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古印度乐舞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印度乐舞历史沿革
分类号:
J709
页数:
9
页码:
66-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印度乐舞历史沿革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哈拉帕文明、吠陀时代文明、共和诸国与佛教文明、孔雀王朝时代文明等。
关键词:
印度
乐舞
历史沿革
内容
一、哈拉帕文明
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各类文化的源头。由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最初是在哈拉帕发现的,因此,这一时期文明也称做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属于青铜器文化时代,大约指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这一时期。这时哈拉帕已出现早期奴隶制城市文明,哈拉帕人已学会进行各种金属的冶炼和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程度。城市中有象征政治和宗教的城堡,还有大砖砌成的城墙,城墙外有壕沟,城内有浴池、粮仓、居民住宅等。它的兴起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它早早开始了海外贸易,通过海路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等流域以及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出口的商品有木材、棉花、香料、象牙、珠宝等。进口的商品有铜、银、宝石、大麦、食油和羊毛纺织品,城市的文明和商业贸易使印度河流域出现最早的一批城市,并出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制度。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古印度不像那两个地区那么富裕。
在哈拉帕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图章,上面绘有动物和人物图像,有学者认为那些图章可能是古印度商人的家族标记,或宗教护身符等。图章上刻有铭文,虽然各国学者都在研究,但都未破译出其中含意。解不开文字之谜,人们只好凭借图章上的图像去猜测古印度文明和宗教起源。印度河印章上的图像大多数是动物,其中最多的是公牛,特别是瘤牛——背上长着一块隆肉的公牛,它代表雄性繁殖能力,古印度人又将这种牛称做“梵牛”,也即神兽的意思。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就是一头瘤牛。
印度河文明的图章上还有人物图像,有的人长着公牛的角,有的人在静坐修炼。除此之外,还有对菩提树的崇拜,在古印度菩提树是圣树,妇女们求子求孙都要跪拜菩提树。在新德里博物馆收藏着一块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上面有一菩提树,一女神站在菩提树杈上,她面前半跪着一位崇拜者,女神和崇拜者都戴着一个牛角头饰。印度河文明的印章没有雕琢的痕迹,印章上的人物和动物造型逼真、自然,又不失独特风格。
在印度河流域文化中除了一些印章之外,还有大量的陶俑和青铜、石雕小像,陶俑中有各种动物和人物——母神。
在印度河流域的古遗址中还出土了两个舞蹈者塑像,一位是女舞者,一位是男舞者。女舞者是青铜圆雕小像,高4.25英寸,舞女长得像黑人,嘴唇很厚,她的头微微上仰,右手叉腰,左手臂自然下垂,左脚前伸,双腿膝盖徽屈,好像是在摆舞姿造型,又好像是练完舞之后,站在一边喘气歇息,观赏着别人排练。她身材纤细,富有曲线,造型逼真。另一男性舞者是一尊深灰色石灰石雕刻,他脖子粗大,有肌肉线条,造型自然逼真。这两尊舞者塑像均为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的产物,现收藏在新德里国立博物馆中。从这两尊塑像的形态造型来看,早在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城市中已有了相当发达的舞蹈表演艺术了。
二、吠陀时代文明
在历史上,哈拉帕的文化是与雅利安文化相连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之间,从伊朗迁徙来了一群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雅利安人。由于他们的入侵,造成了哈拉帕文化的衰退。印度历史的最早文献《梨俱吠陀》记载了雅利安人的生活情况。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领地时过着原始荒蛮式的生活,他们靠着石器、青铜器等生产工具开山劈岭。从公元前800年起雅利安人开始使用铁器,铁器工具使雅利安人从沉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一定的闲暇,开始了哲学思考和宗教活动。《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典,它有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最古老,反映的史料价值也最高。吠陀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庞杂,是印度民族文化的源头。
梨俱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最初进人印度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北印度恒河上游,在这一带出土的灰色彩陶,还有铁、马骨和稻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的文明。雅利安人属于游牧民族,他们财富的标志就是牛,劳动生产以畜牧业为主,文化是农村式的,与哈拉帕的城市文明不同。
早期吠陀社会是由血缘组成的氏族部落社会,它像是一个父权制的大家庭,统治者以神庙、祭坛来维系氏族的力量。在他们的社会里,有武士、贵族,第二级为祭司,第三级为平民。这一时期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期。
雅利安人文字出现得比较晚,在吠陀早期人们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传布文化,到了吠陀后期,贵族子弟开始学习算术、文法和韵律学,同时还学习与诗结合的舞蹈艺术。
随着雅利安人权力的不断膨胀,财富的不断积累,雅利安人开始追求一些精神享乐生活,“闲暇时光主要花费在音乐、唱歌、跳舞和赌博上,而更加精力旺盛的人参加驾马车比赛。雅利安人对音乐的爱好处处可以看到,不仅有各种各样乐器:鼓、拨弦琴以及通常随身携带的长笛,后来又加上铙和竖琴,而且还有高度发达的用于《沙摩吠陀》吟唱体的关于音响、声调和音标的知识。雅利安人熟识七个音阶”①。音乐、舞蹈成为雅利安人的重要的消遣活动。也可以看出在吠陀时代,音乐舞蹈艺术在雅利安人的喜爱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三、共和诸国与佛教文明
公元前6世纪是古印度的诸王国在北印度相继建立的时期。也是北印度的部落社会转变为16个奴隶制城邦国家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充满矛盾和斗争,而斗争的焦点就是反对种姓制度。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婆罗门教在恒河中下游的影响逐渐的弱小,恒河流域东部产生了维护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利益的宗教——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乔达摩·佛陀(佛陀被认为是大觉者)比耆那教思想鲜明,曾遭到婆罗门教的攻击。乔达摩的梵名是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是来自共和政体的释迦部落,父亲是个部落的刹帝利酋长。他生于公元前566年,青少年时代过着无忧无虑的高贵的王子生活。有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成为一名苦行者。6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不能救世而放弃苦行,他打算通过沉思来寻找救世之道,终于49天之后悟出了道,明白了世上苦难的原因,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自此之后,他开始传布佛教,并广泛结交国王与商人,取得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资助。
早期佛教教义中讲的“四谛”、“八正道”是人们处在动荡不安的共和国时代的一种逃避现实、解脱苦难的方式,也是统治者麻痹、蒙蔽百姓的精神统治手段。
四、印度教
印度教是早于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的一种宗教。印度教与古印度的神话、民俗、舞蹈又有着多层面的联系。
印度教始于史诗时代结束之前。印度的史诗起源很早,它与“吠陀时代”部分地相互交叠。吠陀时代文化反映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00年,在印度河上游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间地”生存着雅利安人的文化。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反映的是吠陀时代即将结束时的印度雅利安人的等级社会与宗教体系,也就是反映了印度教的情况,印度教中的一些神的事迹在两部史诗中都有描述。
古印度的这两部史诗还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及社会组织的内容,吠陀时代无忧无虑的民众心态此时开始被沉重的宗教信仰及社会组织机构的精神枷锁扣住,这把精神枷锁就是印度教。
印度教是一个社会的与宗教的文化综合体,它由简单的多神教演变为错综复杂的宗教礼制,在崇拜的多种神祗中,有三个最高的神,如“太阳神毗湿奴”,传说他有许多化身,每个化身都有自己的称号,它被认为是欢乐的善神,是保护神,代表宇宙的力量。人们在祭祀他时向他献鲜花,而不献牛、羊与祭品,这是因为他主张不杀生。第二个最高神是“毁灭之神”湿婆,具有令人恐怖的、不可低估的可怕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在他的舞蹈中显现。湿婆长着五面四臂,是跳舞大神。古印度人对他的祭祀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自虐的苦行办法;二是用血祭的办法,他们以此种办法来表达对湿婆的崇拜之情。印度的第三个神叫“梵天”,它被认为是世间存在物和世界灵魂的化身。它被认定为细小的、能在莲叶上安坐的形象,是中性神,古印度人对梵天的信仰导致禅定和瑜伽功的形成。
印度教中这三个最高神还有无数化身形象,一般认为,毗湿奴有罗摩、黑天、人狮、镇蛇石雕等十二种化身;湿婆有六手拜拉布、林伽等十二种化身;湿婆妻子乌玛女神有二十多种化身。有时慈眉善目像少女一般,有时口滴鲜血、恐怖狰狞、手持钢刀,一副恶煞形象。古印度对神的化身的不同信仰也形成多种信仰流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三位一体湿婆派、骷髅湿婆派、林伽派、崇拜难近母派等等,无计可数。印度教没有信条,没有教义,也没有教堂,它被婆罗门所把持,是社会与宗教的结合体,提倡不杀生,重男轻女,妇女地位低下,强调种姓制度。马克思曾经指出:“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①
印度教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相信灵魂转世,认为动物、人类、神的生命都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系统中,每一段生命由前世行为所决定。人在前世有善良行为就能升天,否则就堕为畜类。如果想解脱生死轮回,获得一种永恒状态,那就要与梵合而为一。
印度教主张不杀生,非暴力是统治阶级麻痹老百姓的统治手段。它所强调的种姓制度与中国的“礼乐”的制度大体相同,把人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世代相传。不同的种姓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印度教的僧侣很多,他们是文明乞丐,到处流浪,靠布施生活。寺庙里的僧侣靠敬神者的献祭生活,印度节日很多,僧侣靠主持节日仪式获取大量钱财。印度教对妇女非常歧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结婚时基本由女方出嫁妆,送彩礼,请客吃饭,除此之外,女方还要给男方一大笔钱。印度人结婚还讲究体面,花销很大,甚至有人为此倾家荡产。为此,家里生养几个女儿的父母很发愁,经常不让女儿上学,让女儿早早出嫁。许多家庭甚至有出不起嫁妆因而女子跳火自焚的事件发生。还有许多妇女不得已去当舞者。印度的许多歌舞艺术就是由那些生来备受歧视的妇女推动、发展的,它如同中国古代的“女乐”。
四、孔雀王朝时代文明
公元前327~公元前326年古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攻占了古印度,把古希腊文化传递给了印度。但不久,亚历山大逝世,有一位名称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印度人趁印度混乱建立了王朝,他攻占了古印度当时最强大的王国摩羯陀,驱逐古希腊马其顿官兵,击败塞琉古王朝的势力,扩大版图,建立起印度历史的第一个帝国,即摩羯陀孔雀王朝。摩羯陀孔雀王朝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在于它结束了古印度的混乱不堪的“十六国割据”局面,建立了奴隶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国家形态从这时起开始定型,政权超过神权,政治与经济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孔雀王朝最有名的伟人是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他政绩辉煌,尤其是他对佛教的推崇使他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名人,在中国他的名字往往与佛教联系在一起。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印度国教。
阿育王采用的是佛教的仁政统治策略,为树立自己的威望,修建了许多砂石柱,在柱上铭刻诏谕,宣扬达摩,后人称此为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柱头顶端一般冠有狮子、大象、瘤牛或马等动物雕像,顶板周围装饰着动植物浮雕,柱颈呈垂莲钟形。它是印度神话宇宙之柱的象征,它的根源来自吠陀时代捆绑牺牲祭祀天地的“屠柱”。在阿育王时代,石柱成为宣扬佛教,关爱生命的精神支柱。
孔雀王朝时代有两种艺术代表,一种是以阿育王石柱为代表的宫廷式的佛教艺术风格,另一种是以自然神灵药叉和药叉女雕像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风格。
药叉和药叉女是印度人信仰的山水植物的神灵,它起源于雅利安人对树木的崇拜。古印度人认为树木从幼苗长成大树体现了自然生命的神奇力量,于是产生了对树木的宗教崇拜,古印度人把树干当作药叉,把树枝和果实当作药叉女,他们是生产之神和守护之神,因此,常常被建造在家宅、宫殿、城门上。在佛教中,药叉是“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包括:提婆、那伽、药叉、乾闼婆、阿修罗、伽鲁达、紧那罗、摩罗伽)。孔雀时代的药叉和药叉女的人物雕像反射出了古印度人对人的形体美的艺术思想,印度桑奇大塔东门有一砂石圆柱雕的“桑奇药叉女”,悬挂东门北柱与第三道梁口交角上,被世界各国学者认为是印度艺术标准的女性人体美的模型。舞蹈造型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展开的。药叉女的古朴温雅的微笑,丰满圆润的体质,“S”形的曲线、婀娜的姿态以及出肋移胯双膝外开的造型充分表明了古印度人对舞蹈、雕塑等人体线条的艺术要求和审美标准。
五、贵霜王朝与犍陀罗文明
贵霜王朝在北印度的文化发展史上被认为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它与中亚发生的许多事件联系在一起。
贵霜王朝是在孔雀王朝统一帝国衰亡之后出现的新兴王朝。阿育王在位40多年是孔雀帝国的鼎盛时期,他死后不久,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王子们争权夺势,导致孔雀帝国分裂,引来大夏希腊人、塞族人、大月氏贵霜人对印度的入侵。他们的入侵给印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首先是来自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文化入侵,巴克特里亚在中国史籍中称做大夏。公元前159年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攻击了犍陀罗地区。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会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这里曾是古印度共和诸国时代的十六列国之一,键陀罗在历史上曾是联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集散地,因此,犍陀罗文化带有来自波斯、希腊、罗马的文化色彩。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攻占了键陀罗之后,到了公元前90年,中亚的游牧民族塞族人打败巴克特里亚人占领了键陀罗。塞族人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占领犍陀罗之后,继续发扬了巴克特里亚的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在咀叉始罗当地的女性裸体小雕像、太阳神苏利耶和宰堵波托架有翼提婆(飞天)雕塑。塞族时代兴修的西尔卡普双头鹰宰堵波(佛塔),呈现印度、希腊与中亚文化混合的特征。”①公元25年伊朗北部的帕提亚人(中国史籍称安息人)赶走塞族人占领了键陀罗。帕提亚人喜欢希腊文化,从西亚引进大量的希腊文化艺术,在帕提亚统治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银质模压头像、古埃及童子神哈尔波克拉提斯的青铜小像、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的金片模压像等。约建于公元40年的西尔卡普的半圆形佛寺宰堵波废墟中出土的灰泥塑像,雕塑有纯希腊风格的森林之神萨蒂尔头像,表明希腊神像已开始融入印度佛塔。”②一些学者测定在印度的咀叉始罗的帕提亚时代产生了印度佛教当中最早的菩萨和佛陀塑像。在这之前,印度佛教没有人物塑像,在犍陀罗地区,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也产生了佛陀塑像和菩萨像。公元64年贵霜人占领了键陀罗地区,贵霜人亦即大月氏人,原为中国甘肃一带游牧民族月氏人一支。约在公元前175年受匈奴驱赶迁徙来到阿姆河流域。公元78~241年是贵霜时代键陀罗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贵霜人的传统宗教虽然信奉拜火教(亦即琐罗亚斯德教),但它对印度佛教的广泛推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贵霜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迦腻色迦。他之所以有名也是与他传播佛法有关。迦腻色迦时期,贵霜帝国疆域很大,它包括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与大半个北印度。贵霜王朝统治一直延续到波斯萨珊王朝对咀叉始罗的统治时期为止。公元3世纪,贵霜沦为萨珊王朝的附庸。
古印度在接连不断的外族人统治下也扩大了印度人的视野,尤其在贵霜王朝时代,不仅扩大了与西方希腊、罗马,与东方中国之间的贸易交往,也加强了来自希腊、罗马、中国等几个文明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当时的丝绸贸易与佛教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说丝绸是与佛教有关的商品。“早期的大乘佛典如《大事记》或《妙法莲华经》不仅鼓励信徒用丝绸来装饰佛塔,而且许愿说,即使只捐一块丝绸,也会积大德,求得今生及来世福祉。用彩绸和珠宝装饰佛塔的风气大盛,在中亚和中国以后发展成彩幡,几个世纪里发展到百尺长幡。北魏人宋云和惠生作为北魏朝廷特使西行时,带了一千支百尺长幡,另加丝绸香料袋及二千支较短的彩幡。佛教的消费构成了丝绸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丝绸的贸易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中国古代盛行的长绸舞、狮子舞不能不说受到了伴随丝绸贸易的佛教艺术的影响。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中那些键陀罗色彩的佛教飞天身披的短巾也可能就是丝绸贸易在犍陀罗地区的反映。
六、笈多王朝以后的印度文明
贵霜王朝为古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由大月氏人丘就却统一五翎侯,自立为王而建立的。丘就却征服西北印度后,开始攻占中国西域地区,到贵霜王朝第二代统治者阎膏珍时代其领土已接近了东汉版图,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迦腻色迦统治时代。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分裂成小国,公元4世纪被笈多王朝统治,公元5世纪被中亚游牧民族〓哒人所灭。
历史上,笈多王朝以前被划分为古代印度时期。从笈多王朝起,古印度历史进入中世纪时期,也是古典时期,从笈多王朝开始,印度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从中世纪后期起是欧洲文明大发展时期,也是印度遭受外族入侵的历史时期。除了笈多王朝维持100余年的统一安定的和平局面之外,印度以后发展的历史便是处在动荡不安的政治变化之中。外国统治者征服印度在德里建都,统治了整个印度。“13~16世纪期间,接连有土耳其人或阿富汗人的五个朝代以德里为中心对印度进行统治。”②伊斯兰统治印度期间,印度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集中体现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它是一种僵硬的宗教信仰,把传播真主穆罕默德作为唯一的宗教。而印度教是多神教,它是多种化身的神的标记,色彩鲜艳的宗教图案,以及多种多样的宗教建筑,使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不过,在长久的岁月磨砺中,也迫使一些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土耳其人对印度的文化艺术进行了破坏性的改造,他们拆掉印度寺庙,建造清真寺,使印度人沦为伊斯兰教的精神奴隶,印度妇女也从此带上了面纱,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文化艺术也带有了伊斯兰教色彩。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进入印度,留下大批蒙古人定居印度。公元14世纪末,帖木儿率领骑兵攻占阿富汗、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帖木儿率军入侵给印度带来毁灭性打击。“帖木儿和他的部队在印度不足一年(公元1398~1399年),当他们离开时,印度已成为一片废墟。整个德里城,经过三天尽情的洗劫,成了一座被遗弃而杳无人烟的城镇,满目荒芜。”①
公元16~19世纪,印度开始复兴,成为一个大国即莫卧儿帝国时代,这是中亚外族在印度建立的帝国。开国君主为蒙古人铁穆耳后裔。这是印度政治统一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文化发展时期,更是中世纪印度与近代印度衔接的时期。
公元1757~1947年是印度的殖民时期。这一时期,印度遭受欧洲商业掠夺,遭受了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的商业掠夺和践踏。公元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独立之后,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与繁荣,印度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继承和发扬。
附注
①【印】R·塔帕尔著,林太译,张荫桐校:《印度古代文明》,31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①杨学祥:《印度文化神秘之谜》,93页,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 ①②王镛:《印度美术史话》,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①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4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②【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人译:《世界文明史》第二卷,6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①【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人译:《世界文明史》第二卷,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