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波斯戏剧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波斯戏剧文化
分类号: J809.2
页数: 3
页码: 329-331
摘要: 有着四五千年历史的波斯古国,于公元前550年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于大流士一世时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强大的波斯帝国,于公元前500年发动了“希波战争”历经50年以失败而告终,后于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所。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率希腊联邦诸军东征波斯,于当年9月在高加米拉决战,彻底打败了由大流士三世统帅的波斯大军,并宣布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合法继承者。古希腊悲剧与罗马戏剧,以及祭祀酒神与民俗礼仪不可能不对古波斯的传统戏剧文化产生影响。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有着四五千年历史的波斯古国,于公元前550年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于大流士一世时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强大的波斯帝国,于公元前500年发动了“希波战争”历经50年以失败而告终,后于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所
  灭。经波斯人民,英勇反抗,终在公元前248年从塞硫古斯王国统治下独立,又建立了稳定持久的帕提亚王国与萨珊王朝。公元7世纪以后相继被阿拉伯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土耳其人、英国人、俄国人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正因为如此复杂的历史,才形成了独特的波斯文化,乃至丰富多样的波斯戏剧文学艺术。在波斯帝国时期,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先民每年都要举行戏剧性颇强的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即众人在狂热情绪中要将一位名叫“古玛塔”的篡位暴君的模拟像投掷火中焚烧,然后则是围绕火堆狂歌劲舞,大声吟唱各种祭祀歌曲。正是在此原始表演形式基础上才出现了古波斯经典《阿维斯陀》,以及完整形式的拜火祭神仪式。于古希腊米利都人掀起的反抗波斯起义为起点的“希波战争”,经“马拉松”、“德摩比利”战役与“萨拉米海战”后,波斯人宣告失败,于公元前449年签订《卡里阿斯和约》,退出小亚细亚与爱琴海。希腊剧作家由此战争题材获取灵感,创作演出了一批有关波斯人的戏剧作品。如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与《阿伽门农》,前者反映雅典人于萨拉米海战中大败波斯国王泽尔士一世统率的庞大舰队战事;后者剧中出现波斯君主有关波斯紫红地毡之台词,如阿伽门农说:“我猜他一定在花毡上行走……当我在神的紫色料子上面行走的时候,愿忌妒的眼光不至于从高处射在我身上。”埃斯库罗斯之所以能写出具有浓厚波斯与东方风情的戏剧作品,据载是因为他曾于公元前480年参加过反抗波斯侵略的萨拉米海战。另一位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亦在此次战役获胜庆典中领导歌队吟唱过《胜利凯旋之歌》。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也同样创作过反映波斯帝国事迹的戏剧作品,譬如在公元前427年于酒神大节隆重上演了他编写的《巴比伦人》即为明证。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率希腊联邦诸军东征波斯,于当年9月在高加米拉决战,彻底打败了由大流士三世统帅的波斯大军,并宣布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合法继承者。随之,他又率兵远征中亚与南亚,并相继在征服之地大批移民,修建剧场,介绍和搬演古希腊与罗马戏剧。如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古巴比伦遗址与约旦岩城佩特腊就有两座庞大的“古希腊剧场”与“著名的古罗马露天剧场”①。另在中亚与西域诸国亦发掘到一些古希腊剧场遗址,如阿富汗阿依罕努姆的“希腊剧院”与一些绘制有希腊与罗马悲剧人物的金属盘。据罗念生介绍,公元前4世纪末,原波斯属国旁遮普上演过亚历山大带去的古希腊剧作家皮同的讽刺喜剧《阿根》②。
  古希腊悲剧与罗马戏剧,以及祭祀酒神与民俗礼仪不可能不对古波斯的传统戏剧文化产生影响。据载,在萨珊王朝时期(226~651年),波斯境内即流行着一种“哭祭”戏剧仪式,“相传古代国王霍斯陆之子夏瓦什因拒绝王妃苏达贝向他求爱,为躲避王妃陷害,请国王准予领兵抗拒来犯之敌,后被敌方杀害。人们憎恨王妃苏达贝,缅怀王子夏瓦什,每年在王子殉难日演出这段悲惨故事的片断”③。这种传统的祭祀礼仪活动后来逐渐演化为著名的“塔齐耶受难剧”。据M.T.马苏迪介绍:“‘塔齐耶’是一种与歌唱、器乐相结合的综合表演……”。
  波斯文化在阿拉伯帝国、中亚喀拉汗王朝与蒙古伊儿汗国统治时期(651~1502年),非但没有被兼并毁灭,反而以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在保持传统的戏剧文化,并且吸收、接纳、融会与传播东方各种优秀文化,如中国皮影戏借道波斯输入西亚与东欧即为比较典型的事例。
  在历史上,波斯与阿拉伯诸国都流传过皮影戏,亦称“影子戏”,其中以土耳其影子戏最为著名。据美国学者希提考证:“影子戏大概是远东的发明。穆斯林大概是从印度或波斯学会影子戏的……11世纪在西班牙,哈兹木在一个隐喻中提到影子戏。这种艺术,从西亚和埃及传入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主角叫‘盖拉孤兹’(黑眼睛),再从那里传入东欧。”①公元10世纪末、11世纪初突厥人阿尔波提推翻阿拉伯萨曼王朝,建立包括伊朗、印度与中国西部部分地区的强盛的喀喇汗王朝,西亚与东欧的影子戏即由波斯作中介传去的。然而亦有学者考证输入途径与时间应推至中国元代:
  波斯历史学者瑞师德丹丁曾指出,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成大统的时候,有中国的演员到波斯,演员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指皮影戏),证明那时传入波斯。②
  古代西亚与土耳其的传统皮影戏,据说是人们自诞生、割礼、成人、婚礼、节庆与丧葬,以及朝野仪典与文化娱乐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表演形式。皮影戏形象一般用骆驼皮张制成,其中主要角色只有两个,即“盖拉孤兹”与“哈只伐特”,擅长于表演波斯与阿拉伯诸国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与轶闻趣事。另外这一带还盛行“场戏”,后易名为“图卢阿特戏”,系用真人代替皮影人物表演的舞台戏剧,以反映波斯神话传说与《天方夜谭》传奇故事为主要内容,出场角色亦为两个,即“比舍卡尔”与“卡夫克卢”,另外还增加若干配角,以丰富舞台艺术色调。

附注

①希提著:《阿拉伯通史》,8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299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