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六师一〇二团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米泉县志》
唯一号: 320031020210000466
机构名称: 农六师一〇二团场
文件路径: 3200/01/object/PDF/320010020220000162/001
起始页: 0090.pdf
地址: 米泉县境北部
前置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〇二团场
起始时间: 1952年3月

机构描述

一〇二团场,位于米泉县境北部,东以东二干渠与阜北农场接壤,西以老龙河为界和一〇一、一〇三团毗邻,南以八一水库淹没线(465.5米高程)及八一分支外排沟与羊毛工乡相连,北至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团部驻梧桐镇,距县城50公里。1985年,全团场总户数4987户、总人口19402人,职工总数8521人,其中干部1310人,有汉、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13个民族,汉族占97%。 一〇二团场建于1952年3月,原名五一农场,是由王震司令员和原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郑云彪亲自勘查、定点、筹建的第一个军垦农场。1952年9月30日,更名为新疆军区八一农场。1953年3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六师。1969年,改名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一〇二团。1975年,归属昌吉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一〇二团场。1982年8月,复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〇二团场。 该团是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国营农牧团场。经过多年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团场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全团工农业总产值5157万元,社会总产值5746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62%和176%,国民生产总值2001万元,人均国民收入703元,实现利税439.6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团有4个农业营,下属23个农牧业连队,有库容3千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年平均调节水量5千立方米。有配套干渠3条,总长50公里,有机井117眼,年提水量2214万立方米。有载重汽车96辆、大中型拖拉机68台、联合收割机12台,农业机械总动力8698.725千瓦。1985年,全团耕地18.1万亩,播种面积10万亩,粮食总产1232.3万公斤(单产236公斤),油料总产199.2万公斤,西甜瓜总产22431吨。林木总面积6493亩,森林覆盖率3.6%,牲畜存栏12273头,肉类总产量315吨,羊毛14吨,牛奶122吨,禽蛋48.5吨。养鱼水面4000亩,年产鲜鱼30吨。农业产值1265.7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571元。 全团共有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17个,拥有固定资产1620.3万元,工业职工2687人。1985年,工业总产值3891万元,占全团工农业总产值的74%。工业产品上千种,主要有民用洗衣粉、工业洗涤剂、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有机玻璃、乳化沥青、煤炭、水泥、食品、柴油三轮车等。“阿凡提”牌洗衣粉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1985年在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得满分。“小人酥”糖果荣获1983年全国儿童用品“金鹿奖”。1985年,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网点达83家,个体营运户49个,年营运额450万元。 1985年,有中小学30所,在校学生5603名。梧桐镇有职工医院1所、病床138张,有可容纳4000人的露天电影院和可容1000人的俱乐部各1座,以及较为繁荣的农贸市场。

知识出处

米泉县志

《米泉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本志实事求是、客观地记述米泉县各个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间,上限不限,适当追溯各项事业起始的历史渊源,下限至1985年,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米泉县自然和社会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