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菲尔多西《王书》与东方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7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菲尔多西《王书》与东方戏曲
分类号: J809.2
页数: 4
页码: 331-334
摘要: 公元10世纪,波斯终于摆脱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相继产生了许多当地人执政的独立自主的封建王国。社会的相对稳定,为恢复波斯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此以后,一种新的波斯语方言蓬勃兴起,并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巴列维语与阿拉伯语。富有才华的波斯诗人、音乐家、戏剧家正是借助此种语言工具创作出众多的驰名世界文坛的文艺巨制,且对东方诸国伊斯兰文化圈中的地方戏剧艺术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伊朗著名文艺评论家伏鲁基高度评价菲尔多西的《王书》,不仅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诗史鸿篇,而且还可视之为空前绝后的波斯戏剧艺术巨著。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公元10世纪,波斯终于摆脱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相继产生了许多当地人执政的独立自主的封建王国。社会的相对稳定,为恢复波斯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此以后,一种新的波斯语方言蓬勃兴起,并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巴列维语与阿拉伯语。富有才华的波斯诗人、音乐家、戏剧家正是借助此种语言工具创作出众多的驰名世界文坛的文艺巨制,且对东方诸国伊斯兰文化圈中的地方戏剧艺术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在灿若繁星的波斯文学家群落中,菲尔多西(940~1020年)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而他含辛茹苦历时35载创作的以古代波斯历代王朝兴衰大事为背景的宏大的英雄史诗《王书》,更是在中亚文学史,乃至东方戏剧文化史上占据异常重要的位置。
  伊朗著名文艺评论家伏鲁基高度评价菲尔多西的《王书》,不仅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诗史鸿篇,而且还可视之为空前绝后的波斯戏剧艺术巨著。他说:“菲尔多西的《王书》一经问世,就立即把懂波斯语的人迷住了,有阅读能力的人读《王书》,没文化的人到说书场去听别人朗诵。”①伊朗学者莫哲塔比·米诺维在《菲尔多西及其地位》一文中亦认为菲尔多西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波斯诗圣,并且不愧是一位卓越的波斯戏剧先驱者。在他的《王书》中容纳了可供演出的波斯“四大悲剧”,即《伊拉治的悲剧》、《苏赫拉布的悲剧》、《夏沃什的悲剧》与《埃斯凡迪亚尔的悲剧》。
  菲尔多西《王书》中的“鲁斯塔姆”是古代波斯勇士的光辉典范,他年寿高达700余岁,一生经历充满了浓烈的神话传奇色彩。他力大无比,英勇善战,斩妖除魔,屡建功勋,尤其是殊死搏斗杀死了凶残的白象、巨蛇与白妖精,营救出众多无辜庶民。然而由于封建统治者屡次发动战争,外族动用军事武力频繁入侵,从而造成了鲁斯塔姆与其父夏瓦什、与其妻达赫米娜、与其子苏赫拉布之间的历史悲剧,尤其是他误杀其子的惨烈悲剧故事更是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
  菲尔多西《王书》中著名的爱情悲剧故事《霍斯罗与西琳》更是以缠绵悱恻、哀婉凄切的悲剧情调影响与滋润着东方崇信伊斯兰教诸国与地区的本土戏剧文化。此出波斯经典戏剧的故事情节如下:
  波斯国王霍斯罗外出打猎,遇到美女西琳,并深深地爱上了她。霍斯罗国王欲娶西琳为妻,但是由于西琳出身卑微,这桩婚事遭到群臣的反对。霍斯罗国王不甘心,他召开了元老会,征得元老会的同意,终于娶西琳为妻。霍斯罗前妻之子西鲁雅垂涎后母西琳之美貌,为霸占西琳,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霍斯罗,篡夺了王位。西琳在霍斯罗墓前服毒自尽。②
  因为《霍斯罗与西琳》人物、故事与情节生动,戏剧冲突激烈,语言文字优美,且有浓重的波斯地区与东方文化色彩,故深受中亚、西域诸国人民与诗人、戏剧家的偏爱,在近千年的东方文化史中不乏有人将其改编、加工搬上文坛与剧坛。
  公元12世纪,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甘吉维用波斯文创作的《五卷诗集》中就收入经重新加工、润色的菲尔多西的《霍斯罗与西琳》,并在长诗中塑造出一个崭新的波斯石匠形象——帕尔哈德。继此之后,取材于《霍斯罗与西琳》的叙事诗与戏剧、戏曲作品层出不穷,数以百计,如印度诗人艾米尔·迪赫里维的《西琳与霍斯罗》。艾利希尔·纳瓦依的《帕尔哈德与西琳》,他不仅将男主人公由霍斯罗改为帕尔哈德,还将他的波斯石匠的身份改为中国王子,由波斯宫廷艳情故事演变为中国与波斯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动人史诗。
  纳瓦依的《帕尔哈德与西琳》问世后,这个千锤百炼的爱情悲剧故事在中亚诸国与东方诸民族中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并以此为模式,各地文人创作出相类似的各种悲剧长诗与戏剧故事。如《莱丽与麦季农》、《艾里甫与赛乃姆》、《塔依尔与佐合拉》、《热比亚与赛丁》等。美国学者亚瑟·昆斯特撰文认为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笔下《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人物形象亦受菲尔多西《王书》的影响。张鸿年先生还将《霍斯罗与西琳》故事与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看到这个在西亚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与我国的“梁祝”悲剧何其相似。也有的研究者把这则故事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①
  继纳瓦依之后,中国古代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阿不都热依木·纳扎尔亦创作改编了《帕尔哈德与西琳》,系由波斯型、突厥型改变为维吾尔型戏剧故事。20世纪初,维吾尔现代诗人尼米希依提的《帕尔哈德与西琳》又将男女主人公改为新疆和田王子与库车美女。另外在新疆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中间亦流传着由《王书》诗作演化而来的民间爱情戏剧故事。
  于近现代,伊朗和中亚诸国人民仍然衷心爱戴波斯诗圣菲尔多西以及他的《王书》,并将其中许多动人的人物故事搬上戏剧舞台。据记载,仅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礼查·沙赫尔扎德与阿里·纳季·瓦泽组建的歌剧团就根据菲尔多西的《王书》故事改编上演了40余种戏剧作品。至于他的著名长诗《霍斯罗与西琳》更是中亚、西亚与东方诸国频频上演的同名戏剧名作。
  在我国新疆,于1943年由尼米希依提·阿尔米亚·伊力根据菲尔多西与阿不都热依木·纳扎尔的原作改编成的同名维吾尔族地方戏《帕尔哈德与西琳》,由阿克苏师范学校艺术社首演此剧。剧中帕尔哈德为和田王子,西琳为库车国公主,霍斯罗为伊朗国王。剧中歌词来自波斯旧诗体柔巴依、玛斯纳维,音乐曲调则借鉴波斯的“达斯特加赫”与维吾尔的“木卡姆”。
  《霍斯罗与西琳》还传至与伊朗毗邻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与中亚诸国,被改编为同名地方戏剧上演,并辗转万里传至马来西亚,被改编为当地的“邦沙万”(意为贵族)剧,以及漂洋过海成为印度尼西亚“鲁特鹿”戏的保留剧目。
  综上所述,菲尔多西继承了波斯古经与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文化,以及波斯原始戏剧艺术传统,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史诗巨著《王书》,不仅奠定了波斯与中亚文学的坚实基础,亦对东方诸国,乃至世界伊斯兰教戏剧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据潘庆龄调查研究:“《王书》中许多动人的故事,被波斯、中亚细亚各国后代诗人所汲取,进行再创作,出现了许多卓越的作品,并被改编成弹唱、评书、绘画、影视等艺术形式,在伊朗与讲波斯语的东方国家广泛流传。甚至于英国、苏联等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还据此改编成长篇叙事诗、诗剧和彩色艺术故事片。”①在我们今天深入进行丝绸之路戏剧文化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对波斯传统戏剧文化与菲尔多西《王书》的研究。

附注

①张鸿年:《波斯文学介绍》,载《国外文学》,1982(2)。 ②郎樱:《从〈霍斯罗与西琳〉到〈帕尔哈德与西琳〉的演变看波斯与维吾尔的文化交流》,见《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①《东方文学作品选》,453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①潘庆龄著:《波斯诗圣菲尔多西》,8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