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沙雅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320020020210075484 |
颗粒名称: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页数: | 3 |
页码: | 578-580 |
摘要: |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1958年,开始对全县范围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普查普治,到1985年,该病基本杜绝。27年中先后进行4次普查。;二、地方性氟中毒;1982年8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水质测定,对超出含氟标准的水禁止饮用;同时,县政府对饮水困难地区采用多种综合治水方案,降低水的含氟量。同年,对15778人进行氟斑牙病检查,查出患者5436人,实行综合治疗。;三、布鲁氏杆菌病;1984年,对24个牧业队和2个牧场的全体牧工及工作人员进行普查普治,被查6456人,查出患者63例。1985年3月,又对托依堡勒迪、海楼两乡塔南牧民1369人普查,对皮试阳性反应的70人抽血作凝集反应,查出病者7人,可凝性11人。对患者按规程方案治疗。1990年至1991年,对适于脱敏治疗的30名患者入院治疗,病情得以控制和好转。;四、黑热病;1971年,该病在县内流行。1981年,发病人数43例中有8例死亡。对37例患者进行锑剂治疗,愈31例,亡6例。1976年至1979年,先后两次实地调查,在4064名幼婴中查出病儿34例,及早治愈。;五、头癣病防治;头癣多发病于农牧区12岁以下的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部分农牧民因无钱治疗,而导致终生斑秃。1960年头癣患者1965人,患病率占全县总人口的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