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5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戏剧
分类号: J809.2
页数: 8
页码: 249-256
摘要: “美索不达米亚”系指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间广大地区,在历史上其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这里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迄今都紧密地联系着丝绸之路灿烂辉煌的经济与文化。论及地理位置,它北通亚美尼亚高原,南接波斯湾,东西方置于伊朗山脉、叙利亚草原与阿拉伯诸国的环围之中,拥有陆路与水路“丝绸之路”的天然优势。“美索不达米亚”其古代文化,上溯至历史悠久的苏美尔、阿卡德与乌尔王朝文化,下继源远流长的巴比伦王国、亚述与乌拉尔图帝国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了光昭日月、驰名世界的两河流域历史文化。在众多帝国王朝的文化复合体中,要数巴比伦文化最为世人倾慕,此地文明史对东西方诸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美索不达米亚”系指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间广大地区,在历史上其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这里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迄今都紧密地联系着丝绸之路灿烂辉煌的经济与文化。论及地理位置,它北通亚美尼亚高原,南接波斯湾,东西方置于伊朗山脉、叙利亚草原与阿拉伯诸国的环围之中,拥有陆路与水路“丝绸之路”的天然优势。
  “美索不达米亚”其古代文化,上溯至历史悠久的苏美尔、阿卡德与乌尔王朝文化,下继源远流长的巴比伦王国、亚述与乌拉尔图帝国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了光昭日月、驰名世界的两河流域历史文化。在众多帝国王朝的文化复合体中,要数巴比伦文化最为世人倾慕,此地文明史对东西方诸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巴比伦文化建构于苏美尔阿卡德语古代楔形文字基础之上,“美索不达米亚”先民正是使用此种图形符号记载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有世界声誉的《汉谟拉比法典》。另外在巴比伦王国领土上所发掘出为数众多的古代建筑、石刻、绘画与其他工艺美术品,它们形象生动地记载了灿烂辉煌的巴比伦文化,其中亦包括相关的原始戏剧文化。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中叶,“美索不达米亚”就有了文字。据中国著名学者周一良、吴于廑研究:“这种文字是用芦管刻在泥板上,晒干后成为可以长久保存的文书。芦管刻成的笔画如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为古代西亚各国所采用,巴比伦、亚述、赫梯、乌拉尔图、叙利亚、古伊朗都曾用它作为表达自己语言的工具。”①
  “楔形文字”对于戏剧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最早记载了“美索不达米亚”最为古老的口头文学,较完整地保存了与古代巴比伦戏剧有着密切关系的大量神话传说、劳动歌谣、英雄史诗、寓言、赞歌、箴言与祈祷文等。近现代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学术界对楔形文字的识别与释读成功,使人们有幸逐步了解显赫一时的巴比伦古代历史文化之概貌。
  巴比伦神话史诗《恩努马·艾利希》,亦译为《埃努玛·埃立什》,意为“当在最高之处时”。其文献书写在七块古老的楔形文字泥板上。此部史诗生动地描述了马尔杜克神创世纪的故事,并借此宣扬了巴比伦王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举足轻重的位置与作用。
  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写在12块楔形文泥板上,长达3000余行的长诗《吉尔伽美什》,是迄今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英雄叙事史诗,是古代巴比伦最高的文化成就。根据苏美尔文与阿卡得文所写成的亚述文泥板文献始发现于两河流域的尼尼微古城遗址。
  此部史诗描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及其朋友恩奇杜的丰功伟绩。在他们得罪触怒了伊西塔女神后,众神决定剥夺恩奇杜的性命。遭受严重打击的吉尔伽美什只有向战胜洪水的英雄伏坦纳比西丁求救,当他遵嘱寻觅到长生草时,却不幸被蛇妖偷走,其结果,倍加失望的吉尔伽美什只好返回厄里克当王。
  《吉尔伽美什》成功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文化、神话史诗中的传奇英雄。在史诗中,吉尔伽美什被描绘成半人半神形象,他的朋友与仆从恩奇杜则成为野兽生育的野人,由此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古代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之文化遗风。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系苏美尔人、阿卡得人和亚述人等三个不同民族的原始宗教之总称。苏美尔宗教的神系、仪式和经典文字后来被阿卡德人的巴比伦宗教,以及亚述人的亚述宗教加以变化而继承发展,它基本上皆为多神教,始终保存有动物崇拜的残余与半动物、半拟人的神灵形象,并且具有较为完整的创世纪神话传说与宏伟壮观的宗教文化建筑形式。
  苏美尔最早为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提供了基本的诸神谱系,从而拥有众神等次的多神教:以苍天神安努永居诸神首位,其次是世界神恩利勒,水神伊亚,战争、爱情与丰收之神伊西塔,农业与春天之神杜木兹等。为诸神服务特设有专职祭司与宏大的庙宇,著名的如被誉称为“山巅”的多层叠置金字塔式的大型建筑,顶端设有巨大祭坛的“巴比伦层坛”。
  巴比伦人,亦称阿卡德人,在统一中东两河流域之后,祭司们继续承认苏美尔诸神与宗教文化,不过将巴比伦的地方神马尔杜克上升为诸神之首。此因为他斩杀了原始怪物提阿马特,并用它的躯体创造出世界与人类。为了纪念主神马尔杜克的不朽功勋,众神们拥戴他,并在巴比伦为他建造了宏伟的神殿。
  亚述人后来大量继承了苏美尔宗教的信仰与礼仪活动,并用其战神阿苏尔取代了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的地位,其次神祇是伊西塔。亚述神庙也沿袭了苏美尔与巴比伦旧制,宗教祭司亦套用了约定俗成的仪礼、祈祷、献祭、牺牲等宗教程序,由此保持了美索不达米亚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与承传性。
  1942年法国人普·埃·博塔在底格里斯河左岸发掘到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继而,英国人莱亚德在此古遗址发现西努基立王的王宫与亚述巴尼拔王的藏书室,里面堆满了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板,最大的长达3米、宽2米,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后来英国考古学家又在尼尼微相继进行发掘,先后找到2.4万块楔形文字泥板。其内容涉及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历史、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是研究此地区原始宗教与戏剧文化异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与巴比伦相毗邻的尼基城,其国家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末期,在这里生活的塞姆人与胡里特人因为西临地中海,而大力发展航海事业。该国很早就与埃及、希腊等地发生经济、文化与贸易关系,为了促进航海业与商业的发展,为祭司书吏所垄断的繁杂、琐碎的古老象形文字被逐渐改造,应运而生的是在“楔形文字”基础上发展的简便的“腓尼基字母”,此种字母“是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的根源,现代大多数字母文字都受其影响。希腊人在采用腓尼基的字母系统后,又在辅音字母之外,增补元音字母,字母系统更加完备。腓尼基人字母系统的形成,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①。
  1929年法国人谢弗带领考古队在叙利亚境内发掘到古代腓尼基名城乌加里特,在这里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用楔形符号书写的字母文字泥板,其中有不少富有戏剧性与神话色彩的“乌加里特诗篇”。学者们还发现了一本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表,即对希腊、拉丁字母文字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识字读本》。
  巴比伦帝国的统一大业完成于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之手。他在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后,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倡导撰制国法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玄武岩石柱上,于1901年由法国考古队发现于伊朗苏兹。此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分为引言、法典本文与结语三大部分,后人称此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文化情况的石碑为《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是了解和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文化的形象文字资料,而且从中还可洞悉它对西亚、东非与南欧等一些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坐落在小亚细亚哈里斯河流域的赫梯国家亦仿效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制定了《赫梯法典》,其中记载古代赫梯人亦曾使用过楔形文字。于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在土耳其的波加兹科亦发掘到一批属于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泥板文书,后由捷克学者赫罗兹尼解读成功,进一步探明其语言文字藏有不少文化奥秘。
  据考证,《赫梯法典》与赫梯神话文学也曾明显地受巴比伦文学之影响。赫梯史诗《吉斯吉莫斯》实际上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转述本。赫梯原始宗教信仰也杂以大量苏美尔与巴比伦文化因素,例如手执双面斧的暴风雨之神为主神,暴风雨神拥抱着国王,象征着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赫梯国王同时又是最高权威的祭司,他与臣民不仅敬奉主神,还崇拜大母神,这一切均在后世的戏剧文化中有所反映。
  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亚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据着令人瞩目的地位,完全是因为此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宏伟壮观、精美绝伦的宗教建筑与美术遗产。
  追溯历史上的“巴比伦”,实际含义是“神祇之门”的意思。它在古代建筑美术史中引以为自豪的有巴比伦城、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比伦层坛、巴比伦塔,以及无数与巴比伦戏剧文化紧密相关的原始图腾美术造型。
  闻名于世的巴比伦城,系指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后的巴比伦新城,它是远古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比伦城的主要建筑物均沿幼发拉底河东岸由北向南布局,城内交通四通八达、通衢大道相互垂直或纵横交错,城中仅塔楼就达300多座。巴比伦城北门——“伊西塔神门”和通过此门的“队列街”是全城最为壮观的城门与街道。沿街向南逐一分布着北宫苑、南宫苑、巴比伦塔与马尔杜克大神庙等核心建筑物。
  据记载,“伊西塔神门”和“队列街”是巴比伦建筑艺术的象征,“伊西塔神门的外壁是用色彩艳丽的釉砖砌成。在底色为深蓝色的墙面上饰以形态生动,红、棕、黄、白等色彩的神兽浮雕,如神牛、神龙等。每一种神兽都是象征天上的某一个神……在进入伊西塔神门之前,在‘队列街’的两侧,筑有很长一段用琉璃砖砌成的路墙。每一面墙上都饰有60帧象征伊西塔战神的彩狮浮雕”①。
  因为“伊西塔神门”是奉献给伊什塔尔女神的宗教建筑,故此门又被统称为“伊什塔尔女神之门”。其“门的墙壁饰以用琉璃砖砌牝成的牛和各种奇怪动物的印象……这些釉砖浮雕就其内容来说有牝牛、狮子、马、龙等等,为数达五六百之多。就其形式来说,以白、蓝、淡青、黄等色组成,具有鲜明、富丽而工整写实的特色”②。
  巴比伦塔中规模宏大的北宫苑陈列着许多巨石雕像,其中闻名遐迩的是“巴比伦狮”,此尊石刻雕像用黑色的火成岩雕琢而成,其造型是一头魁伟的雄狮和一位剽悍的躺卧着的巴比伦武士。据考证,北宫苑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家古代博物院。“巴比伦狮”则是用以炫耀赫赫战功的战利品与艺术象征物。
  与北宫苑遥遥相对的是南宫苑,其中建有五个大院落,各种建筑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南宫苑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此建筑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这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米梯斯王后修筑的层叠式阶梯型花园,在上面栽满各种名贵树木与奇花异草,开辟了山间小道,并设有观赏乐舞戏剧节目的亭台。
  巴比伦城中心矗立着巍峨壮观的巴比伦塔,据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泥版文献解释,此座建筑物是用来充当天地间的联系,设坛献牲、奉献接迎神灵的宗教祭祀场所。巴比伦原始宗教认为,天上的神灵有时要降临人间,为表示对天神的敬奉,就需建造这么一座神坛“天庙”。
  根据孙承熙的《巴比伦城及其“空中花园”》一文介绍:“巴比伦塔共有七层,除最高层(即第一层)是一个神庙外,其余六层均为长宽相等、端面为正方形的实心体土坛;内用土坯垒成,外用砖块镶面。六层土坛和顶端的神庙,自下而上逐层缩小。”经测定,巴比伦塔整座建筑物高约为90米,其中用以宗教祭祀与娱神活动的神庙高度达15米。
  紧靠巴比伦塔还有一座著名的巴比伦主神庙——“马尔杜克大神庙”,它与“天庙”互为对应,被俗称为“地庙”,其神庙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是巴比伦又一进行宗教礼仪的公共场所。据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述:
  紧接着巴比伦塔,在同一条街上有另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一个纯金的裘贝特尔神(即指马尔杜克神)的坐像,在像的前面有一方也是用金子打成的供桌。坐像的宝座和椅子也统统用金子制成。一个迦勒底人告诉我,这些金子重量达300瓦兹纳(约合3吨)。在庙的外面设有两个祭坛,一个是金制的,另一个是普通的,但面积很大,上面香烟缭绕,放置了许多献牲的动物。①
  关于西亚与东非古代神庙建筑与宗教礼仪活动,法国学者加顿·马伯乐有着较为详细的研究与介绍。他考证此地区先民为了祭祀活动需要,其神庙一般被建筑师安排成两间或三间,呈两进的神殿,其中“包括一个有四根圆柱支撑的安置神坛的小前殿和位于其后的若干供奉神像作常祭奠之用的小间”。为了供奉主神所设计的神殿,“里面不仅安置着神像,而且也放着神坛,供神灵下凡显圣之日摆设神像之用……在规定的日子从这里请出神像摆上神坛,还有一个前门,专为举行隆重请神仪式时使用”②。
  由此可见,巴比伦城的规划和建筑与原始宗教祭祀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巴比伦塔神庙与马尔杜克大神庙的设置与该神是巴比伦城“守护神”及“创世之神”的传说有关;伊西塔神门则是为顶礼膜拜的伊什塔尔女神所建造;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伊什塔尔是至高无上的爱情女神,于苏美尔宗教中亦称为“英妮娜”,被认为是月神“欣”的女儿,太阳神“夏马西”的妹妹;她具有双重性格:一是战神,另一是爱情和丰收女神,她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宗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各地都建有伊什塔尔神庙,并由许多神娼侍奉,西亚先民们经常在此吟诵与表演《吉尔伽美什》史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原始乐舞戏剧。
  地处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的亚述帝国大都承袭巴比伦文化。古都尼尼微所发现的王宫图书馆存放着大量楔形泥板文书。亚述宗教建筑中规模宏大的神庙与王宫,入口处常置有人面牛、人面狮等巨大雕像,此为王宫或寺庙的守护之神。亚述巴尼帕宫墙浮雕中的受伤牝狮,为亚述美术造型艺术的杰出代表作。该帝国王宫墙壁浮雕中大量受奴役的人民在搬运守门石雕巨兽的戏剧性场景颇为激动人心。
  亚述之胡尔亚巴德王宫有一幅来自巴比伦《吉尔伽美什》的大型浮雕,只见身躯伟岸的英雄吉尔伽美什怀抱一
  头幼狮。另外还有一些反映军事对抗行为的艺术珍品,如亚述人拉希什战役大捷的浮雕;被亚述国人张弓劲射撵下水的敌兵在狼狈挣扎;亚述军队战胜依蓝王国及洗劫哈曼的浮雕;亚述人正在登高毁城,而敌人在凌厉的攻势下俯首投降;尼尼微王宫辛那赫里布王军追剿敌兵的浮雕,则真实地再现了亚述士兵分为几组在森林沼泽地搜索前进的情景。尤富戏剧性的是萨尔玛那萨尔三世庆功碑的浮雕,它依次形象地反映了亚述军战胜犹太国的过程,其中有一幅画面真实地再现了犹太国王跪伏在亚述国王脚前的情景。另外还有一幅尼尼微王宫的浮雕是御花园里的庆功宴:被斩首的依蓝国王脑袋高悬于树权上,亚述王却躺在靠椅上与王后共饮庆功酒。
  在亚述古文物中亦有一些与动物图腾崇拜及戏剧假面有关联的雕刻艺术作品,如尼姆鲁德王宫与胡尔西巴尔贡王宫大门前均屹立着雕塑有翅膀的人头牛身或狮身石雕像,以及带翼人像或鸟头人身像浮雕。这些神话人物形象均身穿亚述国王的衣服,该地先民显然是在借助动物神灵来达到驱魔避邪之目的。
  在小亚细亚的乌拉尔图王国之乐舞戏剧也同样深受巴比伦传统文化影响。公元前7世纪,此地也通行制作带翼的狮身人面青铜雕像。在乌尔出土的人面牛头铜像与埃及那尔迈石板中的人面牛形的哈特胡尔神可谓异曲同工,亦与亚述尼尼微问世的阿卡德萨尔贡王假面如同出一辙,均对后世的戏剧面饰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从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发掘的大批珍贵文物问世后,人们逐渐窥视到苏美尔、亚述、腓尼基等地悠久的古代文明,并从其文化遗存中获得古巴比伦原始音乐、舞蹈与戏剧的丰富信息,从而形象地勾勒出巴比伦古代表演艺术进化之历史脉络。
  在幼发拉底河畔的玛里古城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例如伊什塔尔神庙内有一尊女乐师长乌尔·南希像,她盛装打扮,盘腿席地而坐,手持乐器,愉快地弹奏,其形象典雅自然、栩栩如生。还有在哈法与拉伽什发现的庆祝神庙落成的石板浮雕,呼之欲出地呈现了神庙前举行文艺晚会的情景,在顶礼膜拜的队列中有几位巴比伦乐师击鼓、弹琴与吹奏管乐款款而行。另外在乌尔出土的大型欢庆胜利场面的镶嵌画中亦有不少歌舞娱神的戏剧人物形象。
  在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家发掘到一种古老乐器,即小型的梯形弹拨乐器,即“苏美尔里拉”。另外还有一种苏美尔与巴比伦人使用过的“长颈鲁特琴”。据有关学者介绍:“在出土的玺、匾、小塑像以及墓碑画上都有这种乐器描绘,‘长颈鲁特琴’的形制是由一个较小的椭圆形共鸣体和细长的指板组成,没有固定的品位,用拨子弹奏。”①
  在舒巴德王后陵墓中发现一支古代音乐与戏剧表演形式合为一体的“牛首乐器”,此可谓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艺术造型的再现。据发掘报告记载,在箱状琴身的顶部,有一个长着黑胡须的金牛头。琴的正面,用贝壳镶嵌人和动物的装饰画面,分层排列,最上面是英雄吉尔伽美什抱着两头长有人首的公牛,其余的都是动物。据考证,此种原始图腾乐器,为专供表演巴比伦史诗说唱或原始戏剧的艺人所用。
  受巴比伦文化影响的腓尼基乐器以“乌德”为代表。考古学家从吉杜遗址发现一幅壁画,上面绘制着与短颈鲁特琴为同一类的弹拨乐器“乌德”琴,另外还发现用竹管制作的古老吹奏乐器“纳依”与羊角制成的“古号”,以及原始形制的“达夫”鼓。
  亚述帝国出土文物中的浮雕与壁画中亦再现一些古乐器,如由木框与四根琴弦组成的“基那拉”;近似三角形的弓形竖式乐器“桑加”;用木槌击奏的卧式乐器“桑图尔”;有着椭圆形共鸣体与细长琴颈的弹拨乐器“弹不拉”,以及有单管与双管两种形制的吹奏乐器“米兹玛尔”。
  上述各种古代乐器均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宗教仪式有关,它们多为在神庙落成的乐舞戏剧表演伴奏时所用。从现存的出土文物所见,当时的宫廷与世俗乐队已有很高的演奏技艺,不仅有独奏、二重奏、三重奏,还有合奏,并有艺人将其乐器用于原始戏剧伴奏之场面。
  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巴比伦及美索不达米亚的乐舞戏剧活动,大多在各大宗教神庙及祭祀场所举行。后来经过与古埃及、希腊、罗马等具有戏剧传统的国家与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后,也相应建筑了一些专供演出使用的大型剧场,后人从中仍能辨识出当时种种原始表演艺术形成之情景。
  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的古巴比伦遗址,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代剧场,根据实地考察过的中国学者王培德的文章所知,当人们来到“古巴比伦的遗址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支路右侧的一座半圆形阶梯式的建筑,在明亮的阳光下呈暗红色。台阶的正面是长方形的舞台,舞台四周矗立着参差不齐的方形砖柱。同车的伊拉克朋友说这是‘古希腊剧场’,业已修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①。
  另据上述王培德《游历史名城巴比伦遗址》一文所介绍,在古巴比伦剧场周围,墙上的许多“动物浮雕有龙、蝰、狮、鹰等,形象都很逼真,传说它们都是神的化身”。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是一位巴比伦勇士斗狮的“巨岩雕琢而成的塑像:一头猛狮扑在一个人身上,那人双手擎着狮头,两腿弯曲,顶住狮身”。传说这头“巴比伦之狮”是伊什塔尔神的坐骑,其巨岩塑像所反映的是人神抗拒、争斗,以及相互化合的戏剧演进过程。
  位于两河流域约旦国的岩城佩特腊也遗存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巴比伦剧场,当地人将其称之为“古罗马剧场”。中国学者应朝亲临现场后撰文描绘:
  约旦南部山谷中凿成的著名的古罗马露天剧场,这是公元2世纪佩特腊城全盛时期的杰作。半圆形的古剧场,背倚山崖缓坡伸展,犹如一个人张开双臂在欢迎游客。剧场共有3000个座位,都是顺着山坡,在岩石上凿成的,罗马式的舞台、柱廊、台阶也都是在岩石上凿制出来的。②
  另外在约旦的杰拉什,叙利亚的伯索拉,以及西亚地区的帕尔米拉等地也同样能见到风格一致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剧场。剧场较之希腊要小得多,一般仅可容纳三百至五六百名观众,剧场呈半圆扇形,巨型石块垒砌的阶梯式看台正面是长方形的戏剧表演舞台。这些古老的剧场不会闲置仅为摆设,而必然演出过本土的或外来的一些古代乐舞,以及戏剧艺术剧目。

附注

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1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①《东方文化史话》,10页,黄山书社,1987。 ②李浴著:《西方美术史纲》,37、42页,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 ①《东方文化史话》,12页,黄山书社,1987。 ②《美术史文选》,2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①周菁葆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19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①王培德:《游历史名城巴比伦遗址》,载《阿拉伯世界》,1984(2)。 ②应朝:《约旦岩城佩特腊》,载《阿拉伯世界》,1984(1)。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