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堂 学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柯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337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学堂 学塾
分类号: G633;G647;G642
页数: 2
页码: 318-319
摘要: 清光绪三十年(1904),柯坪县丞王廷襄在县丞署东南创建柯坪县第一所学堂,当年招收维吾尔族学生30人。宣统二年(1910),县丞王阳晞在县城和下庄(今玉尔其乡)阿热阿依马克村、上庄(今盖孜力克乡)喀拉马村等地分别增设第二、第三汉语学堂和简易识字学塾5所,在塾学生104人,有教习5人。
关键词: 毕业生 汉语学 柯坪县 光绪三十年 维吾尔族学生

内容

清光绪三十年(1904),柯坪县丞王廷襄在县丞署东南创建柯坪县第一所学堂,当年招收维吾尔族学生30人。宣统二年(1910),县丞王阳晞在县城和下庄(今玉尔其乡)阿热阿依马克村、上庄(今盖孜力克乡)喀拉马村等地分别增设第二、第三汉语学堂和简易识字学塾5所,在塾学生104人,有教习5人。
  在汉语学堂学习的都是维吾尔族学生,学制7~8年,全天上课。课程设置,初期主要是识字,民国23年(1934)增设国文、修身、算术、维吾尔文、体操、图画、唱歌等,后又增设伊斯兰教经文课,共8门课程。学习期满举行毕业考试,县长亲自监考。毕业生由县政府安排工作。学堂教学秩序良好,纪律严明,但教学质量差。教师多为兼职,有的搞税收,有的做生意,故时常不能按时给学生上课。很多毕业生不但维吾尔语文水平低,汉语和汉文水平也低。据民国33年(1944)统计:从光绪三十年至民国22年(1904~1933年)的30年中,柯坪县学堂共有200多名毕业生,其中考试及格者28人,能胜任一般翻译工作的仅10人,这10人汉语水平较高,能用毛笔书写汉字,并能用古汉语作文章,大多成为政府的官员。
  汉语学堂招生采用强行分配名额的办法,很多维吾尔族人子弟回避到汉族学堂学习,一些有钱人家,就雇人去上学。因此,学堂学生大多是穷人家子弟。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5年(1904~1926),县汉语学堂先后招收维吾尔族学生200余名,其中光绪三十年(1904)招收30人,民国6年(1917)招收40人,民国15年(1926)招收40人。
  汉语学堂的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宣统二年(1910),全县学堂支出银1655两,资产储银1075两,储存本银917两。民国25年(1936)12月,县官立初级小学一堂支出经费银达35060两。学堂房屋破烂窄小,光线昏暗不足,桌凳多是土坯台子。
  民国26年(1937),全县学堂教育宣告结束。

知识出处

柯坪县志

《柯坪县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实事求是地记述柯枰县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柯坪县志》是柯坪历史的再现,它真实地记录了柯坪的苦难过去,全面地反映了柯坪欣欣向荣的今天,它将有助于人们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迈开更加坚实的步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