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国记》与佛教乐舞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佛国记》与佛教乐舞戏
分类号: J809.245
页数: 6
页码: 187-192
摘要: 追根溯源,印度佛教戏剧与梵剧来源于五天竺,尤其是北天竺与西天竺的佛教法事与节庆礼仪活动。再往前寻觅,则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社会风俗与文化娱乐有关系,特别是上述的吠陀时期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更是孕育佛教戏剧与梵剧文化的丰腴土壤。佛教兴起后,印度许多传统节日均附会于此宗教形式,当然更多地运载于因佛教所需而设置的各种宗教节日,譬如佛诞节、浴佛节、成道节、孟兰盆节、涅槃节等。“浴佛”或称“灌佛,”此礼仪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原始“浴像”风俗,由求福灭罪、消灾驱邪的一种宗教文化需求传衍而来。“佛诞节”中还要举行“行像”,亦称“行城”或“巡城”仪式。阿育王昔作小儿时,当道戏。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追根溯源,印度佛教戏剧与梵剧来源于五天竺,尤其是北天竺与西天竺的佛教法事与节庆礼仪活动。再往前寻觅,则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社会风俗与文化娱乐有关系,特别是上述的吠陀时期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更是孕育佛教戏剧与梵剧文化的丰腴土壤。
  佛教兴起后,印度许多传统节日均附会于此宗教形式,当然更多地运载于因佛教所需而设置的各种宗教节日,譬如佛诞节、浴佛节、成道节、孟兰盆节、涅槃节等。
  “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兰毗尼国无优树下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故每当夏历二月八日或四月八日,西域及中原各佛寺届时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之说。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以及供养各种花卉,另外还要举行各种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庆典活动。
  “浴佛”或称“灌佛,”此礼仪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原始“浴像”风俗,由求福灭罪、消灾驱邪的一种宗教文化需求传衍而来。对此唐代义净撰文介绍,大凡浴佛过程中,均要贯穿音乐歌舞仪式活动:
  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于禺中之时,授事便鸣楗椎,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以铜、金、木、石盘内。令诸伎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氈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花彩,此乃寺众之仪。①
  华夏民族浴佛礼仪多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降诞”条所述:先取诸香煎制香汤,步上方坛莲座佛像边,主持即祝香、说法,领众香拜,并随乐吟唱《浴佛偈》,依次取香水灌浴佛身及净水淋洗时,僧众要反复唱偈。
  “佛诞节”中还要举行“行像”,亦称“行城”或“巡城”仪式。此为用宝车运载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庆典仪式,此种仪式主要流行于西域一带。
  东晋十六国时期,诞生了一位名扬东方诸国的佛学大家与旅行家法显(约337~422年),俗姓龚,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人。他于后秦姚兴弘始二年(400年)相约慧景等僧人偕同西行求法。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越西域,抵天竺,然后乘船渡印度洋,绕苏门答腊,经南海回国,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前后花费了15年光阴。在国内定居译经过程中,他将西行求法所经地区与情况编撰成著名的《佛国记》,亦称《法显传》。
  据西北史地学家杨建新主编的《古西行记》中介绍:“《法显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由旅行者自己撰写的西行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四、五世纪时我国西北边疆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历史地理与佛教发展的最宝贵的文献。它不仅是我国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我国史地学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受到世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推崇。……日本著名东方学家石田干之助感慨地说:此书自传入欧洲后,‘大有独为泰西学界宠儿之概’。”①
  唐代僧人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高度评价近60岁的东晋高僧法显舍身求法之壮举:“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宴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正是法显以如此坚忍不拔的精神殉法,归国后方能写出了千古不朽的《佛国记》。
  此书存有宋金古抄本“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题记,以及“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赞语的《法显传》,虽然只有一卷,正文仅一万三千七百八十余字,可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却价值连城,正如章巽先生撰“法显传校注序”所评述:此书“所记述到的地域范围,除中国本国外,还包括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对于当时这样一个广大地区的地理、交通(包括从南亚到中国的航海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等,无不有所述及,成为研究公元第5世纪初亚洲历史的重要史料”②,也同样是研究丝绸之路戏剧文化历史交流的重要史料。特别是他在西域与天竺所见、所闻、所记的佛教节庆礼仪与乐舞戏剧史料,例如法显在西域“于阗国”(今新疆和田)“瞿摩帝寺”所见巡行佛像之情景,他在《佛国记》中写道:
  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金银雕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华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如是庄严供具,车车各异。
  另外他在印度摩谒提国“巴连弗邑”亦目睹到巡行佛像之壮观场面:
  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日行像。作四轮车,缚竹作五层,有承栌、揠戟、高二疋余许,其状如塔。以白〓缠上,然后彩画,作诸天形像,以金、银、琉璃庄严校其上,悬缯幡盖。四边作龛,皆有坐佛,菩萨立侍。可有二十车,车车庄严各异。当此日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乐,华香供养。婆罗门子来请佛,佛次等入城,入城内再,宿。通夜燃灯,伎乐供养。国国皆尔。
  此佛教节庆礼仪自传至我国中原地区后,其规模有增无减。例如《僧史略》卷上“行像”云:“又景兴尼寺金像出时,诏羽林一百人举辇,伎乐皆由内给,又安居毕,明日总集,旋绕村城,礼诸制底,棚车舆像,幡花蔽日。”
  又据《辽史》卷五三《礼志》云:“二月八日,为悉达太子生辰,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由此可知,浴佛行像除了传统必备的宗教仪式之外,还有机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民间散乐、百戏诸表演形式。
  对此礼仪风俗,北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景明寺”条中描述得更为具体:“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节,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于时金华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
  法显西行至印度那竭国“醯罗城”时,还看到当地国王大臣与庶民前去佛教寺院赏听音乐,供奉礼拜之动人情景:“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螺,敲铜钹。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到舍利弗故里那罗聚落,只见有一座“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经他了解此为“天帝释将天乐般遮弹琴乐佛处”。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王城得知,此地因“诸国人闻其土乐,悉亦复来,于是遂成大国”,并有幸聆听到有“一辩说人,著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表面上其“唱言”似曲艺形式,究其形式与内容亦有许多戏剧代言体成分。
  甚有戏剧文化价值的是法显路经印度“伽耶城”,他于贝多树(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称“毕钵罗树”,相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成道,亦称菩提树)下听到的有关菩萨“唱导”度化三魔女的佛传故事,以及释迦牟尼因果作戏于儿时阿育王前的佛事:
  阿育王昔作小儿时,当道戏。遇释迦佛行乞食,小儿欢喜,即以一掬土施佛。佛持还泥经行地。因此果报,作铁轮王,王阎浮提。乘铁轮察行阎浮提,见铁围两山间地狱治罪人。
  即问群臣:“此是何等?”
  答言:“是鬼王阎罗治罪人。”
  王自念言:“鬼王尚能作地狱治罪人,我是人主,何不作地狱治罪人耶?”
  即问臣等:“谁能为我作地狱主治罪人者?”
  臣答言:“唯有极恶人能作耳。”
  王言:“我前有要,今不敢往。”
  狱卒言:“此非小事,王宜疾往。”
  王夫人问:“王常游何处?”
  群臣答言:“恒在贝多树下。”
  夫人伺王不在时,遣人伐其树倒。王来见之……作是誓言:“若树不生,我终不起。”①
  佛祖前身之悉达那太王正因为遍游人间、地狱,看透了世间充满之苦难与罪恶,而舍弃荣华富贵,逾城出游,于伽耶城南20里之“尼连禅”河畔苦行修道六年,其间形容憔悴,体肤枯槁,但仍坚持修道,终于在“贝多树”下悟成正觉,而得以人生解脱。此佛传故事正是后世佛教戏剧或戏曲艺术之胚胎。
  “成道节”亦称“成道会”或“佛成道日,”不仅在印度,在我国也同样是重要的佛教节日。传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苦行修道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欲放弃修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来乳糜,使他食后体力得以恢复,后来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而得道,后世佛徒为纪念此佛事而定于每年十二月八日为“成道日”。此据《百丈清规》卷二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
  “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会”或“中元节,”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此为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宗亲祖先的佛教文化传统仪式。“盂兰盆”是梵文“UI-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也有人将“孟兰盆”直译为“乌蓝婆拿”,其称谓与来历如下:
  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②
  据《佛祖统记》卷三七载,中国自南朝梁武帝时(502~549年)始设“孟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之外,各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河灯等宗教文化活动。发展至唐、宋时期,于宗教节庆活动中遂出现敷演“目连救母”戏剧文学。
  “涅槃节”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逝世而专设的佛教节日。由于南传、北传佛教对释迦佛祖的生卒年月说法不同,故各国纪念“佛涅槃日”的时间也不尽一致。诸如中国、朝鲜、日本等国所奉行的大乘佛教,一般将其定于每年二月十五日,届时佛教寺院要举行佛涅槃法会,悬挂释迦涅槃图像,吟诵《遗教经》等。
  唐、宋时期,在西域各地佛教寺院纪念释迦牟尼的各种佛事活动的同时,则要举行名目繁多的俗讲文学与乐舞戏剧表演活动,此动人情景正如德国著名女学者葛玛丽于《高昌回鹘王国》一文中所述:
  在民间节日,如正月十五日(回鹘)善男信女云集寺院。他们进行忏悔、布施,为死去的亲人举行超渡,晚上听劝喻性的故事,或者欣赏演唱挂有连环画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讲唱人(可能由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向人们演唱诸如《弥勒会见记》之类的原始剧本。
  在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地,佛教大诗人马鸣的《舍利弗传》等梵剧剧本早已遗失,而令人欣慰的是于20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则发掘到三部署名为“金眼子马鸣”的梵语文学剧本。后来于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考古学工作者又在哈密与焉耆地区又发现了佛教大型戏剧写本《弥勒会见记》,从而进一步证实西域与印度一样在历史上确实曾于佛教节庆期间盛演过宗教乐舞戏剧。

附注

①〔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章》。 ①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28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②《法显传校注》,章巽撰写“序”,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①《法显传校注》,123、1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②《中国佛教》“中国佛教仪轨制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