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策勒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83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127;F426;F832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绿洲农业是县境经济的主导产业,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决定了这一地区多灾易灾。千百年来生产斗争的实践表明,兴修水利,防风治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 达玛沟 灌木林 新中国成立后 引水工程 人工林

内容

绿洲农业是县境经济的主导产业,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决定了这一地区多灾易灾。千百年来生产斗争的实践表明,兴修水利,防风治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0世纪70年代以前,河道下游沿岸约有天然胡杨林16万多亩,灌木林也不少,乔灌共生,非常茂盛,是绿洲的天然屏障。但由于滥伐滥砍和切断水源等原因,破坏惨重,残存极少,到80年代初期,只有稀疏胡杨林(大部分为次生)7.5万亩左右,灌木林也退缩10~20千米,天然防风屏障几乎到了被毁灭的程度。人工林砍伐也很严重,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累计造林4.5万亩,零星植树1160万株,加上原有的成年树约500万株,应有3 100万株,但80年代初实际只有成树1042万株。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改变生态环境,防风固沙,全县重视植树造林工作,2000年,当年植树造林达1.98万亩,其中经济林1.76万亩。策勒县果品中的石榴、核桃、杏、巴旦杏、红枣、甜瓜等质量好,有一定的知名度,气候条件也适合栽种,很有发展前景。历史上由于风沙侵袭造成县城三次搬迁。80年代初,流沙前锋距县城仅有1.5千米。1982年10月28日,时任自治区主席的司马义·艾买提指示自治区科委主持制定策勒县治沙方案,从此治沙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到90年代,全县综合防沙固沙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完成固定流沙15万亩,其中3000多亩已恢复为良田,2.5万亩被流沙吞噬的耕地得到治理;400多户农户迁入原来的“不毛之地”。2000年,全县林业面积达到64.43万亩,其中人工林15.70万亩、天然林48.7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0.24%增长到2000年的0.77%。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内没有电力,无一座引水工程。每当夏季来临,昆仑山冰雪大量融化,山洪暴发,山区自然冲刷而成的河道狭窄,洪水四处泛滥,田园被淹没,房舍被冲毁,灾民无家可归。而这个季节,正是山下农田急需用水之时,由于没有引水工程,只能眼看着大量禾苗被旱枯死,人用水这时一桶水可卖五角钱。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建成。1954年12月8日,托克马克引水渠建成通水;1957年先后建成固拉哈玛卡尔苏水库、达玛沟其格勒克亚水库、奴尔萨依巴格引水水渠、依玛木引水涵洞。1959年4月16日,达玛沟乡丰收水库开闸放水;1959年11月策勒干渠接通策勒河先锋渠;1960年动工修建,经过30年的奋斗,完成了县境最大水利工程“战斗渠”。“战斗渠”全长86.3千米,渠首2座,分水闸7座,中型涵洞2座,桥梁14座,永久防渗堤22.6千米,总投资3264万元。2000年,全县共完成修建并投入使用的水利渠道(干、支、斗渠)1760.99千米,配套闸、桥、涵3601座;大型水库2座,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防病改水厂7座,高位水池5座,铺设管道330千米;水源地2处,打机井78眼。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本志忠实地记载了策勒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历史路程,真实地书写了策勒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2000年,全书包括概述、大事记、33篇专志和附录,客观记载了策勒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