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藏族起源与吐蕃苯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0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藏族起源与吐蕃苯教
分类号: J809.245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关于藏族的起源,我们可以参阅《敦煌古藏文文书》“藏族先神出自十三天的天神”的记载,文献之“天”是吐蕃苯教崇拜的三界之上界。另如《贤者喜宴》中亦持此观点:“天神是受观世音的加持,自第十三级天——色界光明天,以慈悲下人世,成为人主。”从此又能获悉“天”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观世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音译“阿婆卢吉祗舍婆罗”。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将其描述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教菩萨,至今在西藏仍有盖世威名。此种传说亦为《布顿佛教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红史》、《新红史》、《蒙古源流》等史书所引用。统称黑苯;而融入佛教文化的“觉苯”,即雍仲苯教,则被称之为白苯。
关键词: 西域 戏剧史 文化史

内容

关于藏族的起源,我们可以参阅《敦煌古藏文文书》“藏族先神出自十三天的天神”的记载,文献之“天”是吐蕃苯教崇拜的三界之上界。另如《贤者喜宴》中亦持此观点:“天神是受观世音的加持,自第十三级天——色界光明天,以慈悲下人世,成为人主。”从此又能获悉“天”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观世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音译“阿婆卢吉祗舍婆罗”。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将其描述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教菩萨,至今在西藏仍有盖世威名。
  另据熏奴贝撰《青史》记载:“协饶果恰(智铠)师说,西藏地区和人类、也和印度相同,如果作为从住劫而有,这样于教于理都无过失。而且导师释迦牟尼未出世以前,争劫最初时间中,嘉色五子歼灭18军团、或说12支军团时,汝巴底王和一支军团交战失败,伪着妇女装而逃到雪山丛中居住,而发展出的种族,即现今所称的西藏。”此种传说亦为《布顿佛教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红史》、《新红史》、《蒙古源流》等史书所引用。
  西藏还流行着“猕猴变人”的传闻,此据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所述:从前有一只受观世音菩萨点化的神猴到西域雪国去修法,后来与一位罗刹女媾和,结为夫妻,生六雏猴,繁衍后代,即后世的藏族。此说亦可详读著名学者李安宅《藏族宗族史之实地研究》所述:
  自纪元7世纪以来即受佛教影响,他们追溯自己的起源是猴子和妖魔,男祖宗是猴子,是菩萨观世音(Spyan-ras-gzigs或Avalokitesvara)化身,女祖宗是妖魔(Srin-mo或Paksasi),是男祖宗的配偶,一切优点都来自男祖,一切缺点都来自女祖。①
  当然要究其藏族人种起源,还得借助于科学的史志记载与考古发掘,诸如我们惯常翻检的《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古籍史料。
  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宋史》亦称“吐蕃本汉西羌之地”。明代《一统志》同样有“西番即吐蕃也,其先本羌属”之记载。再结合黄奋的《藏族史略》中考证:“康、藏两地迄今未发现地下史前文化遗物。”然而“羌、藏古今语言及生活习俗”则甚为相似,从此所得结论:“羌人是甘(肃)、青(海)的土著种族,羌人是藏族的前身,藏族起源于甘、青。”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古族羌人与羌族,最早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川与新疆东部地区。先秦殷周时,根据甲骨卜辞亦知,有一部分羌人曾杂居于中原地区,秦、汉时分布与活动范围更广,其中要数西羌人数最多,势力最众。西羌之发羌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大部落,并与吐蕃古族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
  《说文》上解释“羌”字为“西戎牧羊人也”。据于省吾考证:“追溯羌字构形的由来,因为羌族有戴羊角的习俗,造字者遂取以为象。”②关于羌人的文化习俗可参阅《后汉书·西羌传》所载:羌人妇女“被发覆面”,其婚嫁“父没则妻其后母,兄亡则纳嫠嫂”。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多禽兽,以射猎为事”。《太平御览》“四夷部”亦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依上所述均与古代藏族风俗习惯相吻合。
  据《隋书·附国传》记载,于青海南部与四川西部聚集着众多的羌人部落:“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往往有羌:大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春桑、利豆、迷桑、婢药、大硖、白兰、北利摸徒、那鄂、当迷、渠步、桑悟、千碉,并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其风俗略同于党项羌,或役属吐谷浑,或附附国。”而众多羌人游牧部落所加盟的“附国”,即为隋唐时期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
  古代吐蕃人所信奉的宗教并非佛教,而是原始苯教,亦称“本教”、“钵教”、“苯教”等,藏语称之为“本波,”在历史上俗称“黑教”、“黑本”或“魔本”。实为藏族于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巫教,与北方游牧民族信奉的萨满教一样,以崇拜天地万物及自然神灵为标志,至今在西藏边远地区信仰苯教的藏族群众还保持着禳灾灭祸、祛病驱邪的宗教文化心理。
  关于苯教的起源,常霞青先生在《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一书中有着较为系统的考据:“公元初,象雄的王子辛饶米沃将‘杰尔’(gyer)按照佛教的方式进行了一次‘集结’,这就被后世称为是正统苯教的起源。”关于“象雄”,他指出是“古代西藏的一个强大部落的联盟,”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在西藏西部的“古格”,即今天的阿里地区。此地所诞生的原始苯教最早称之为“系统苯教——雍仲苯教”。象雄王子辛饶米沃“称他所建立的宗教为gyer,这是个象雄词汇,后来被梵文化的藏文译为bon,亦即现在汉文的‘苯教’一词”①。
  原始苯教认为天是“天界”之上界,为神和灵魂所居之处。日、月、星辰被奉为光明之神。吐蕃王朝在举行会盟大典时,即有“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的盛隆的宗教祭祀仪式。吐蕃王室自称祖先是“天神赤顿之子”,降临世间是来做“吐蕃六牦牛部的主宰”。
  苯教认为世间诸物都有相应的鬼,包括人死为鬼、人们得祸都是魔鬼在作祟,故又一个重要特征是“重鬼右巫”。吐蕃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事事都要向鬼献祭,以求平安,特别崇尚念咒、驱鬼、占卜、禳祓等仪式。如苯教之巫师“本波”在驱邪治病时一面作法,一面吟唱的一首“祭祀歌曲”即形象地展示着藏族人民对自然神灵的虔敬心理:
  在世界之巅有三界,食物之母南木希贡杰。手持一瓶装满食物的花瓶,身披散发着浓郁芸香的披肩。一团团云聚集在她的头顶,食物从她嘴里喷出,向全世界撒播。众神的圣洁小鸟,被药物所环绕。药鸟白松鸡,身上长着红色花纹的羽毛。它身披披肩,蓝灰色的颈部,有一个金黄色的尖嘴,脚上穿着金光闪闪的鞋。它的甜蜜的歌声像琵琶的声音,在各个山巅上到处飘扬。
  据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古代吐蕃的原始宗教——“苯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笃苯”、“伽苯”、“觉苯”。“笃苯”意谓远古时期的苯教,早在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就流行着此种古老的宗教。“笃苯”与擅长巫觋之术的“伽苯”被后世
  统称黑苯;而融入佛教文化的“觉苯”,即雍仲苯教,则被称之为白苯。自公元,8世纪后,由于吐蕃王朝大力扶持佛教,逐渐形成影响全国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并从中所独立出来的一支苯佛融合的类似喇嘛教的白苯教派,在后世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附注

①李安宅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②于省吾:《释羌、苟、敬、美》,载《吉林大学学报》1963(1)。 ①常霞青著:《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39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唐宋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