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部印度梵剧的问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三部印度梵剧的问世
分类号: J809.2
页数: 3
页码: 205-207
摘要: 关于《舍利弗传》等三部印度梵剧残本的问世,在20世纪可谓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的一桩大事,此情况,笔者最初从许地山先生于1927年发表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一文中获悉,后来又在著名学者金克木于196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梵语文学史》中得以进一步证实。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史》第五章“古典作家文学的早期作品”中记载:“在我国新疆发现而由德国人在1911年刊行的一些戏剧残卷。”对此,我们只有在德国考察队的第二次吐鲁番之行中查寻其踪迹。
关键词: 印度梵剧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关于《舍利弗传》等三部印度梵剧残本的问世,在20世纪可谓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的一桩大事,此情况,笔者最初从许地山先生于1927年发表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一文中获悉,后来又在著名学者金克木于196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梵语文学史》中得以进一步证实。
  许地山在此文第四节“梵剧与中国剧的体例”中介绍:“梵剧之有体例,旧说起于笈多朝(公元319年,当中国晋元帝太兴二年),但前年吕德(Lüderg)教授在从新疆吐鲁番发现的梵本中找出了三本戏文是贵霜迦腻色伽王的诗歌供奉马鸣菩萨造的。”他还写道:“吕德所发现马鸣三剧中,主要的是《舍利补特罗·婆罗加兰拿》,全名作《娑罗德婆提·补特罗·婆罗加兰拿》(Saradvatiputra-prakarana此云秋子创作剧)共分九出。”①
  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史》第五章“古典作家文学的早期作品”中记载:“在我国新疆发现而由德国人在1911年刊行的一些戏剧残卷。”他亦载:“20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三部印度古戏剧残卷(1911年校刊),其中一部《舍利弗传》的卷尾说明本剧作者是金眼之子马鸣。这是个九幕剧,描写佛陀的两个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怎样改信佛教出家的故事……在这一批古写本残卷中,还有两个不完全的剧本,没有署名。”②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即二位先生从德国人吕德教授的从“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于1911年所校刊“三部印度古戏剧残卷”中考证:这批古写本残卷是印度“梵剧”,其中有一部九幕剧《舍利弗传》“是贵霜迦腻色伽王的诗歌供奉马鸣菩萨造的”。
  吕德教授所校刊的这三部印度梵剧残本到底由什么人在何时何处发现,上述文章与著作中均没有说明。笔者经多年查询与探索研究方知其中三昧。
  在《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专章中我们得知:“德国著名的画家、佛教美术史家、中亚考察家”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在20世纪初“发起组织并领导了第一、三次王家普鲁士吐鲁番考察队,是当今西域文物德国收藏品的主要发现之一”①。在西方列强抢掠西域文物的角逐之中,他继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瑞典人斯文·赫定、法国人保罗·伯希和、杜特列·德·兰斯之后,于1902年8月至1903年7月第一次抵我国吐鲁番地区哈拉和卓、高昌故城、胜金口、木头沟等地考察。虽然在“那里盗掘出梵、回鹘、蒙古、古突厥、汉、藏等语文的写本无数”,但从他的《中国土耳其斯坦的古代佛教寺庙》等专著与写本细目中并没发现有“印度梵剧”存在。格伦威德尔于1906年1月至1907年6月率领王家普鲁士吐鲁番考察队又先后抵我国新疆库车、库尔勒、焉耆、吐鲁番、哈密一带,“发现大量的壁画、雕塑、绢布画、写本等”,亦无《舍利弗传》等印度古代剧残卷存目。对此,我们只有在德国考察队的第二次吐鲁番之行中查寻其踪迹。
  据有关文献介绍,格伦威德尔在皮斯开尔领导的“中亚远东考察德国委员会”的支持下,正要率领王家普鲁士吐鲁番考察队第二次东行时,突然因疾病不能前往,当时临时决定由柏林人种学博物馆印度部工作人员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接替其队长职务。他们于1904年11月至1905年8月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交河、高昌故城、胜金口、木头沟、吐峪沟佛教遗址等地考察发掘,所获西域文物写本甚多。据勒柯克著《吐鲁番旅游探险》一书中披露:“探险队运回柏林的写本,24种中有17种语言的文字都在柏林加以解释”。那其中有关印度梵剧的写本在何处重见天日的呢?他在此书中写有两处,一处在哈拉和卓古城东门:“在古城的其他废址中,我们找着了很多的残破的印度文件,它们都已撕裂,每页几乎都有一个以上的印度的Nagari字,这破坏的文件,无论若何,主要的是对于佛教的。”②另一处是在胜金口位于谷口的“星宿洞”附近,据称有“一个倾废的塔”,从中“发现一些很奇怪的魔鬼头和很多不同印度字体的吐火罗和印度的写本”,经清点为“一百页精美的写本”。
  经认真查对,德国人在1911年之前也只有上述三次涉足我国吐鲁番地区,所发掘的与佛教戏剧有关的“印度文件”或“印度的写本”较为明确的记载仅为上述两处。至于勒柯克在胜金口还发现了突厥语(实为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残篇”,待后文考述。
  关于三部印度贝叶文梵剧残卷的发掘与整理还可参阅杨富学所写《德藏西域梵文写本:整理与研究回顾》一文,以及荣新江所著《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一书。
  杨富学在该文中介绍:“德国收藏的西域梵本绝大多数都是1902~1914年间由德国先后组织的四次‘吐鲁番考察队’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地发现的。”在这批“德藏梵文写本中,勒柯克于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三件梵文剧本常被视为时代最古的印度文字写本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佛教诗人马鸣菩萨的作品《舍利弗缘》,共九幕。该剧本包括150个残张,用贵霜体梵文书写”。他还核对了德文1911年校刊整理本,“这些写本发现时已相当零乱,经吕德斯整理、编订,发表于他的名作《梵文戏剧残片》一书中,后人始可睹其旧貌。这一发现改写了梵文戏剧的历史,引起学界的震动。”①
  荣新江在该书第三章“德国收集品”中介绍吕德斯(HeinrichLüiders18691943年)教授的简况,仅说他是1902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13届国际东方学代表大会成立的“中亚与远东历史、考古、语言、民俗考察国际协会德国分会负责人”是直接关心德国吐鲁番考察队活动,以及“最早研究这些梵文佛典的学者之一。早,在1911年,他就校订出版了中亚发现的《佛教戏剧残卷》和《马鸣的剧本〈舍利弗章〉》,他整理梵文佛典的其他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印度语文论集》(1940年)”②。经二位青年学者实地考察与核对,问题已昭然若揭:“印度佛教诗人马鸣”所作的《舍利弗缘》(或译为传、章)剧本共有九幕,所存“150个残叶(张)”“用贵霜体梵文书写”,系德国探险家勒柯克率领的第二次吐鲁番考察队于1905年,初在吐鲁番地区所发掘,后由德国学者吕德斯(或称吕德)将其“三件梵文剧本”整理、研究并校订出《梵文(或佛教)戏剧残片(或卷)》。
  紧接着我们所关心的是其梵剧作家马鸣的情况。据《辞海·文学分册》上记载,马鸣是“古印度佛教理论家、佛教诗人。重要著作译成汉语的有《佛所行赞》、《大庄严论经》,长于文学、诗歌和音乐,另有梵文本叙事长诗《美难陀》和戏剧《舍利弗所行》”。此“戏剧”即文中所述之西域佛教戏剧写本《舍利弗传》。
  依上所述,贵霜国迦腻色伽王时期的佛教诗人、印度梵剧作家与创始人马鸣,他曾于公元1~2世纪之间创作出佛教戏剧(实为梵剧)《舍利弗所行》(或称舍利弗传、缘、章),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本土早已失传,却因在历史上流传至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后于20世纪初被德国人发掘刊布以及中国学者研究而大白于天下。

附注

①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载郑振铎编《中国文学研究》下册,1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②金克木著:《梵语文学史》,253、26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①陆庆夫等编著:《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233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②魏长洪等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207页,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①杨富学著:《西域敦煌宗教论稿》,151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②荣新江著:《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81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