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梵音呗赞的戏剧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4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梵音呗赞的戏剧化
分类号: J809.245
页数: 3
页码: 202-204
摘要: 佛教经典文学之所以能从死板教条的教义中解脱出来,逐渐为广大信徒与听众所接受,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它成功地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艺术,其中亦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戏剧形式相融合,使之艰涩难懂的佛经说教世俗化与形象化。无论是古代印度,还是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佛僧,每天除了出外乞食化缘,就是各自进行坐禅修行,而修行的方法主要包括学习教理与修习禅定两项。由此而延伸出礼拜供养与读诵经典等行动仪轨。逢佛教传统节日时则要兴师动众,举行各种名目的佛事法会。佛僧在寺院以及法会上诵咏佛经被称为“呗赞”,指读经之声或大梵天王所发出的五种清净之音,亦被称为“梵音”。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佛教经典文学之所以能从死板教条的教义中解脱出来,逐渐为广大信徒与听众所接受,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它成功地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艺术,其中亦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戏剧形式相融合,使之艰涩难懂的佛经说教世俗化与形象化。
  无论是古代印度,还是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佛僧,每天除了出外乞食化缘,就是各自进行坐禅修行,而修行的方法主要包括学习教理与修习禅定两项。由此而延伸出礼拜供养与读诵经典等行动仪轨。
  每日僧众的共同宗教活动主要是“朝暮课诵”,即早晚一起到大殿或法堂诵读经文并礼拜佛祖。逢佛教传统节日时则要兴师动众,举行各种名目的佛事法会。
  佛僧在寺院以及法会上诵咏佛经被称为“呗赞”,指读经之声或大梵天王所发出的五种清净之音,亦被称为“梵音”。《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经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据《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大梵天有五种清净梵声:“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呗赞又称“梵响”,系指佛教信徒以短偈形式赞唱佛陀、菩萨之颂歌。“呗”亦称婆陟、呗匿、婆师,意为歌咏佛经,有文载为“止断止息”,“设赞于管弦”。另外相对于韵文诗体“呗赞”的还有“转读”,此为用于佛经长行散文部分的唱诵。
  《高僧传》卷一三曰:“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人弦绾。”此即《楞严经》卷六所云“梵呗咏歌”之意。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之“梵呗”条曰:“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呗。”《法华经·方便品》偈曰:“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依上所述,佛教法事之“梵呗”兼容声乐与器乐之表演,为具有丰富音乐曲调与演唱的宗教表演艺术形式。
  古代印度之梵呗输入我国后一般被称为“呗赞”。梵呗原本统称歌咏十二部经,不管长行、偈颂均谓之“呗”,辗转至我国宗教界,将歌咏长行称之为“转读”,呗赞仅指歌咏赞偈,以及佛经译作中赞叹三宝之声调,故此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称之为“呗唱”。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三曾云:“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道世亦云:“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音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①
  中国的呗赞形成于六朝时期。魏嘉平年间(249~253年),有天竺僧昙柯迦罗来到中原洛阳传授佛教戒律。在此之前,维袛难与竺将炎结伴于吴黄武三年(224年)携梵文经本数卷抵武昌。在此期间曹植赏游鱼山,闻空中有一种梵响,清扬婉哀。经仔细察访,此乃梵僧歌咏之声调,后摹其音,撰文制乐,形成梵呗凡六契,后世称为《鱼山梵》。
  南北朝时有高僧慧睿游历南天竺,归返后,应朝廷之约而著《十四音训叙》,条分缕析经中梵汉音义。后又有西天竺僧真谛,纂集梵文词语,撰成《翻外国语》七卷。6世纪初,洛阳融觉寺僧昙无最亦撰成《大乘义章》一部。此二书曾在印度梵呗华化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魏晋期间,支谦依据《无量寿经》与《中本起经》制成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亦依《双卷泥洹》制成泥洹梵呗一契。另有晋人帛尸梨蜜多罗与支昙龠又造六言梵呗存世。此均以创作歌咏经中故事之赞颂声调通用于佛教音乐,据有关文献记载:
  东晋时期在结合音乐和文学的梵呗方面,道安倡始在上经、上讲、布萨等法事中都唱梵呗,并弘传帛尸梨蜜多罗所授的高声梵呗,帛法桥作三契经,支昙龠裁制新声,造六言梵呗,梵响清美都著名。②
  在古代中国,呗赞主要用于三个方面:讲经仪式;六时行道;道场忏法。讲经唱法会的梵呗穿插于讲经前后。六时行道与道场忏法其仪式尤重视歌咏呗赞。据考,唐代之前流行的主要呗赞有《如来呗》,亦称《如来梵》;《云何呗》亦称《云何梵》;《行香呗》亦称《行香梵》等。普通将梵呗分为三节,即初呗、中呗、后呗,其唱念形式多为六句赞与八句赞,最为流行的八句赞,亦称为大赞《三宝赞》,即赞佛宝、法宝、僧宝,以及《佛陀赞》等。此赞依谱唱念,伴以梵乐,磬钟撞铃,声咏偈颂,显得分外庄严肃穆。
  “呗赞”的咏唱并不仅限于讲经、行道,在一般斋会与佛教节庆日中也经常举行。唐大历年间宋州刺史徐向等即在该州设“八关斋会”,几千余僧侣与世俗官民聚集于开元寺参加盛大斋会,当时“法筵等供,仄塞于郊;赞呗香花,喧阗于昼夜”①。
  讲经分为僧讲与俗讲,前者对象为出家人,后者则一般为世俗男女。《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云:“言讲者,唐土两讲,一、俗讲,即年三月就缘修之,只会男女,劝之输物,充造寺资,故言俗讲。二、僧讲,安居月传法讲是上来西寺比中所司。”“俗讲”开讲,一般都是奉敕举行。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记》载:“乃敕于左、右街七寺开俗讲。九月一日敕西街诸寺开俗讲。五月奉敕开俗讲,两街各五座。”可知当时各寺俗讲规模之大,规格之高。
  随着社会的变迁,唐代俗讲的场地也逐步增多起来,其宣传功能也日渐演化。为满足广大僧众的需要,长安城设其“讲场”于形形色色的佛门寺院,后来逐渐成为“变场”或“戏场”。北宋钱易撰《南部新书戊》云:“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寺院开辟戏场,除了“设乐招会”开“俗讲”之外,还将民间乐舞戏曲艺术吸收进去并当众表演,以招徕香客与聚敛财物,如此自然有力地刺激了佛教音乐、文学与世俗歌舞戏的有机融合与发展。

附注

①《阿毗昙心序》,载《出三藏记集》卷十。①《法苑珠林》卷三六《呗赞篇》。 ①《法苑珠林》卷三六《呗赞篇》。 ②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28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 ①颜真卿撰:《八关斋会报德记》,载《金石萃编》卷九八。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