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波斯乐舞艺术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2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波斯乐舞艺术研究
分类号: J709
页数: 8
页码: 56-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波斯乐舞艺术研究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波斯 乐舞 艺术研究

内容

公元前6世纪末,正当希腊奴隶制联邦完成自己的体制之时,就遭到了波斯帝国的威胁。
  古代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伊朗高原包括现今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的部分地区,它西临扎格罗斯山脉,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接里海与中亚盆地,南濒波斯湾的阿拉伯海。伊朗高原四周被群山环绕,平原少,有广阔的草原,其中还有不少干旱的沙漠。
  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吞并米底,建立起古代东方又一个帝国,其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为止。居鲁士二世率军征服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新巴比伦王国。居鲁士二世之子冈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父子俩频繁征讨的军事行为也开拓了经济与文化区域,为各方文化艺术交流创造了条件。冈比西斯二世的堂兄弟大流士解决了冈比西斯死后发生的王位继承的骚乱,着手巩固波斯帝国。在位期间,大流士完成了连通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工程,倡导琐罗亚斯德教,将波斯帝国的边界向东推进印度河,征服了希腊马其顿。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失败于惩罚希腊人的马拉松之战,死于公元前486年。大流士大帝是古代波斯最重要的国王,他曾使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进入鼎盛时代。
  第一节 波斯乐舞艺术形式
  波斯是古代伊朗的名字,古希腊喜欢用“波斯人”称呼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波斯人的乐舞艺术也可以说是西亚艺术的分支,它融合了埃及、希腊的乐舞成分。至今,人们一直把“肚皮舞”当作波斯舞的俗称,一提起波斯舞,人们自然联想到波斯人的摆胯动作。地处北非的摩洛哥也有“肚皮舞”,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大流士统治时期,埃及舞蹈、波斯舞蹈对其产生的影响。摩洛哥在历史上曾被不同种族占领。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曾定居在摩洛哥,沿海岸建立贸易会所。
  腓尼基人由迦南和阿摩利亚人组成,而这两种人通常指的是叙利亚早期居民。叙利亚自古以来位于埃及、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爱琴海地区之间,是军事、文化、商业要地。在许多世纪里它成为周边强国的争夺之地。叙利亚人自公元前3000年就与埃及有商业往来。因此,两国舞蹈非常相似。“肚皮舞”是其典型代表。由于海上民族侵扰,贸易中心从叙利亚转向黎巴嫩,黎巴嫩地区出产紫色染料,希腊人称此为“腓尼基”,这儿人就称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控制远及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的地中海贸易,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其中包括建于公元前814年左右的迦太基”①。
  摩洛哥曾是迳太基帝国的一部分,迦太基帝国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征服,罗马的政治、法令、艺术、文化在摩洛哥盛行。到了公元670年,奥科巴·本·那菲率领穆斯林军队在摩洛哥建立了穆斯林帝国,并推行伊斯兰教。公元1060年阿尔莫来维斯王朝的摩洛哥领袖尤苏福本·塔诗芬统一全国,之后开始征服阿尔及利亚、西非和西欧,并将它历史积淀的文化艺术传播于征服的地方。
  “肚皮舞”是古老的舞蹈形式,它由女神舞发展而来,起源于诞生礼拜,在不同地区,其发展形式也各有不同。远古时代的祭女神舞属宗教舞蹈,先民认为女性拥有神秘的力量,人类的繁衍,衣食富足来自女人的辛苦,女人不参加狩猎舞和图腾舞,但却跳祭月亮舞、求雨舞和祈丰收舞。这些舞蹈至今在近东、北非、西亚演绎着。“在一块波斯宫殿的碑铭上记录了如下内容:雕凿石料的石匠是爱奥尼亚人和撒丁人。金匠是米底亚人和埃及人,烧砖工人是巴比伦人,装饰墙面的工匠是米底亚人和埃及人..”②。不同的民族所雕凿的手法、风格也肯定不一样,居鲁士采用不同民族来雕凿同一物品,那么同一物品上必然显示综合特色,如像巴比伦一样把宫殿建立在高台上,摆放亚述式的守门神兽,模仿古希腊的圆柱,学习埃及的柱廊结构等等。波斯人出身游牧,因此游牧民族的思想也渗透在艺术之中。波斯帝国覆盖西亚北非大部分地区,大流士说:“下述地区:波斯、依兰(胡齐斯坦)、巴比伦、亚述、阿拉伯、埃及、沿海诸地、撒尔迪斯(吕底亚)、爱奥尼亚、米底、亚美尼亚、卡帕多启亚、帕提亚、德兰吉安纳(锡斯坦)、阿里亚(赫拉特)、花喇子模、巴克特里亚、粟特、甘达拉、斯基泰(西叙亚)、撒塔巨提亚、阿拉霍西亚、马卡(马克兰),总共二十三个地区归我所有,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成了他们的国王。”①大流士统领的波斯帝国占领西亚、北非、东欧大陆地区,在不同地区生活的民族因政治、经济等原因必然产生文化交流,波斯乐舞也充分体现了多民族综合特色,如“肚皮舞”、“蜡烛舞”等。
  摩洛哥的“肚皮舞”可能是由国家历史进程中外来入侵者带来的。摩洛哥是“非洲的入门口,”这里融合了可追溯至今3000年以上的各种文明。它疆域的两边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不可否认波斯帝国任何一地区文化对它产生的影响。土耳其舞蹈也可以抖动腹胯为主要特征。塞尔柱人曾是土耳其一个部落,后来创建了塞尔柱帝国。公元1453年时,土耳其在穆罕默德二世领导下,以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巴尔干半岛为代价换来了土耳其的繁荣,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广泛传播伊斯兰文化和波斯乐舞艺术。
  现在的土耳其位于亚洲最西北的小亚细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古代就吸收了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和罗马文化、波斯文化。
  中国和小亚细亚的接触是在罗马时代。罗马迁都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中国称之为“拂菻”,中国隋唐宫廷舞蹈有“拂菻舞”的存在,表明中国那时与新罗马的文化交流。“中国和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的关系,在公元2~3世纪时颇为密切..中国移民在亚美尼亚王梯格雷六世(142~178年)时,已定居库尔德斯坦与亚美尼亚边疆”②。亚美尼亚曾是大流士管辖的一块地区。波斯帝国盛行崇拜女神的“肚皮舞”自然会滞留在亚美尼亚而传承下来。中国早早就与亚美尼亚有了交往关系,但是亚美尼亚的抖动腹部的“肚皮舞”却没有传播到中原地区。可能“肚皮舞”遭到了中国人传统儒家乐舞审美观的拒绝。但是,这一乐舞却广泛传播在大流士统辖的广阔的亚欧非地域,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域。
  “肚皮舞”的形态特征在今天的表演风格基本是在吉普赛人舞蹈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舞蹈。舞蹈带着浓重的商业气氛和世俗色彩,与最早先的祭拜生育女神舞蹈的庄重、严肃的宗教行为相去甚远。“肚皮舞”动作主要集中在身体下半部分,它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芭蕾舞动作与“肚皮舞”动作结合的、用脚尖的优雅的支配性的舞蹈不同。
  “肚皮舞”在波斯帝国被称之为大地母亲之舞,它由每人本身内在的力量创造出来,不同于芭蕾舞、现代舞那样把动作强加于人。它是强调呼唤内心活力,调动自我创造力的舞蹈,这一舞蹈对人的身体健康、减轻背部疼痛、关节炎、恢复体力有好处。“肚皮舞”的基本站姿是轻微弯曲膝盖,双脚抓住地板,双肩放松,双手臂伸至侧面,肘部与腰部齐平,双手掌向下或向上,凸出手臂向右摆动,然后再向左摆动。摆动动作有:骨盆摆动,圈中之圈前后步、摆动行走、横向摆动、骆驼摆动、八字形和变化、颤动、旋转、上体转圈、前后步横向转动、转动旋转、肋骨滑动、腹腔起伏等。
  第二节 波斯乐舞艺术传播
  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波斯帝国曾在古代世界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波斯大帝国的出现加强了西亚、中亚和南亚等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也通过这个大帝国而发生作用。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处于军事和商业的需要,修筑了两条国际交通大路,“一条是从以弗所(爱琴海东岸)经过萨底斯、巴比伦,直到帝国都城苏萨。另一条要道是从巴比伦通过巴克托里亚(大夏)到达印度河流域。在道路的沿途,除了保证给养组织防卫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在全程长达二千四百多公里的‘御道’上,每隔二十五公里设立一个驿站,每站都备有骑手和马匹进行轮换。保证住在苏萨的波斯国王能够吃到从爱琴海中捕捞的鲜鱼就是靠驿站传送的。”①波斯与爱琴海有着一条畅通无阻的交通大路,这条大路必然会有波斯与希腊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大流士一世除了重视陆路交通的建设之外,也注重开辟海上交通。他组织开凿了从尼罗河通向红海的运河,使得埃及通过海上航行同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连接起来。
  波斯帝国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非常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在帝国统治的广大区域内,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交换的商品有布匹、谷物、牲畜、皮毛等。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广泛的中介贸易,它既与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发生贸易,同时也和西亚细亚各地保持着经济联系。同时又是这两方的中介桥梁,掌握着东西方的中转贸易。贸易财富的积累使波斯人在西亚、埃及和小亚细亚各地建立了许多大庄园。庄园里的奴隶基本是各国战俘。贸易交往,战俘的利用,使波斯人有机会广泛接触各国文化,可以说波斯文化是在对许多民族和地区征服,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养分基础之上建立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像波斯人这样喜欢采用外国风俗的人是没有的。他们穿美地亚人的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衣服比他们自己的衣服要漂亮;而在战时他们所穿的又是埃及的铠甲。”①
  古波斯人的文化是博采众长的,像蜜蜂采花一般,经过酝酿发展自己的文化,再向其他地区传播。此外,古波斯还拥有土生土长的文化,随着它的南征北战,传向远方。如起始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波斯宗教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波斯人的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有牛、马、羊、犬等图腾,也有人们对太阳、火等的崇拜。对火的崇拜尤为甚。波斯帝国形成后,波斯的部落神阿胡拉·玛兹达成为主要的祭祀神,人们把它作为本部落崇拜的善神,把别的神称为恶神。由此波斯宗教出现了善恶之分。这种善恶二元论一直成为祆教的真髓。琐罗亚斯德教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波斯帝国用它来巩固政治统治,它称地上国王随时都有“永不熄灭的神光”伴随着。大流士一世将琐罗亚斯德教奉为国教,把他对其他地区侵略的行为认为是在执行阿胡拉·玛兹达的意愿。琐罗亚斯德教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代是最为兴盛的时代,它随着大流士的侵略战争而传播四方。琐罗亚斯德教于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在中国长安、洛阳还建有寺院。琐罗亚斯德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以“摩诃”相称,它代表琐罗亚斯德教的“天神”。晋人崔豹作《古今注》,说西汉时张骞出使中亚、西亚,从那里传入胡乐,称为横吹乐,并得到《摩诃兜勒》。波斯人信奉的摩诃代表天神,“兜勒”代表雨神,伊朗高原常年干旱,于是《摩诃兜勒》成为波斯人重要的宗教祭祀求雨活动。在波斯,进行《摩诃兜勒》祭祀活动中常伴有求雨、祀丰收的乐舞,一般由农民表演。乐曲雄壮宏伟,鼓角嘹亮。是一部琐罗亚斯德宗教乐曲,这一乐舞后来传入中国。根据新疆一带发掘的文物考古证明,“可认为天山附近的游牧民族塞人,是早期传导琐罗亚斯德教的桥梁”。②琐罗亚斯德教的天祠或祆庙,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在西域。《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褐盘陀国(塔什库尔干)的开国传说中,就有波斯国王娶妻因战争将中国王女安置在孤峰上,有士兵日常巡逻的传说。《大唐西域记》卷一说:屈支国(库车)“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明确记此地有天祠。由此而知,西北游牧民族对波斯宗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波斯的文化由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传送给中国。而更远的埃及、希腊、罗马的文化也经由波斯以及西北地区游牧民族传递到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丝绸之路已经凿通。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时,相当于春秋初期,就已有希腊人到过“绢国之都”,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就通过春秋时代的早期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波斯对希腊文化的传播除了商业贸易之外,还不能排除波斯帝国对希腊国土的多次侵扰,尽管它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从客观上讲它传播了希腊文化。其根据之一就是波斯与希腊发生了三次大的战役,发生希波战争时,“有许多中亚花剌子模人,索格底亚那人,巴克特里亚人,后来都参加了波斯对希腊的战争。那时中亚曾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后方基地,”①“古希腊雅典的灿烂文化,招来不定居的游牧民族的羡慕,招致游牧民族纷至沓来的局面,但是他的军队是由波斯人、亚述人、阿拉伯人、印度人、非洲人以及被裹胁的奥尼亚人组成的杂牌军队,庞杂的人员,组织力量松散,最后败在希腊人手中”②。在波斯向希腊发动的三次大的侵略战争中,那些来自中亚不同地区的人眼见了希腊文化,也为希腊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波斯乐舞艺术延伸
  古代中国与波斯的联系是通过里海东南部的帕提亚实现的。公元前4世纪游牧部群中帕尼人从里海迁入伊朗高原,在阿尔萨斯一世率领下,于公元前250年征服帕提亚,建立安息帝国。因此,帕提亚又称安息。
  一、安息乐舞
  安息乐舞在中国汉唐时代极为盛行。唐诗人白居易曾做诗《西凉伎》描述了安息乐舞的表演情况:“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娱宾犒士宴监军,狮子胡儿长在目。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泣罢敛手白将军,主优臣辱昔所闻。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在这里且不论白居易对失去疆土的将士在欣赏安息乐时的心理评价,单从诗句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安息乐是一个狮子舞。狮子是吉祥动物,是西亚的异兽,《后汉书》有关安息使者进献狮子的记载。河北平山县在1977年中山王陵出土的错银双翼铜神兽和错金银神兽,是伊朗狮雕艺术在中国的印证。安息乐舞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原,如唐代杜佑《通典·边防》九说:“前汉武帝时,遣使至安息。安息献犁靬幻人二,皆蹙眉峭鼻,乱发拳鬓,长四尺五寸。”描述了来自安息的杂技魔术演员的形象。安息乐舞极大地影响了汉唐乐舞艺术的发展,丝绸之路传来的西方乐舞与中原乐舞交融形成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高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帕提亚人建立的安息帝国艺术不仅仅带有伊朗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色彩,而且还兼有塞琉古帝国时期的希腊文化、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化色彩。公元前2世纪帕提亚人将塞琉古人逐出美索不达米亚,到了公元前1世纪米特达拉梯二世的安息帝国疆域拓展到印度河,并为争夺美尼亚,与罗马帝国交锋,这些军事政治背景为安息吸收其他地区民族乐舞文化创造了条件。公元224年阿尔达希尔结束了安息阿尔萨德王朝的统治,建立起萨珊王朝,继续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的传统文化。公元560年,库思老一世统治时期摧毁了〓哒帝国。库思老二世时击溃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叙利亚和埃及。公元614年攻下了耶路撒冷,由此萨珊王朝的文化又带有了东欧、中东、北非、西亚的文化色彩。萨珊帝王的东征西讨的侵略战争也同时为播撒文化种子铺平了道路。中国与萨珊王朝的交往更为频繁,在中国出土的萨珊玻璃器、萨珊银布、萨珊绘画——联珠式鸟兽图样足为印证。萨珊时期的乐舞风格也影响了中国西域库车、喀什、高昌一带居民的舞蹈。
  二、萨珊乐舞
  中国古代盛行打毬乐,原是马上打毬的游戏,后演变成为宫廷乐舞。“打毬乐”源自于萨珊时期的波斯,“打毬的人都骑马,以鞠杖争击波罗毬,以先击中网囊的获胜,称作头等,得筹则以龟兹部鼓乐唱好,以示庆贺”①。打马球是一项男女皆宜的竞技娱乐活动,也是广泛流行于拜占庭、中亚、中国、印度、朝鲜、日本的一种国际娱乐活动。由萨珊波斯传来的打毬活动在唐代变成了艺术活动,如唐诗人皇甫松《抛毬乐》:“红拨一声飘,轻毬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少少抛分数,花枝正索饶。金蹙花球小,真珠绣带垂。几回冲蜡烛,千度入春怀。上客终须醉,觥筹自乱排。”抛毬乐已从马上下来成为酒宴歌舞。唐诗人李瑾言进一步描述,如《水殿抛毬曲二首》:“侍宴黄昏晓未休,玉阶夜色月入流。朝来自觉承恩最,笑倩傍人认繍毬。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揉进绣鸳鸯。如今重到抛毬处,不是金炉旧日香。”将单纯的抛毬变成有歌有曲的娱乐活动是中华文明包容、消化能力强盛的体现。唐花蕊夫人在《宫词》中描述:“小毬场近曲池头,宣唤勋臣试打毬,先向画楼排御幄,管弦声动立浮曲。”抛毬戏盛行于权贵阶层,中宗、玄宗喜欢抛毬戏,到了宋代宫廷乐舞中还专有女子抛毬队舞的表演。此后,这一乐舞还传到了朝鲜半岛。
  公元627年,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发生尼尼微之战,从此萨珊王朝衰落,最终屈服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