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波斯古经摩尼文化与乐舞杂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波斯古经摩尼文化与乐舞杂戏
分类号: J809.2
页数: 4
页码: 321-324
摘要: 古代波斯帝国在希腊文中称之为阿契美尼德王朝,该王朝的创建者是居鲁士大帝,全盛期在大流士一世的统治时期。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西北部,次年攻占中亚细亚北部,随后相继挺进多瑙河北黑海草原,以及赫勒斯三海峡和色雷斯一带,从而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横跨亚、非、欧洲的强盛帝国。当时的波斯帝国由众多国家与民族联合组成,它包括一些希腊属国,埃及、吕底亚、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等国家与地区,并将埃及与阿比西尼亚亦置于波斯帝国控制之下。然而它的主要活动区与中心位置始终在中亚,即中央亚细亚地区。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古代波斯帝国在希腊文中称之为阿契美尼德王朝,该王朝的创建者是居鲁士大帝,全盛期在大流士一世的统治时期。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西北部,次年攻占中亚细亚北部,随后相继挺进多瑙河北黑海草原,以及赫勒斯三海峡和色雷斯一带,从而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横跨亚、非、欧洲的强盛帝国。当时的波斯帝国由众多国家与民族联合组成,它包括一些希腊属国,埃及、吕底亚、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等国家与地区,并将埃及与阿比西尼亚亦置于波斯帝国控制之下。然而它的主要活动区与中心位置始终在中亚,即中央亚细亚地区。
  据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与美国学者西诺尔的学术观点,中亚的地理位置系指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草原游牧区,处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俄罗斯、埃及等亚洲与欧洲诸文明国家边缘地带与环围之中。依史学家周一良、吴于廑的观点,“中亚细亚东起天山山麓,西达里海,北抵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和东南部,南至兴都库什山”,并认为波斯帝国所处的“伊朗和中亚细亚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摇篮之一”①。著名历史学者王治来论及中亚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时说:
  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同中国、伊朗、印度、西亚、希腊、罗马、西欧,以及欧亚草原的各民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海路开通以前,中亚是东西交通和商路必经之地,也是东西文化接触之地和传播的渠道,有的称之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②
  根据国外大量考古发现,处于波斯帝国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中心的阿姆河上游地区,确实是原始人类活动与中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拥有驰名世界的阿凡纳羡沃、安德罗诺沃、卡拉苏克原始青铜与彩陶文化,并发掘出大量动物图腾崇拜艺术品,即被史学界称之为“斯基泰文化”,以及大批波斯古经写本。这些文化珍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波斯帝国及中亚诸国先民高度的文化艺术创造力。
  “波斯古经,”音译“阿维斯陀”,意为“智识”、“经典”、“谕令”。相传由古波斯宗教改革家及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受神的启示而写成。其最早的波斯古经版本于公元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形成,并由琐罗亚斯德本人用金汁书写在1.2万张牛皮上得以流传。
  琐罗亚斯德生于公元前628年,他的名字在古波斯语中被译做“查拉图士特拉”意为“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或“骆驼的驾驭者”。他出生于波斯西北部米底亚区拉,格斯镇一个名叫斯比泰玛的骑士家庭。琐罗亚斯德20岁时开始隐世遁居,修身养性。30岁时经“智慧之主”阿胡拉·玛兹达显灵启示而创立了对中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的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史书上称之为“袄教”、“火袄教”、“火教”与“拜火教”,于公元前6世纪创建于波斯东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该教奉《波斯古经》为经典,强调火是光明与善的代表,要求教徒在麻葛的指导下,通过专门仪式来礼拜“圣火”。琐罗亚斯德教曾创造过两种神:善端最高神是阿胡拉·玛兹达,即智慧或主宰之神;恶端最高神是安格拉·曼纽,即凶神。人类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善神与恶神的反复较量上。
  现存波斯古经《阿维斯陀》共分为六大部分,即《耶斯那》、《维斯柏拉特》、《耶斯特》、《库尔达》、《维提吠达特》、其他,其主要内容记述了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及其教义,同时也记载了包括音乐、舞蹈、说唱、史诗与原始戏剧在内的大量可供表演的古代伊朗宗教文化。
  波斯原始宗教最初信奉多神教,从而表演仪式中保持着动物崇拜的残余与半动物、半拟人状的神灵形象。在规范的宗教仪式中祭司带领琐罗亚斯德教信徒虔诚祈祷、献祭、施展法术、占卜与进行各种传统礼仪,整个过程中洋溢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唱颂仪”、“舞仪”与“驱魔仪”,显然为后世中亚、西亚与东南亚伊斯兰教诸国的歌舞戏与宗教神秘剧开了先河。
  自从波斯境内创建的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东方诸国后,其拜火祭献仪式与原始戏剧礼仪活动形式也随之东渐。
  盛行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安息王朝时期的祭拜“圣火”仪式,自输入我国西域与中原地区后,古波斯祭司阶层之“麻葛”被改称为“穆护”,琐罗亚斯德教被简称为祆教或拜火教,其宗教祭祀仪式仍充满强烈的戏剧性。
  波斯祆教输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据陈垣先生著《火祆教入中国考》之观点,当在北魏神龟年间(518~519年)。
  另据宋代姚宽《西溪丛语》所载波斯祆教入主长安之事:“唐贞观五年有传法,穆护向禄将祆教诣阙闻奏。勅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又可从长安出土《唐故米国大首领米公墓志铭》中获悉,西域米国“米萨宝”身为祆主亦曾在唐天宝年间建祆祠。据史载,北魏胡太后时废黜诸教,独信胡天神,将玛兹达神奉为国教神灵,北齐、北周亦继而举国崇信。隋唐时期,祆教广为流传,仅长安城内袄祠就有五处,除上述崇化坊外,还有布政坊、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等。
  至于袄教传到西域诸国的时间据考应该更早,在敦煌与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因“祆”是“天”与“神”的缩写,故多称其为天神或袄神。
  《敦煌地志残卷》中描述波斯祆教在西域伊州之历史情景:“火袄庙中有素书,形象无数。有祆主翟槃陀者,高昌未破以前,槃陀因入朝至京,即下袄神。”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还详细描述了凉州祆庙所搬演的波斯杂戏:“至祈祷日,妖(祆)主以利铁,从额上钉之,直洞腋下,即出门。身轻若飞,须臾数百里,至西妖神前舞一曲,即劫至旧妖所,乃拔钉,一无所损,卧十余日,平复如初,莫知其所以然也。”
  在敦煌藏经洞中所发现的唐代写本《沙州图经》残卷“杂神”条中记载祆庙即:“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神主,总有二十龛,其院周回一百步。”《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中亦载,此袄庙袄主精通波斯杂戏,即“以利刀刺腹,左右通过,出腹外,截弃其余,以发系其本,手执刀两头,高下绞转”,然而“气息奄,七日,即平复如旧”。
  敦煌唐末佚诗《敦煌古迹二十咏》之《安城袄咏》中吟叹:“板筑安城日,神祠以此兴。州县祈景祚,万类仰体征。蓣藻来无乏,精灵若有凭。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绳(渑)。”对波斯与西域安国袄教徒所建敦煌祆庙神事,学者阴法鲁将其与中原洛阳祆教祭祀礼仪做了如下比较:
  袄教受佛教排斥,但在敦煌在安城袄祠祭神求福的人还不少,所以献酒之多有如渑池有水一样。据记载,河南府(府治在今洛阳)祆祠祭神时“琵琶鼓笛,酣歌醉舞”,不知敦煌袄祠是否也是这样。①
  至于中原洛阳袄庙乐舞祭祀盛况亦可见《朝野佥载》所云:“唐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胡商祈福,烹猪杀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此地“袄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刀出于背,仍乱搅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咒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
  依上所述,波斯古经及袄教自东渐我国西域与中原后,其原始祭祀仪式仍离不开礼拜“圣火”与娱神乐舞及杂戏。从输入的祆教祭司向火神供献祭品时所唱赞歌,亦称“神歌”,实为《波斯古经》中“伽泰”的汉译称谓。另外如波斯袄教《耶斯那》、《耶斯特》、《库尔达》等吟唱诗文在我国亦可查询其变体。我们不难从上述琐罗亚斯德教或袄教为天神所奉献的各种赞歌中,体察出宗教戏剧惯用的“角色的换演”、“人神合一”的表演艺术程式。

附注

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1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②王治来著:《中亚史纲》,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①阴法鲁:《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资料》,载《文史知识》,1988(8)。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