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柯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34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633;G634;G635
页数: 2
页码: 327-328
摘要: 民国期间,柯坪县无中学。
关键词: 名学生 柯坪县 教学班 初级中学 维吾尔语

内容

民国期间,柯坪县无中学。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9月,在县城建柯坪县初级中学(县一中),招收初中一年级3个班,155名学生。
  1959年9月,县一中设高中班,招收学生51名,到校学生39名。是年,在3个人民公社各建1所农业中学,共招学生约200名。1962年,为纠正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足而盲目发展中学的倾向,撤销农业中学和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在普通中学压缩教学班级,增加班级学生名额,调整学生210名。1962年底,全县有中学2所,19个教学班,905名学生(其中初中生786人,高中生119人);有应届毕业学生249人(其中高中毕业生36人),招收初中、高中新生262人,在校教职员工60人。
  1966年7月11日,县教育系统开始开展“文化大革命”。7月28日,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集训,一大批教师、校长受到错误批判,有的甚至被开除公职。9月,参与红卫兵组织的学生给教师贴大字报,师生开始外出串联,学校停课,不少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黑帮分子”批斗游街。1968年,按照上级指示,66级~69级的4届学生同时毕业离校,县城中学下放七一公社,教师重新调配,校产和教学设备被平调。
  1970年,县中学“复课闹革命”,恢复中学招生。学生由单位推荐,废除招生考试,按照学生家庭出身录取新生。1970~1973年,批判所谓“师道尊严”,学生不听管教,教师存在畏惧心理,教学秩序混乱。而后,又开始“学工学农”活动,致使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不少中学生不愿读书,“读书无用论”思潮泛滥。
  1973年,柯坪县创办汉族中学。至1975年,全县中学发展到5所、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79人(其中高中生146人),有教职员工63人。1977年以后,各中学逐渐恢复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招生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学教育走上了正轨,执行中学生守则,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四项基本原则和遵纪守法教育,把文化学习和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适当减少学生从事农副业生产劳动的时间,保证教学。1979年,在盖孜力克中学、玉尔其中学、阿恰勒中学各附设1个高中班,1983年后停办。从1977年国家恢复招生试考制度到1985年,全县共有初中高中毕业生3150名,有170名学生考取大专院校、514名学生考取中专,同时有150名毕业生被吸收为国家干部职工,为农村输送2940名有文化的劳动者。1977~1990年,柯坪县各中学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有465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有752人。
  中学学制,维吾尔语中学除“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为初中、高中各2年外,均为初中3年、高中2年制。维吾尔语中学的主要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地理、历史、汉语、体育、音乐、图画等;汉语中学的课程与维吾尔语中学课程基本一致,只是加设英语课。
  1990年,全县共有5所中学:4所初级中学和1所完全中学(4所民族中学和1所汉语初级中学)。

知识出处

柯坪县志

《柯坪县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实事求是地记述柯枰县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柯坪县志》是柯坪历史的再现,它真实地记录了柯坪的苦难过去,全面地反映了柯坪欣欣向荣的今天,它将有助于人们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迈开更加坚实的步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