子舞不能不说受到了伴随丝绸贸易的佛教艺术的影响。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中那些键陀罗色彩的佛教飞天身披的短巾也可能就是丝绸贸易在犍陀罗地区的反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