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63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F426;D261;D262
页数: 9
页码: 663-671
摘要: 毛拉·艾兰木·沙雅尔(1740~1814年) 现古勒巴克乡塔勒克艾日克村人。毛拉是人名,艾兰木是宗教职官,沙雅尔则是他的生地。
关键词: 阿不都 文化大革命 沙雅县 盛世才 阿克苏

内容

毛拉·艾兰木·沙雅尔(1740~1814年) 现古勒巴克乡塔勒克艾日克村人。毛拉是人名,艾兰木是宗教职官,沙雅尔则是他的生地。
  毛拉·艾兰木生于一般农民家中,自幼天资聪慧,智力过人。幼年曾受教于清真寺的经学堂,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伊斯兰教文化知识。十分喜爱尤素甫·哈斯阿吉甫的长诗《福乐智慧》,熟悉伊斯兰教经文及其经典,崇拜纳瓦依的文学作品。青年时代就掌握了阿拉伯文、维吾尔文,为后来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年轻时代曾给明伯克作文书工作,对封建伯克及札萨克、官吏及宗教上层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广大民众的压迫剥削十分了解,且深恶痛绝,对于他们的荒淫腐败更是疾首痛恶。故而任职八年后愤然辞职,隐居村林从事农牧,于农牧之中著书立说。
  大约成于1770~1780年的长诗《花与百灵》是他的代表作。全诗借花鸟喻人,以叙事体言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他对爱情的追求和愤世抗争的精神。该诗在古维吾尔文学史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都将该诗列入古维吾尔文学的教程之中,对维吾尔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花与百灵》之外,还有大量的抒情诗、祭祀诗等,是18世纪较有影响的诗人。
  1814年,病逝于沙雅故居,安葬于现托依堡勒迪乡英巴格麻札。
  尕哈甫阿吉 沙雅县阿克协沙衣里克村人(该村1953年划归库车县辖),约生于1870~1878年之间。在库车哈拉哈塘一带广有田产,硝尔达希、墩阔坦、塔勒克阔坦一带有其草场及牲畜,是富裕的农牧主家庭。其人体形胖大,相貌凶悍,虽名为“阿吉”却非宗教职官亦无甚文化修养。早年,在杨增新统治时期的县衙内充当班头,人们称其为“尕哈甫老总”;后任县政府的密拉甫(管理引水灌溉、修渠筑坝等系列政务的地方官)。后任沙雅县维文会会长。1934年回族马仲英部马虎山与和加尼亚孜部麻木提联合倒盛,其与麻木提暗中交往,互有勾结。1936年回军三旅旅长鲜福海率领一支军队由和田小路直插沙雅,进行排除异教的民族仇杀。9月尕哈甫阿吉在英买里、麻札霍加及新和的衣其艾日克、排先巴扎一带纠集青壮、买马筹资,组合300余人的队伍,集土造枪、猎枪、毛瑟枪、火药枪等约30余支,自封为团长,尾随于麻木提的指挥之下。11月,盛世才清剿麻木提、马虎山,其军队随即逃窜于喀什、和田。尕哈甫阿吉的所谓军队望风而溃散,其人也旋即被捕。
  尕哈甫押解于迪化之后,由军警陪同,四处游说到处演讲,极言称颂盛世才的“丰功盛德”和“伟大”,以谄媚言词取悦于盛,而盛则在监押下利用他的宣传来安抚南疆叛乱。一年之后,盛政权稍稳,其利用价值已丧,旋令其归家。1938年夏天的一个主玛日(星期五)上午,当其在大清真寺祈祷,祈求真主保佑时,警察局长阿不都·黑力力突然率领军警数人将其捕押。不久,扬言“解押迪化审讯”,于途中杀害。
  尕哈甫阿吉自1938年上溯近40年,为沙雅军警政权界实力人物,在库、沙、新、拜颇有影响。其担任的都是关系人民生产与生命的要职,而其不思造福一方,由飞扬跋扈到纠集群众打内战、搞分裂、参与民族仇杀,以身败名裂而不得善终而死,为世者戒。
  阿不都拉·玉素甫 库尔勒人,约生于1890年,苏俄中亚大学毕业。1939年被盛世才派往沙雅,次年任副县长。其任职时期正值盛世才伪装革命推行“六大政策”的时候,他协助县长李观柱、玉素甫、夏米西丁在兴修水利、开办教育、发展生产中颇有政绩。他先后将带有贬意的地名恰达克(麻烦,纠缠不清)改为古勒巴格(花园),排斯(下贱)改为努尔巴格(清亮的园子),波然(大风)改为和田等;并亲自督工修建渭干河上的努尔巴格大桥。当时政府对农民摊派很重,他却尽力减少摊派;如果确不能抵付的摊派,他则尽力向富裕户或农牧主倾斜,使贫苦农牧民有承受的能力而减轻少衣无食者的负担。他带领机关团体和学校师生搞生产,将收入分给职员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县长夏米西丁被盛世才借阿不都·黑力力之手杀害之后,曾代县长职务数月。1945年11月20日离任。五年多的任期内,给沙雅人民造福不少,留下了较好的回忆和思念。
  伊明大毛拉 1893年生于一个自耕农家庭。幼年聪明好学,在县经文学校和库车经文学校就读25年,掌握了较深的维吾尔文、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义。32岁时赴喀什汗里克经文学府深造,6年后学成归来,成为沙雅县宗教界颇具盛名的宗教领袖。
  1931年学成返回沙雅后,从事清真寺主持及经文教学工作。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且敢于为民仗言,直忤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平,故而在群众中威望甚高。1936~1944年曾兼任县维吾尔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他经常批评乡、保长及官府工作人员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的现象。1946年,群众一致选举他当县长,他深知国民党的政府腐败,如果他站在民国政府的一面就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和伊斯兰教奉行的博爱平等的教义,失去人民的爱戴;如果他仍然保持他的情操与民国政府的反动统治周旋,则是反动政权所不容。为此他坚决不愿就任。12月被选为沙雅县参议会议员。1947年,国民党政府为了达到笼络人民、麻醉人民的目的,请他以县议员的身分,作参加选举阿克苏专员的代表,并宣布他为沙雅县首席大毛拉、海里阿訇。在长期的宗教讲坛上,他始终如一地宣讲:各民族要团结一致,相互促进,扶贫济危,保持洁身,不要欺压群众,不可有言行不一致的欺诈行为。对军警宪特及旧政权基层人员的暴力、贪婪行为直接揭露。1948年,乡长依明在运送军粮中贪污银元50块,在证据面前,他勒令退还给农民。
  1950年后,他帮助民主建政,宣传党的政策,积极配合减租反霸、镇反、土地改革运动。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一些反动分子煽动群众闹退社,他在主玛日向教民宣传政策,讲解道理,事态很快平息了。他先后被选为沙雅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土改委员会委员、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沙雅县委员会第1~4届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委员。
  1967年去世,享年74岁。
  西热甫·伊明 宗教世家出身。出生于1904年。其祖父、父亲均为宗教的木甫提。他4岁入经文学堂启蒙,12岁升入库车经文学校就读,6年后再入喀什汗里克经文学府深造14年。精通伊斯兰经文,信奉笃诚。
  1933年,其父伊明加入和加尼亚孜势力范围内。其时马仲英叛乱于南疆,铁木尔·艾力倡乱于库车,阿的·阿巴斯(阿的艾兰木)发难于新和;沙雅虽受其影响,但维吾尔、汉两民族仍然相安,亲密如旧。然而和加尼亚孜与马仲英联合倒盛,伊明即成为盛世才的敌人。1936年沙雅县警察局长奉令逮捕伊明,没收所有财产。西热甫在父亲被捕、家庭无人主持的情况下由喀什返回沙雅,主持琼清真寺教务。
  西热甫·伊明在宗教学识上颇高,曾被称为海里阿訇、艾兰木和穆得力斯。1936~1949年,主持琼清真寺的经文学校。常年教授130人左右的青年教徒,并兼任当时维文会和国民小学的经文教员,在沙雅县宗教界有较大的影响。但该人思想守旧,有根深蒂固的宗教法权思想和地方民族主义的狭隘思想。1972年5月28日去世,终年68岁。
  尼则木丁·卡色莫夫 库车老城科克其买里村人,1882年前后生。曾留学于苏俄,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胸怀大志。1937年受命任沙雅县县长,次年夏,被警察局长阿不都·黑力力逮捕,押送于阿克苏。1939年1月18日,阿克苏公安局(处)副局长哈生木(苏联籍)、理格瓦里洛夫(苏籍,苏新贸易公司经理)在盛世才的授命下,指示乌买尔江科长使用酷刑,将其惨杀于狱中。
  尼则木丁体格魁伟,性格沉稳寡言,公余常独自踱步于街市,双目睃视,却少发议论,使人望而生畏。其时,县警察局局长秉承盛世才旨意,监视县长行动,傲视一切;而尼佯装不知,严令“警察局是县府下属机构,一切均得唯县长命令是从”,常于大庭广众或集会之上询问阿不都·黑力力公务执行情况,若有不到、不周,即刻训示,不留情面,以此与盛抗争。然尼乃苏俄留学生,早为盛世才内定监视、利用、终要杀害的人物之一,再加其不服盛之鹰犬的凌驾而时有训斥,故被杀害。
  阿不都·黑力力 吐鲁番市人,1936~1939年7月任沙雅县警察局长,其时50岁左右。他是盛世才培养的特务,忠实于盛世才政权。其人怙恶不悛,凶残阴毒。他网罗密探,四散于乡镇,尤其是教育界、文化界和政权部门。刺探反盛的言论和情报,一旦获讯,不论真伪即行逮捕、刑讯。其刑残酷,多苦打成招后,即被冠以“奸细”、“叛徒”、“策反”等罪名而杀害。群众视其为虎狼禽兽,路遇则绕道而行,会面则侧立侧视,无一人敢直言相忤者。其初,县长尼则木丁尚敢对其训示,自1938年夏将尼则木丁县长逮捕并于阿克苏警察处杀害之后,便无所忌顾,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其在任时期,逮捕并杀害的除尼则木丁县长之外,尚有县长夏米西丁等近60人。其将人抓走后拷打逼供,然后以解押为借口,于路途中或活埋,或堕石下井而暗杀。水利科长阿纳也提密拉甫被其抓入牢中,其兄买合苏提卡孜阿吉询问阿不都·黑力力“为了什么?”亦被杀害。
  1939年后调入喀什任职,盛世才统治结束后解职回乡。因民愤极大,于1947年5月在吐鲁番被农民打死。
  李观柱 乌鲁木齐市人,1934年前在新疆学院就读,1936~1938年在省教育厅任秘书主任。是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青年之一,也是林基路的学生。1939年初被指令任沙雅县代县长。其前任县长王泰清,因马虎山、麻木提搞民族仇杀,勒令汉族人一律信奉伊斯兰教方可免死,其迫于形势威逼而信教。后战事稍平,匆匆离任,盛即派李代之以收拾残局。李年青、英俊(任职时21岁),文武兼备,善书法,陈条文书自写不贷。其时,县政府公衙破败,街市萧条,其直书陈条于盛:“……公堂破败,四壁倾斜以木撑持……集市之中牛羊咆哮,二更后方止……”极言现状而不饰太平。上任之始,立即筹办渭干河的努尔巴格大桥。集木筹资,召集民工,亲自设计绘图。其桥四孔,木结构,宽6米,长50米,引桥各10米,总长80米,是渭干河上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大桥。他又筹建了县俱乐部(位于现农业银行处),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除作维文会会址外,也是戏剧场和群众集会场所,是当时县镇最大的建筑。
  李观柱任职仅9个月(3~11月),盛世才扬言“调往拜城县任职”,实不知所向。临行之时,沙雅各界人士数百人夹道送别,挥泪痛哭。
  依明·衣的力司(1916.6.8~1992.9.7) 麻札霍加(现名红旗)乡塔勒克阔坦村人。维吾尔族,家贫。有四亩耕地四间土房且人口众多(哥、姐、妹各2人),常租种别人田地糊口。幼年曾入经文学校学习,不久又在村小学读书;1940年至1943年在县一校求学,1944年3月至1947年6月先后在塔勒克阔坦、努尔巴格、海楼、央艾日克村小学任教;1947年6月至1950年5月在家务农,兼从事鞋靴生产。1950年5月12日参加工作,6月至9月在塔勒克阔坦乡任副乡长;9月至1953年8月任三区农会主任,其后任区长、法院院长;1957年2月至1984年8月任副县长、县长、革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
  依明·衣的力司1952年7月1日入党,在34年的革命工作中,任县长27年,是沙雅建政以来任期最长的县长。此人文化素质较低,但恪守党的纪律,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则是坚决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造反派“揪斗”,到县政府掏厕所、打扫卫生,押送各公社批斗,后送到县种畜场劳动。“文化大革命”后平反,恢复工作。
  依明·衣的力司,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生活简朴,出外简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被斗,仍然对共产党一片忠诚。
  衣米提·阿西木(1928.5.5~1978.4.6) 维吾尔族,1928年5月5日出生于沙雅县古勒巴格乡色日克苏盖特村。1936年入小学及经文学校就读,天资聪明,学业优异。1940年入阿克苏简易师范学习,1943年毕业后到迪化考入新疆省师范深造。1947年入县第一小学任教,胞兄托乎提·阿西木曾留俄于中亚大学。其间被国民党当局定为“亲苏分子”,被捕入狱。他因受株连而被迫离职,到迪化任教至1950年。1950年2月在中共沙雅县委工作;1953年赴西安财经学院学习,次年结业后任沙雅县银行副行长。1955年7月,调任阿克苏地区银行任副行长。1960年3月任中共沙雅县委副书记。1965年8月任阿克苏红旗坡农场场长;1972年8月任阿克苏苏盖特林场副书记;1976年10月任阿克苏地区人民银行副行长。1978年4月6日于乌鲁木齐参加会议期间,心脏病突发而谢世,享年50岁。
  他精通汉语及维吾尔文,熟悉汉文、俄文,是人民政权成立后最早一批干部中的知识分子、党员。一生勤奋好学,光明磊落;恪守为人规范,律己教子。1962年冬托依堡勒迪乡农民送给他一车柴,他即刻按市场价交付15元费用,要求送柴人写一字据留存。1960年他3岁的儿子在大街上拾了5元钱,回家时被他发现,立即带领儿子认定拾遗处守候,直等5小时寻到失主方回。
  1969年“文革”动乱及全面“夺权”后,他被看管劳动,仍不懈怠地团结维、汉群众,共同与造反派斗争。红旗坡农场当时初建,他主张发展果林,创建无花果园250亩。于危难时期忍辱负重,使农场初具规模,致使部分造反派深恶,数次惨遭毒打。
  乌喀公路与苏盖特林场之间有一水渠穿路而流,早春晚秋过路行人涉水而行,十分不便,是他带领群众修桥铺路。该桥在他去世后被人民命名为“衣米提·阿西木大桥”,以纪念之。
  他一贯勤奋的工作作风,对人民事业忠贞不渝的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坚贞的信念和与恶势力不共戴天的斗争精神,为汉、维吾尔族广大群众钦佩。1988年4月红旗坡农场召开“衣米提·阿西木逝世十周年”纪念会;其后又将建筑物以其名命名,深见清名可羡。
  艾合买提·外力(1925.6~1993.8) 维吾尔族,生于沙雅县古勒巴格乡阿克艾日克村,世代务农。幼年于小学就读六年后随父种地。1952年6月参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托依堡勒迪区委干事,农会主任,县交通科长。1957年2月,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副县长。次年1月,调入自治区八一钢铁厂,先后任人事科副科长、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下放轧钢分厂劳动,后到职工农场负责。1971年后相继任该厂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厂副主任、副厂长,钢铁公司党委组织处处长、党委副书记。1987年9月退休,1993年8月1日因心脏病治疗无效逝世。
  他心胸豁达,视野宽阔,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亲密无间。他党性坚定,坦诚直言,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抵制不良倾向及错误思潮,更敢于改正自己的不足与失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的品德。
  温友堂(1920.1.30~1990.2.24) 于1920年1月30日出生,家中穷困潦倒,无米可炊,无衣御寒,乃至幼小的生命将要夭折。父母无奈,把他卖于山西省忻县兰村乡河习头村一家姓连的人家。初懂世事,听养父讲,原籍内蒙,父亲姓周,其他如出生何地,父母为何人,家中有何成员则一概不晓。
  连家亦穷,但添男丁至喜,起名喜元。时隔不久,养父去世;后养母改嫁,喜元由叔叔抚养。因叔叔也很穷,生活无法维持,即沿村乞讨;至童年给地主放羊、喂猪,作长年童工。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忧患深重,是年中旬,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359旅717团,直至1949年大军进新疆,先后作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副营长。
  参军伊始,国共两党相争,白色恐怖笼罩,且忻县非八路军根据地。为避免国民党政府对养母的迫害,部队首长给改名温友堂,相沿一生。
  参军之后,为进入抗日战争第一线,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随军转战,参加了历史上名为“西进路上的小长征”之战。1938年,转战于山西省五寨县,在穷追顽军时,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是年,在掩护部队撤退中,左腿跌伤、骨折,造成三等甲级残疾。1946年7月,在中原突围北返时病重,疏散在陕西省韩城县西庄镇,在中医董八武家中治疗。9月,八路军攻打韩城,闻讯即刻归队参战;其时,病尚未愈,体没康复。
  温友堂入伍前文盲,及至参军和从事地方工作,常年不懈刻苦学习,具备中等的文化知识。1951年至1955年4月在库车县参加民主建政、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先后担任工作队指导员,县委统战部长、组织部长,一区区委书记等职。在职时期克勤克俭,严守党的纪律,洁身自好。
  1955年5月至1973年任沙雅县委副书记、代第一书记;1973年至1979年任库车县化肥厂主任兼党委书记;1979年至1985年任沙雅县委顾问。是年离休,先后在沙雅担任县级领导凡24年。
  温友堂一生刻苦耐劳,勤勤恳恳,不追求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朴素,待人亲善,平易近人,是沙雅县人民贴心的领导。20多年里风风雨雨,出门不求车马,入门不望华堂,衣以御寒而知足,食以饱腹而自慰,常以普通一兵欣然而乐,实为廉洁之范。严管妻室子女,以一职勉其勤奋,以家风而训其守则,亦为律己之典。直至1990年2月24日病逝,终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清风两袖,泰然谢世。
  其前,早患有糖尿病,但从未细心就诊,误以左腿疾、脉管炎而轻心。1986年8月始发现病况沉重,又顾及县财政困难,未作彻底治疗。
  温友堂任职时期,党的政策飘摇不定,左倾路线时而侵袭。他能实事求是,不妄不偏,敢于直言。1958~1959年浮夸风严重,他甘当“思想右倾”的评语,对农牧产量要求如实或接近事实上报,致使三年非常时期全县中虽有饥馑,却无一人饿死。后人评说:温友堂一生只任副、代书记而不能迁升者,唯其不能妄语也。
  张庄(1928~1981) 山西省文水县桑村人。幼年丧父,母寡居相守三子。家贫,自幼给邻人牧羊活口。1945年长兄被抓壮丁,一去音信杳无,次兄务农至今。
  1947年人民解放军进入文水,张庄参军入伍,该年12月入党。在一野一兵团二军四师十一团炮兵连,先后任战士、班长、连长。解放西北的战役中奋勇参战,数伤;右耳失聪,三级残废,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3月调南疆区党委地方班学习六个月,旋即转业调任拜城县委统战部部长,该年6月调任新和县委副书记。1960年2月任阿克苏县委副书记,是年4月调任阿克苏纺织厂筹建办主任,6月调任阿瓦提县委书记。1970年11月调任柯坪县县委书记,1972年11月调沙雅县任县委书记,1981年4月15日清晨6时,心脏病突发逝世。
  张庄在沙雅任职前期,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政府及公检法部门工作近于瘫痪,其力挽全局,与左倾狂热分子周旋,逐步解放被关押、批斗的干部,恢复被解职人员的工作。公正廉明、洁身自好、无私欲、善任、果断。文革之后,在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畜牧等恢复生产中竭尽全力。他身患重病,长期深入农牧区,与下级同甘共苦,给沙雅县人民留下深切的怀念。
  赵金山(1928~1987) 又名赵文评,1928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庞村。世代务农,家庭清贫而少有耕地。1944年7月(16岁)参加抗日战争,为村民兵小队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加工作后至1955年10月进疆之前,先后在徐水县武装部、公安局、北岳五分区后勤部、华北局党校、中国人民革命大学等部门工作和学习。1955年10月调入新疆,在新和县工作17年,先后任宣传部干部,民政科科长,塔什力克、依其力克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1972年10月至1984年8月调任沙雅县,先后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其后复调新和,任县人大副主任,1987年10月3日病逝于新和,享年59岁。
  赵金山,浓眉大眼,中上身高,为人谦和平易,生活简朴无华,待人忠厚。1972年10月,沙雅正值文革动乱时期,武斗频繁,派性纷争,生产瘫痪,经济衰退。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竭尽全力保护干部免遭劫难,与造反派周旋、斗争,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凡12年不怠,给沙雅县人民留下良好的记忆。当逝世噩耗传到沙雅时,沙雅数百人奔赴灵堂,向他致哀,以示敬意。
  李德华(1932.1~1990.8)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乡古路坡村人。家贫,靠租种他人田地生活。幼年在村小学启蒙,1949年5月被国民党军队抓丁入伍,时年17岁。两个月后投身于人民解放军,随即进军新疆。1950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52年从部队转入沙雅地方工作以来,凡38年,历任县团委干事,一区党委干事,托依堡勒迪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古力巴格公社书记,县农业委员会主任(兼任农林科科长),中共沙雅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
  李德华一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粗食布衣,出入简行,思民族群众之思,作民族群众要作而未作之事,故与维吾尔族群众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他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汉族干部中掌握维吾尔语言文字唯其领先。1964年受左倾路线迫害,虚妄诬陷之词对他压来,但他心中有党的准则,周围有群众的爱护,坦然处之,他为发展沙雅县农业生产,改变农牧区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呕心沥血直至1979年7月平反,凡15年始终不渝,任劳任怨,表现了高尚的情操。
  长期的劳累使他患有多种疾病,他却没有到医院检查一次身体,在退居二线后仍勇往直前,在率领有关同仁勘定界域的1990年8月20日突然病倒,次日谢世,享年59岁。
  1990年8月23日殡葬,天悲雨降。识与不识,知其名,慕其德,感其恩泽者,云集而至,有远途数十里的农牧民群众,有稚童少年与九十高龄的翁媪,哀哀悲泣,依依伤情。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