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族团结事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6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族团结事迹
分类号: F426;F127;D267
页数: 2
页码: 650-651
摘要: 海楼乡团结农场是一个由汉、回、藏、壮、维吾尔、保安等多民族组成的农场,场长马克武(保安族)把增强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他的带动下,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89年,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76元增至969元,终于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团结农场富裕了。
关键词: 买买提 村党支部书记 王新中 维吾尔族 寻找到

内容

海楼乡团结农场是一个由汉、回、藏、壮、维吾尔、保安等多民族组成的农场,场长马克武(保安族)把增强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他的带动下,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89年,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76元增至969元,终于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团结农场富裕了。
  可他们却不忘周围的贫困村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农场附近的“英沿村”(民族村)村民想拉电线装电灯,但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实现。马克武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带领十多名懂技术的农民,干了7天,架设电线6千米,给村民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1987年以来,农场先后派出15名有技术的农民,无偿出工140多人次,帮助英沿村修桥2座,挖水渠4千米,支援资金3000多元。
  场部卫生员王秀梅,十几年如一日,不计报酬,热情为各族农民治病,打针,送药上门,受到邻村群众的赞扬;邻村的钢磨坏了,农场及时派技术人员去修理,一年去修三四次,分文不收……英沿村党支部书记吾守尔买买提说:“我们没想到的事,农场想到了。我们办不到的事,农场帮助我们办到了,我们和农场农民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如兄弟。”
  一牧场党委书记艾则孜急汉族农民之急,想汉族农民之想;每到春天枯水季节,水的流量很少,在这关键时刻,他优先给汉族队放水灌地,使他们不误农时地完成春播任务。同时,汉族队挖渠缺少资金时,民族队的农民主动集资7000多元支援他们挖水渠。海楼乡克孜勒塔木村党支部书记吾守尔买买提在春耕播种紧要关头,看到汉族队因为没有播种机而延误播种时,他毅然将自己的播种机借给汉族队使用,使汉族队得以及时播种。为了发展园艺,他还无偿支援汉族农民价值150元的15棵杏树苗。他经常为汉族农民排忧解难,汉族农民家中发生困难,他总是送柴、送粮、送肉到户,温暖着汉族农民的心,汉族农民称赞他是“助人为乐的好书记”。
  维吾尔、汉农民在互帮互助的共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61年冬,由甘肃逃难来的王新中一家五口生活十分困窘,在一个阴云密布北风呼啸的黄昏,他将不足6岁的小妹妹放在塔里木河北岸的荒野。时值托依堡勒迪公社新期满二队农民衣米提阿巴斯与其子哈斯木拉柴路过,即闻哭声寻找到奄奄一息将要饿死的女孩带回家中。在衣米提夫妇精心喂养下,女孩很快康复。衣米提根据小女孩“水灵”提出的线索很快寻找到了三农场一队的王新中,要将他妹妹送回。而正值饥饿的年份,王新中求衣米提收养他的妹妹,好心的衣米提将自己碗里的口粮省下来养大了“水灵”,起名“吐尼沙汗”。1980年,王新中一家生活有了好转,和几个妹妹商量准备接回“水灵”,衣米提也希望她们兄妹亲情相依,可已经是26岁的“水灵”(吐尼沙汗)则不愿回到汉族哥哥的家里,她要报答养育她的“爸爸、妈妈”,永不分离。自衣米提与王新中相识以来,王视衣米提为长者,叫叔叔,衣米提也对王新中视如一家,逢年过节互相恭请,礼仪有序。吐尼沙汗早已长大成人,作为乡医院的一名职工,而且与维吾尔族青年结婚,生一女。衣米提的儿子哈斯木调到乌鲁木齐后,衣米提夫妇与吐尼沙汗一起生活,父母视女如掌上明珠,女亲父孝母恭顺,两个不同的民族结成了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
  托依堡勒迪乡“五七农场”农民叶生俊,1983年收养了一位维吾尔族女孩。该女孩的父母是和田人,由于生活困难到沙雅,一则女方多病,二则孩子多,就将女孩托付给叶生俊。叶生俊也资助了这位困难的维吾尔族兄弟一些财物,帮助他返回家园。1993年,这个女孩已上了小学四年级,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在校受到师生的喜爱,在家受到父母的关怀,组成了两个民族的幸福家庭。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