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伊斯兰宗教思想的勃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的回归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7551
颗粒名称: 3.伊斯兰宗教思想的勃兴
分类号: B968;B96;TU
页数: 5
页码: 29-33
摘要: 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伊斯兰教就分裂为逊尼和十叶两大教派,许多世纪以来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非常激烈。新泛伊斯兰主义在提出“伊斯兰团结”的口号时,强调了消除教派分歧,促进双方互相了解,得到了逊尼派和十叶派两方面的积极响应。最大的十叶派国家伊朗参加了各种泛伊斯兰活动,巴列维国王出席了第一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并积极参加建立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工作。伊朗国内宗教界在很多问题上反对国王,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持赞成态度。
关键词: 逊尼派 穆斯林 伊斯兰教 麦加朝觐 伊斯兰

内容

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伊斯兰教就分裂为逊尼和十叶两大教派,许多世纪以来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非常激烈。新泛伊斯兰主义在提出“伊斯兰团结”的口号时,强调了消除教派分歧,促进双方互相了解,得到了逊尼派和十叶派两方面的积极响应。最大的十叶派国家伊朗参加了各种泛伊斯兰活动,巴列维国王出席了第一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并积极参加建立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工作。伊朗国内宗教界在很多问题上反对国王,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持赞成态度。
  逊尼派最负盛名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校长夏尔图特大教长也提出,十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的教法原理应该作为伊斯兰教正统教法学派之一,在所有逊尼派的学院中教授和研究。还有的宗教学者提出,应该加强逊尼派和十叶派宗教学者之间在教法学、教义学、哲学方面的对话,以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尽管这类活动开展得并不多,成效也不大,但却反映出两个教派对“伊斯兰团结”所持的积极态度。
  新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传播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而朝觐活动本身也是伊斯兰教兴衰的晴雨表。
  朝觐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之一,每个穆斯林只要有能力,一生中都必须至少到麦加朝觐一次。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年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不足7万,1965年为23万。而在此之后便出现了迅猛上升的势头,到70年代中期朝觐人数达到150万,1980年竟突破了200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是朝觐人数增多的原因之一。过去各地的穆斯林靠乘船、骑马、坐车甚至步行,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圣地,许多人往往为朝觐一次而消耗毕生的精力。而今天的朝觐者们可以乘飞机一天之内从最遥远的国度来到麦加。据1980年统计,到麦加的外国朝觐者近90%都是乘坐飞机来的。然而,朝觐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是穆斯林自我意识回归的一种表现,也是伊斯兰世界团结合作愿望的一种反映。
  伊斯兰教的朝觐现已成为地球上人类最大的聚会活动。一周之内,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0万穆斯林聚集到麦加这几平方公里的地方,他们中有黄色、黑色、白色、棕色以及其它各种肤色的人。他们围着克尔白(天房)旋转,到阿拉法特山祈祷、诵经,听取讲道,交流各自国家的宗教情况。对于许多穆斯林来说,朝觐气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难忘的宗教洗礼。千千万万具有共同信仰的人,来自印度尼西亚海滨,来自阿富汗的山区,来自阿拉伯沙漠,来自遥远的欧洲、美洲,他们不分民族、肤色、语言,也不分彼此间的社会地位、身份,无论是总统、国王,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家都在平等地、兄弟般地履行着自己的宗教义务。在这里,人们可以最深刻地感受到伊斯兰教的生命和力量,体会到作为伊斯兰大家庭中一员的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互相传递伊斯兰复兴的信息。
  在一些伊斯兰国家里,世俗化和西方化的倾向,曾使许多人对宗教生活十分淡漠。一位西方学者在60年代中观察到:“受过教育的人们对斋月封斋不当回事,他们喝酒,不遵守饮食的禁忌,极少祈祷,也极少去清真寺。尽管他们仍自称为穆斯林,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放弃了伊斯兰教,不再让其作为支配自己生活的准则。他们仅仅在文化上是穆斯林,而不是虔诚的信仰者。”但到了60年代末,这种情况也开始转变了。在那些“世俗化”的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又“返回”伊斯兰。按时到清真寺祈祷、进行斋戒和缴纳天课(扎卡特)的人多了起来,要求到宗教学校学习的人也多了起来。穆斯林不仅对宗教生活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热情,而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恢复了以往的传统,如禁止饮酒,反对出售酒类饮料,要求取消不符合教规的娱乐活动,如赌博、球赛、播放西方的音乐和影视节目等。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传播在60—70年代也达到了一个高潮。1965年,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不足5亿,但到70年代末却猛增到了8亿多。这其中除了人口增长和统计差异的因素外,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使大批非穆斯林转变为穆斯林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教活动在非洲、东南亚和欧美等地都十分活跃,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尤其成功。
  60—70年代,在喀麦隆、几内亚、马里、乍得、尼日利亚等国,穆斯林所占的人口比例从少于半数变成超过半数。加蓬、埃塞俄比亚、贝宁、多哥等国的穆斯林人口都接近全国人口的半数。尽管这些国家穆斯林不占人口多数,它们都要求成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据统计,到70年代后期,非洲大陆已有1/4以上居民为穆斯林人口。有人认为,按这样的速度发展,用不了几个世纪,整个非洲大陆都将变成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还有的学者对伊斯兰教在非洲大陆迅速发展作了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伊斯兰世界与非洲内陆有着历史和地理上的传统联系,在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斗争胜利之后,伊斯兰教填补了非洲国家的文化真空;此外,伊斯兰教中没有对肤色和种族的任何歧视,极易为饱受欺凌的非洲人民所接受,也是原因之一。
  令人惊异的是,伊斯兰教在欧美也有相当快的发展。欧洲的穆斯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到1000万,而到70年代末迅速上升到2800万,成为仅次于基督徒人数的第二大宗教社团。这其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移民,但改信伊斯兰教的人数也不少。伦敦、巴黎、波恩、汉堡、罗马、布鲁塞尔等欧洲大城市都有国际伊斯兰组织和当地穆斯林共同创建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在美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民权运动相结合,因此在黑人等少数民族中传播很快。改奉伊斯兰教的黑人自称“黑穆斯林”,他们一度主张与白人分离,以表示对受歧视和压迫的抗议。著名的黑人穆斯林领袖马尔科姆·埃克斯到麦加朝觐后,看到全世界穆斯林不分种族和肤色,平等友好地相处,大受感动和鼓舞。他回国后放弃了“黑穆斯林”的分离趋向,积极在白人中发展伊斯兰教。到80年代初,美国穆斯林人数已达到500万,而在20年前,只有大约50万。
  人们注意到,伊斯兰教自诞生后,其传播和发展出现过两个高潮时期,一个是创教初期,另一个时期就是20世纪。

知识出处

传统的回归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传统的回归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4

伊斯兰教步入华夏大地已有千余年之久,她已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伊斯兰教早已不再是异质的外域文化,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