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鄯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22
颗粒名称: 清代鄯善
分类号: C55;I207;G633
页数: 47
页码: 163-209
摘要: 清末鄯善建县之前,清代文献里出现的如辟展、齐克腾木、鲁克沁都指今鄯善县境。辟展系今鄯善县城,齐克腾木指今鄯善县七克台镇、鲁克沁指今鄯善县境南部的鲁克沁乡地。当时鄯善作为吐鲁番盆地的军政重镇之一,对周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对该地统治的衰落,本地维吾尔族代表人物额敏和卓开始对鄯善进行直接管辖,由此辟展的历史主要以额敏家族为核心展开。
关键词: 鄯善县 鲁克沁 吐鲁番 吐鲁番地区 额敏和卓

内容

清末鄯善建县之前,清代文献里出现的如辟展、齐克腾木、鲁克沁都指今鄯善县境。辟展系今鄯善县城,齐克腾木指今鄯善县七克台镇、鲁克沁指今鄯善县境南部的鲁克沁乡地。当时鄯善作为吐鲁番盆地的军政重镇之一,对周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对该地统治的衰落,本地维吾尔族代表人物额敏和卓开始对鄯善进行直接管辖,由此辟展的历史主要以额敏家族为核心展开。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预防准噶尔的入侵,清朝派遣军队进驻吐鲁番盆地。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散秩大臣阿喇纳率兵进军辟展、鲁克沁、吐鲁番等城,辟展等地的维吾尔人在首领额敏和卓的率领下归顺了清军。
  此后一段时间,清政府与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额敏和卓家族为反对准噶尔蒙古贵族掠夺维吾尔族人口,服从清朝政府的命令,率领一万余维吾尔人迁往甘肃瓜州(今安西县境),带领维吾尔族迁徙的额敏和卓因功而被清政府授封为“札萨克辅国公”,额敏和卓移驻鲁克沁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全面恢复天山南北辖地。在此过程中,清军进入吐鲁番盆地后,得到了当地维吾尔族部众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次年,迁居安西长达数十年的额敏和卓经过清朝批准,率众人分批离开瓜州,回归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按当时定边将军兆惠的部署,返回的额敏和卓率部集中居住在鲁克沁等地,因为此间“自辟展至喀喇和卓地方(今吐鲁番市二堡乡),系额敏和卓旧地,应仍给管辖。其西界,自伊拉里克至阿斯塔克地方(今托克逊县和吐鲁番市西部),应令莽噶里克管辖。”①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莽噶里克起兵发动叛乱,清朝出兵一举平定。额敏和卓因在平叛中表现突出,被赐为“贝子”,儿子素赉璊也获得“公”的爵位,原来归属莽噶里克的维吾尔群众被划归额敏和卓管属,至此,整个吐鲁番地区均归额敏和卓管束。此后,额敏和卓及其后代积极配合清军作战,为边疆地区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额敏和卓曾因此被清朝册封为“鲁克沁郡王”。
  清朝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新疆后,除了在吐鲁番地区实施任用额敏和卓及其家族治理所属民众的“札萨克”制度外,再就是实行直接委派官员对所属地区进行统治的“郡县制”。清朝收复吐鲁番地区后不久,即于1759年在辟展设立办事大臣,统管整个吐鲁番地区的军政事务。辟展巡检设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驻辟展城,也就是今天的鄯善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根据当时陕甘总督勒尔谨的建议,清政府将辟展办事大臣改为吐鲁番领队大臣,治设吐鲁番的广安城,该地时归乌鲁木齐都统辖属的有吐鲁番同知、吐鲁番巡检、辟展巡检等官员。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各地之后,在辟展进行屯田,设立军台,非常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治理。据统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在辟展、鲁克沁等地屯田的士兵多达3600人,共屯田3354亩,收获粮食37340石。翌年,辟展屯田粮食连年丰收,以致旧仓不够,又另修建了新仓30间。清代鄯善主要种植大麦、小麦、高粱,盛产桑、麻、葡萄、棉花、甜瓜、芝麻。
  辟展、鲁克沁等地的军台担负维护交通、保障军事供应的重责。阿古柏侵略政权的覆灭后,没落的“札萨克”制度也被废弃,1884年,新疆建省,“郡县制”在全疆范围内全面推行。清朝对鄯善的军事管理进一步加强,原有的吐鲁番厅改为吐鲁番直隶厅,归镇迪道管辖,辟展则仍设巡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当时陕甘总督崧蕃等官员的多次上奏建县,次年,清朝“升辟展巡检为县,改名鄯善,为吐鲁番厅属邑焉”。新疆建省后这些军政机构的变更,使当地民众摆脱了吐鲁番额敏家族王府的直接控制,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发展。
  清代鄯善居民以汉、维吾尔、回族为主,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人口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增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辟展共有2937户、10373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鄯善共有3840户、18545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共有3868户、18765人,到宣统元年(1909年),全县共有5021户、30095人。
  清朝为加强对新疆的治理,将大批文官武将、遣犯废员派到新疆,他们中有的驻守鄯善,有的途经鄯善,如祁韵士、张荫桓、易寿松等,这批人处境各异,从各自的感受和心境出发创作了一批诗歌与散文,主要记述了鄯善的自然景观、民族风俗、地方物产、名胜古迹等。清代鄯善的民间文化以诗歌较为突出,鄯善在置县(1902年)前就有不少成功的诗歌创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鲁克沁经文学堂教员、诗人阿合买提·和卓·尼牙孜创作了旨在教育青年的长诗《春园》,又译为《集翠园》,全诗三千余行。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构思巧妙、趣味性很强的谜语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在鲁克沁郡王府供职的毛拉布萨克·尼亚孜完成了《尼亚孜诗集》手抄本。写本共126页,有诗句2496行,诗句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感情丰富,是维吾尔文学遗产中的珍品。此间在鲁克沁郡王府经常组织木卡姆演唱会,而在鄯善县农村则盛行麦西来甫歌舞。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