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度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38
颗粒名称: 四、印度教
分类号: J709
页数: 2
页码: 69-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印度教的历史沿革情况。
关键词: 印度 历史沿革 印度教

内容

印度教是早于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的一种宗教。印度教与古印度的神话、民俗、舞蹈又有着多层面的联系。
  印度教始于史诗时代结束之前。印度的史诗起源很早,它与“吠陀时代”部分地相互交叠。吠陀时代文化反映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00年,在印度河上游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间地”生存着雅利安人的文化。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反映的是吠陀时代即将结束时的印度雅利安人的等级社会与宗教体系,也就是反映了印度教的情况,印度教中的一些神的事迹在两部史诗中都有描述。
  古印度的这两部史诗还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及社会组织的内容,吠陀时代无忧无虑的民众心态此时开始被沉重的宗教信仰及社会组织机构的精神枷锁扣住,这把精神枷锁就是印度教。
  印度教是一个社会的与宗教的文化综合体,它由简单的多神教演变为错综复杂的宗教礼制,在崇拜的多种神祗中,有三个最高的神,如“太阳神毗湿奴”,传说他有许多化身,每个化身都有自己的称号,它被认为是欢乐的善神,是保护神,代表宇宙的力量。人们在祭祀他时向他献鲜花,而不献牛、羊与祭品,这是因为他主张不杀生。第二个最高神是“毁灭之神”湿婆,具有令人恐怖的、不可低估的可怕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他的舞蹈中显现。湿婆长着五面四臂,是跳舞大神。古印度人对他的祭祀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自虐的苦行办法;二是用血祭的办法,他们以此种办法来表达对湿婆的崇拜之情。印度的第三个神叫“梵天”,它被认为是世间存在物和世界灵魂的化身。它被认定为细小的、能在莲叶上安坐的形象,是中性神,古印度人对梵天的信仰导致禅定和瑜伽功的形成。
  印度教中这三个最高神还有无数化身形象,一般认为,毗湿奴有罗摩、黑天、人狮、镇蛇石雕等十二种化身;湿婆有六手拜拉布、林伽等十二种化身;湿婆妻子乌玛女神有二十多种化身。有时慈眉善目像少女一般,有时口滴鲜血、恐怖狰狞、手持钢刀,一副恶煞形象。古印度对神的化身的不同信仰也形成多种信仰流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三位一体湿婆派、骷髅湿婆派、林伽派、崇拜难近母派等等,无计可数。印度教没有信条,没有教义,也没有教堂,它被婆罗门所把持,是社会与宗教的结合体,提倡不杀生,重男轻女,妇女地位低下,强调种姓制度。马克思曾经指出:“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①
  印度教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相信灵魂转世,认为动物、人类、神的生命都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系统中,每一段生命由前世行为所决定。人在前世有善良行为就能升天,否则就堕为畜类。如果想解脱生死轮回,获得一种永恒状态,那就要与梵合而为一。
  印度教主张不杀生,非暴力是统治阶级麻痹老百姓的统治手段。它所强调的种姓制度与中国的“礼乐”的制度大体相同,把人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世代相传。不同的种姓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印度教的僧侣很多,他们是文明乞丐,到处流浪,靠布施生活。寺庙里的僧侣靠敬神者的献祭生活,印度节日很多,僧侣靠主持节日仪式获取大量钱财。印度教对妇女非常歧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结婚时基本由女方出嫁妆,送彩礼,请客吃饭,除此之外,女方还要给男方一大笔钱。印度人结婚还讲究体面,花销很大,甚至有人为此倾家荡产。为此,家里生养几个女儿的父母很发愁,经常不让女儿上学,让女儿早早出嫁。许多家庭甚至有出不起嫁妆因而女子跳火自焚的事件发生。还有许多妇女不得已去当舞者。印度的许多歌舞艺术就是由那些生来备受歧视的妇女推动、发展的,它如同中国古代的“女乐”。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