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佛教经典与乐舞戏诗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4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佛教经典与乐舞戏诗文
分类号: J809.245
页数: 5
页码: 198-202
摘要: 佛教文化随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自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的原始佛教起,先后经历了公元前4世纪中叶形成的18部或20部的部派佛教;公元1世纪左右的开始包括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大乘佛教,以及7世纪以后由大乘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的密教。佛教的形成、发展与广泛传播,使其经文典籍由口头传诵进化到书写成文,在长时间内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进而建构为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的“经、律、论”三藏。“经”为佛弟子所记佛陀的言论与事迹;“律”是佛教团体的纪律;“论”是佛教徒的宗教哲学著作。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佛教文化随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自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的原始佛教起,先后经历了公元前4世纪中叶形成的18部或20部的部派佛教;公元1世纪左右的开始包括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大乘佛教,以及7世纪以后由大乘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的密教。
  佛教的形成、发展与广泛传播,使其经文典籍由口头传诵进化到书写成文,在长时间内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进而建构为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的“经、律、论”三藏。
  “三藏”相传为释迦牟尼如是说而于后世结集的大型佛典,按文字区分有梵、巴利、汉、藏文等多种。“经”为佛弟子所记佛陀的言论与事迹;“律”是佛教团体的纪律;“论”是佛教徒的宗教哲学著作。因为受印度古典传统文学的影响,佛经颇具文学色彩,其中相当篇幅采用各种诗体,极适合于僧侣咏诵念唱。
  印度保留下来的古典佛经基本上是巴利语文献,其经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四个“尼迦耶”以及“小部”,亦可称为“小尼迦耶”。此部分共有15部书,因基于印度民间文艺形式,内含众多抒情诗歌,故文学性较强。
  巴利语佛经中“小部”之《法句经》与《经集》是佛教徒经常诵读的经文汇编。《经集》第五编是一篇包括16部分的长诗,共有72篇诗体经文,文字朗朗上口,优美生动。新疆出土的《法句经》梵语本,原为上座部佛教徒尊崇的诗体经文,巴利语《法句经》作者题为鸠摩逻多,该经共有523节,每节均为“颂”体诗。
  汉文佛经一般分为大乘经、小乘经两大类。汉文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行于南北朝与隋唐,开始由从印度、中亚与西域地区东迁的胡僧与汉僧合作进行,当时外来的著名翻译家有西域龟兹的鸠摩罗什与印度的真谛等。其过程先由他们将梵文、巴利语文佛经介绍到我国,再由他们组织汉僧将其译为汉文经典。后来诸多西行求法的名僧学成回国后,全面主持浩繁的译经工程,其代表人物如玄奘与义净,他们与上述两人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
  流传至我国的印度佛教经典除了汉文与藏文之外,还有西夏文、满文、蒙古文等《大藏经》,南北朝时称之为“一切经”。汉文《大藏经》以唐开元年间智升所编《开元释教录》最具权威性。共收录佛典1076部、5048卷,将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五大部分,以及其他诸经。小乘经则指“阿含经”及单品,其编目方法与篇章设置精密完善,后来成为编印《大藏经》的准绳。
  通过专家学者研究与比较,《大藏经》中许多印度原始佛教经典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据孙昌武先生考证,佛典中文学性较强的有四大部分,即“佛传文学”、“赞佛文学”、“譬喻和譬喻经”、“因缘经”①。
  上述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均为人们研究佛教戏剧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支谦翻译的《般泥洹经》可窥视佛陀生涯最后几个月的经历。竺法护所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真实地再现了众多佛弟子皈依佛法的经过。
  如《杂宝藏经》中的难陀贪恋美妻,《摩登迦经》中阿难迷惑恋情,后来均为佛陀教化,“离欲”而归顺天界。
  “佛传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梵剧作家马鸣的《佛本行赞》,亦称《佛所行赞》。据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载,此经颇为流行,“五天南海,无不讽诵”。《佛本行赞》是一部记颂释迦牟尼佛祖生平事迹的长篇叙事诗,由北凉印度僧人昙无谶译为汉文,后又由南朝时期宋代宝云译为《佛本行赞传》7卷,另外唐代还流传有藏文译本。
  《佛本行赞》汉译本分为5卷28品(章),长约9000行。篇幅宏大,辞藻华美,清辩若流,极富文采:
  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的译文用了五言体,但与中国五言古诗又不同。基本不押韵,但注意到声调的和谐流畅;句式上不限于五字成句,也有十字、十五字连贯而成的;句内的节奏不只采取2、3或2、2、1的传统格式,而变化以多种节奏。①
  “赞佛文学”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生经”,梵文称其为“阇陀伽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一五曰:“何等名为阇陀伽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本生”即为佛陀前世或为人、或为动物时修行轮回的故事,此种文学体裁对后世宗教戏剧文化影响颇大。
  “佛本生经”的体裁多种多样,有格言、诗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大多是佛教信仰者从古印度民间文学基础上改造、加工、附会而成,还有的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及《五卷书》。中译文佛典如三国吴人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吴人支谦译《菩萨本缘经》,西晋人竺法护译《生经》,宋人绍德、慧洵译《菩萨本生鬘论》,元魏人慧觉等译《贤愚经》等均出自古印度巴利语文《佛本生经》。
  “佛本生故事”大都非常曲折,其中既有人物、事件,又有表演,极富戏剧性,故许多故事被后世改编为戏剧艺术作品,譬如《须大拿太子本生》、《修凡鹿王本生》与《国王断案本生》,后者出自《贤愚经》卷一一《檀腻〓品》,元代戏曲家李行道(李潜夫)即据此故事编创出颇具影响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譬喻与譬喻经文学”建立在本生经基础上,在印度被称为“阿波陀那”,即专指表现“英雄所为故事”一类佛教经典。譬喻经除上述《贤愚经》之外,还有晋人法炬、法立所译《法句譬喻经》,姚秦人竺佛念译《出曜经》,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元魏人时吉迦夜、昙曜译《杂宝藏经》,以及南齐人求那毗地译《百句譬喻经》。
  《百句譬喻经》在古代印度与中国相当有名,此佛经为古印度僧人伽斯那著,简称为《百喻经》,共四卷,采用寓言譬喻的形式、用98个事例形象生动地阐明佛教的基本教义。《百喻经》与《五卷书》随着佛教的流传而西渐至波斯、阿拉伯,以及中亚、西亚诸国,曾有力地促进了东方诸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根据《成唯识论述记》所载,古代部派佛教中均设有专职的譬喻师,“时五天竺有王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曰出者,以似于日,亦名譬喻师。或为此师造《喻鬟论》,集诸奇事,名譬喻师”①。文中所述《喻鬟论》实属法句譬喻经类之《大庄严论经》,为20世纪在新疆发现的一部梵文残卷,作者落款为能说善辩的譬喻大师鸠摩逻多。
  《因缘经》系指那些讲述因缘业报故事的佛教经典。在汉译佛典中大量的因缘故事主要保存在律部,另外还散见在吴人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以及《杂宝藏记》、《杂阿含经》与《贤愚经》中,例如“《贤愚经》卷一一第五十二经《无恼指鬟品》,联结了几个因缘故事。其中写到杀千人取指为装饰头发的鬘的太子,食幼儿肉的国王,淫乱无度、强占新婚少女的太子,都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现实。其叙述也相当生动而富戏剧性”②。据考证,此因缘戏剧故事其实主题和情节与阿拉伯文学故事《天方夜谭》,以及圣经《马可福音》有关章节相类似,从而显示出古代丝绸之路宗教文化交汇贯通之历史事实。
  “佛教经典文学”对我国戏剧文化之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诗化与故事的情节化上,佛僧太虚在《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一文中认为其影响还突出地表现在中国文学文体的变化上:“佛教之经典翻译到我国,或是五七言之新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说理、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与中国之文学方面,亦有极大之裨助。至于唐朝以后之文体,多能近于写实顺畅以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教之熏陶也。……梁启超谓:我国之《孔雀东南飞》之长诗,即受此经影响,或可尽信。”③
  他另外还论述到佛教对中国戏剧文化之影响:“戏剧,中国之戏剧,多是演前人之故事,或惩恶、或劝善。而佛教之戏剧亦然,如《目连救母》、《归元镜》等,亦是演佛教之故事,移风易俗,使人回恶向善,皆大有功于教化也。”
  佛经典籍中之诗化韵文,分别称之为“祇夜”与“伽陀”。“祇夜”亦称重颂、应颂;“伽陀”亦称讽颂、孤起。在汉译中又统称为偈颂,用诗歌礼佛是古代印度的文学传统。《高僧传》卷二中鸠摩罗什曾对僧睿说过:“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东晋人慧远在谈及《阿毗昙心论》时更对偈颂之音乐性备加推崇,他论述道:
  其颂声也,拟象天乐,若云龠自发,仪形群品,触物有寄。若乃一吟一咏,状鸟步兽行也;一弄一引,类乎物情也。情与类迁,则声随九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音协律吕则俱作。拊之金石,则百兽率舞;奏之管弦,则人神同感。①
  略加深究,梵文“偈颂”如同中国律诗一样,文法体制甚为严密,音节格律甚为考究,自随佛教输入中原地区以后,对其传统诗歌、文学与戏剧韵文产生很大影响。孙昌武在《唐代文学与佛教》一书中考证,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风的通俗化。”“二是诗意的说理化。”“三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丰富。”例如:“偈颂在句法、修辞以及格律上也给诗歌发展以影响。”另外对中国传统戏曲韵文更是产生深远的影响。

附注

①孙昌武著:《佛教与中国文学》,10~2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①孙昌武著:《唐代文学与佛教》,228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②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2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③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33~35页,上海,上海书店,1987。 ①《阿毗昙心序》,载《出三藏记集》卷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