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牧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6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牧民生活
分类号: F323;F426;U483
页数: 6
页码: 644-649
摘要: 1950年3月,沙雅县建立人民政权以后,立即以改善农牧民生活为主要责任,通过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农牧业改造,社会生活得到发展。至1958年初物价平稳,粮食充盈,市场活跃,农牧民负担减轻,农副产品对工业品的比值上升,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 托格拉克 农牧民 文化大革命 农牧业生产 人民生活

内容

1950年3月,沙雅县建立人民政权以后,立即以改善农牧民生活为主要责任,通过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农牧业改造,社会生活得到发展。至1958年初物价平稳,粮食充盈,市场活跃,农牧民负担减轻,农副产品对工业品的比值上升,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195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大炼钢铁、大跃进、大锅饭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农村经济发生大的滑坡。1962年后对农村生产关系及生产形式实行调整,农村经济开始好转;生产基本建设日逐恢复,生活又有所提高。1966年下半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运动,生产受挫,生活水平再一次下降。1977~1981年,是恢复时期,医治“文化大革命”创伤,人民生活虽有起色却改善不大。1982~1986年,在恢复农牧业生产的同时,科学地对农牧业生产进行调整,并大力进行了农村的基本建设,如治理盐碱,开挖排水系统工程,兴修水利,建设灌溉系统工程及土地普查,制定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社会经济总体规划。1986年后,农牧业有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同时提高。
  衣 50年代一般农牧民是棉布,印花布衣裤。到60年代较好的是“条绒布”;但部分贫困户仍没有温饱的保证,土布衣裤,补纳服装在中、下等户中占30%~40%,一家2~3口人合用一套越冬棉衣。70年代末开始有穿涤卡、涤纶等化学纤维织物,到80年代初被毛呢等毛织物、棉织物的混纺、丝织物所取代。自1990年后,补纳的衣裤服装已经不易见到,农牧民已经向新颖的时装跨进。
  食 1950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194.74千克,实际农牧民口粮不足150千克。1954、1955年,农民占有粮食人均分别为301.5千克和313千克。1950~1957年间,农牧民绝大部分口粮充足,部分贫困户在青黄不接时,口粮困难,由政府救济。1958~1978年间,由生产队分配标准原粮,最高年份的成年劳力每年可分200千克(小麦与玉米的比例各一半左右),10岁儿童每年90千克。有些年份很低,如1959~1961年,每人每天口粮不足300克,以瓜、菜、糠代粮。1978年后,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逐步实现了不定量不定食的状况,到1980年后,玉米已成为农牧民调剂生活的品种。农牧民的肉食量也由先前的平均每月0.3~0.5千克增加为每月平均消费1.5~3千克,其他如蔬菜、食油量都有很大增加。
  住 1950年前,全县农村没有一砖一瓦,所有房屋皆为土木结构,人均占有面积不足3.2平方米。1990年后大批农牧民建造砖木结构的民房,部分农牧民也用上水泥、钢材、瓷面砖等建材,修建窗明屋亮的新居,1992年统计,人均占有建筑面积12.4平方米。
  行 1949年前后,农牧民出门或步行,或骑驴乘马,1960年后逐渐使用自行车。1966年后使用自行车较为普遍。1980年后,农牧民开始使用摩托车。1989年,塔里木乡拜什托格拉克村民有摩托车的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全县自1990年已开通至各乡政府驻地的公共汽车,过去的民谚“乡下农民去赶场,骑上毛驴带上馕”的现象已经绝迹。
  除衣食往行的改变外,80年代初,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电扇等电器家俱已开始进入农村;90年代已较普遍。1990年,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站,内设青年之家、图书室、游艺室、会议室,个别村还建成室内放映厅和舞台具备的演出厅。乡一级建成了文化娱乐中心。海楼乡、托依堡勒迪乡喀拉库木村、塔里木乡拜什托格拉克村等还受到自治区文化厅的表彰。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