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5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汉族
分类号: F426;F832;F127
页数: 1
页码: 630-630
摘要: 公元前60年左右,郑吉在沙雅军屯,留下了“汉人渠”古遗址。吕光驻龟兹征集人马,操练部属,囤集粮草,是为后来夺取政权建立后凉的蓄备时期。历朝历代在沙雅居住生活的汉族官员、军旅兵士皆有文献记载。尚有商贾滞留,饥馑年份逃难的饿夫,官府缉拿及相逼而避难人员等非官方来沙雅者无法细考。自13世纪末14世纪初伊斯兰教在沙雅盛行之后,直至19世纪40年代,汉族居民渐少。
关键词: 汉族居民 总人口 汉族人 塔里木 汉族人口

内容

公元前60年左右,郑吉在沙雅军屯,留下了“汉人渠”古遗址。吕光驻龟兹征集人马,操练部属,囤集粮草,是为后来夺取政权建立后凉的蓄备时期。历朝历代在沙雅居住生活的汉族官员、军旅兵士皆有文献记载。尚有商贾滞留,饥馑年份逃难的饿夫,官府缉拿及相逼而避难人员等非官方来沙雅者无法细考。自13世纪末14世纪初伊斯兰教在沙雅盛行之后,直至19世纪40年代,汉族居民渐少。
  1949年末,沙雅县汉族居民不到20户,总人口不足50人。1964年,汉族5252人,占总人口的6.03%;1982年汉族人口为19034人,占总人口13%;1990年,汉族人口为18919人,占总人口的11.4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汉族到沙雅迁居的主要来源是:(1)建政初期军转人员,上级调配政工人员;这部分汉族多为干部、工人,生活在县城镇。(2)1959~1962年间自流人员和铁路部门下放工人。1959年后国民经济困难,兰新铁路建设下马,1423人安置于塔里木乡、托依堡勒迪乡垦荒耕种;并有许多自流进疆的汉族人,古力巴格、红旗、英买里、努尔巴格、海楼、一牧场、二牧场都建有汉族村落,成立场、队。其时迁入人口5000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各省区,甘肃籍较多。(3)历年全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多从事工农牧业的技术工作。(4)1966年南京支边青年403人到沙雅筹建新垦农场,1984年后,该场部分汉族迁出。(5)1980年后经济搞活,从事商业活动和劳力输入人员。这批汉族人流动性很大。部分迁入户口和暂住户口,一大部分春来冬去,人数无法统计,近年来逐日增多。(6)60年代定居沙雅的汉族人生育的第一代、第二代人。(7)1964年后公安厅在县内建塔里木劳改农场,部分省、市汉族人犯到该场改造。“文化大革命”前刑满留场定居。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