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363
颗粒名称: 第十七编 教育
分类号: G633;G613;G612
页数: 25
页码: 529-553
摘要: 沙雅历史悠久,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曾出现过鸠摩罗什等文化名人,许多佛教典籍被译成当地语言文字,在民间传习。伊斯兰教传入后,宗教人士在传教的同时,教授文化,经文学校城乡皆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二年(1910)办学堂12所,开设国语、算术、孔孟书籍等课程。民国初期,社会动荡,经费不足,所办学堂困难众多。1931年,终因沙雅社会动荡,学堂被迫终止。抗战时期,林基路任库车县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冲破阻力,呐喊奔走,对沙雅影响颇大。
关键词: 在校学生 初中班 社会动荡 教育事业 普通教育

内容

第十七编 教育
  沙雅历史悠久,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曾出现过鸠摩罗什等文化名人,许多佛教典籍被译成当地语言文字,在民间传习。伊斯兰教传入后,宗教人士在传教的同时,教授文化,经文学校城乡皆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二年(1910)办学堂12所,开设国语、算术、孔孟书籍等课程。民国初期,社会动荡,经费不足,所办学堂困难众多。1931年,终因沙雅社会动荡,学堂被迫终止。抗战时期,林基路任库车县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冲破阻力,呐喊奔走,对沙雅影响颇大。加之盛世才倡导六大政策,使当时社会民主气氛日浓,教育事业也一度复苏。1936年至1937年是解放前沙雅县教育事业鼎盛时期,全县小学达26所,班级达47个,在校学生2310人,教员53人。后因经费困难,政局不稳,教育事业陷于停顿甚至倒退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政组织在大抓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注意发展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1950年至1953年,农牧区掀起扫除文盲,学习文化的高潮;普通教育开始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小学教育空前发展;中学教育从无到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也开展的轰轰烈烈。至1966年,沙雅县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健康发展。“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事业处于瘫痪状态。后期“复课闹革命”,但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界拨乱反正,从四化建设需要和民族特点出发,发展教育事业。人民政府增拨教育经费,实行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普及初等教育,兴办新的学校,逐步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至1992年,全县共有中学16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学校5所),小学128所,教学点25个,县级幼儿园2所,乡级幼儿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农机学校1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2所。高中班17个,在校学生705人;初中班82个,在校学生3423人;小学班914个,在校学生25191人;职业高中班3个,在校学生60人;幼儿园儿童904人(其中学前班400人)。全县共有教职工1606人(其中维吾尔族1320人,其他少数民族6人)。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