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5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
分类号: G843;I267;J905
页数: 2
页码: 607-608
摘要: 民国26年(1937),阿克苏专员公署下派一个电影放映队驻库车,在库、沙、新三县轮流放映电影。放映队配备马车1辆,自己赶车并带着放映机、影片及器材到各县。其时发电机为手摇,影片多是无声,或苏联片如《夏伯阳》、《列宁在十月》等俄语片,放映频率为每秒16格。
关键词: 电影院 电影放映 电影放映队 沙雅县 放映设备

内容

民国26年(1937),阿克苏专员公署下派一个电影放映队驻库车,在库、沙、新三县轮流放映电影。放映队配备马车1辆,自己赶车并带着放映机、影片及器材到各县。其时发电机为手摇,影片多是无声,或苏联片如《夏伯阳》、《列宁在十月》等俄语片,放映频率为每秒16格。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63”电影放映队经常在沙雅城乡放映的电影影片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翠岗红旗》和苏联片等。1958年,“63”电影队划归县文教科管理,更名为沙雅县电影放映1队。配有苏制放映设备1台(16毫米)。
  1964年,成立沙雅县电影放映2队,配有长江54型(16毫米)设备一套。1970年,县电影放映1队、2队分别划归古力巴格公社和海楼公社管理。1970~1975年,英买里、托依堡勒迪、红旗公社、一牧场、二牧场等8个社场先后成立社场电影放映队。放映队人员经常深入农牧区,积极为农牧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服务。
  电影发行 1970年,成立沙雅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改建县电影发行公司,全县共有国有、集体、个体电影放映单位25个,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人员达75人。多年来向各个电影放映点及时供应影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影片禁映,《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影片等在各家影院、队陆续上映。60年代,发行、放映的影片多为国产普通黑白片,80年代初期,彩色宽银幕或遮幅式影片较多,有时还发行、放映一些香港、朝鲜、印度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影片。8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文化活动也多样化,影院、放映队上座率明显下降。1986年,全县25个放映单位,观众累计为3822338人次。1988年减至965826人次。
  1966年,建成沙雅县首座电影院(即人民电影院露天场),可容纳观众4000余人,配有35毫米长江54型放映设备一套,职工6人。1958年在县城中心兴建一座可容纳600余名观众的俱乐部,后因城建需要于1981年拆除。
  1983年,县劳动服务公司建立青年电影院(露天),有1500个座位,职工13人,配有550乙型3千瓦放映设备。
  1984年,建成沙雅县影剧院,设有座位1225个,是全县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一座影剧院,配有南宁2千瓦放映设备1套。1992年3月,人民电影院并入影剧院。1982年,托依堡勒迪乡、英买里乡分别建成集镇露天电影院。至1993年,全县有电影院5座,其中:室内电影院1座,露天电影院4座,总座位7900多个。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