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二十八团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1188
颗粒名称: 总述
页数: 4
页码: 9-12

内容


  在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北,天山支脉秋力塔格以南,铁门关以西,汉代乌垒西域都护府以东,古丝绸之路上,镶嵌着一片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绿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库尔勒香梨生产基地之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第二十八团场。
  二十八团所在的博古其镇,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理座标在东经85°56′~86°10′和北纬41°40′~41°46′之间,海拔高度为902~924米,地势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条形盆地,东窄西宽,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天山低山区的地质构造为中生代、新生代含盐岩系,可溶性盐分极多,在山前洪积扇缘下部潜水溢出,土壤地质轻,含盐量高。垦区气候冬寒夏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4℃,无霜期176~190天,降水少而蒸发大,为灌溉农业区。香梨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适宜棉花、水稻、小麦、蕃茄等农作物生长。
  博古其镇垦区,远在西汉时期,渠犁、轮台即为屯田重地。明末清初,这里是伯克托克托牧地,名为博古西库勒,汉译为博古西湖。1956年,时逢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之际,农二师为安置河南支边青年,筹建新场,为发挥城郊农场的优势,为库尔勒各族人民服务,经中国与前苏联80余名专家规划设计确定为全国最大的园艺农场。经过全团职工42年的艰苦经营,到1997年,全团占有国土面积26.62万亩,其中农田13.19万亩。除农二师农业科学综合研究所、湖光纺织针织厂和军队辖地计2526.16亩外,实际占有国土面积12.94万亩,已经开发利用54905.27亩,其中果园17230亩,种植业32371.27亩,林业5404亩,另有山区草场13.56万亩,现已形成为工农学商诸业并举,果农牧副业多种经营的联合体。1997年,全团总人口8 069人,其中职工3178人,占39.93%。人口的民族构成,汉族占99.2%,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0.8%。
  二
  二十八团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创业史,也是与盐碱作斗争的历史。建场42年来,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69年),为大力开荒造田,兴修水利,为农场奠基时期。在此期间,因受“大跃进”的影响,重视质量不够,4年间垦荒46692亩,种植了小麦和棉花,小麦亩产只10.5公斤。1960年,农场改组为兵团第二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教学与生产双轨并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场的生产建设。1961年,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场党委把主攻方向转向农田基本建设补课,在治理盐碱上下功夫。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了场党委的部署。但全场上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坚持治理盐碱,使生产形势出现了转机。到1969年,58%的耕地得到初步改良,财务亏损由数百万元降低到24.6万元,为农场的发展确立了规模。
  第二阶段(1970~1979年),为改建条田,调整作物结构,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时期。1970年,中央北方农业会议之后,二十八团总结自身正反两方的经验,打破前苏联模式,从改建条田入手,将原来宽500米,长1000米的大条田,一改为二,又二改为四。同时挖排清淤,兴修了水利工程建筑300座,出土155万立方米,将3万亩耕地进行了工程性平整,并积施有机肥6.5亿公斤。大幅度调整种植业结构,将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近6000亩,平均单产达到258公斤,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一举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
  第三阶段(1980~1989年),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库尔勒香梨产业为龙头,确立了园艺农场的经营方向,为促进团场经济全面发展时期。1980年,适应社会主义时期的需要,二十八团党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振兴农场经济。首先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长期以来军事化的班排组织形式,改为承包班组,把职工切身利益与农场经济效益挂钩,从根本上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并逐年把改革引向深化。
  其次,发挥城郊农场的优势,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向国家贷款并自筹资金1200万元,在1986~1988年3年内,将香梨生产基地由2400亩扩大到1.6万亩。又投资597万元,兴建了年产2400吨的蕃茄酱厂,对水泥厂也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还筹措了近百万元资金发展“菜篮子”工程,修建了塑膜大棚和温室,这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为企业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阶段(1990~1997年),以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库尔勒香梨和棉花产业为龙头,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实现经济腾飞。
  在种植业方面,大搞科技兴农,采用模式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高投入、高产出争取高效益。加强良种引进工作,开展以丰产攻关为中心的竞赛活动,使全团粮食生产连续3年突破亩产500公斤大关。1995年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98.5公斤。棉花亩产107.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园艺业:新增梨园2000亩,进一步扩大库尔勒香梨基地建设规模。大抓果农技术培训,推广果树栽培新技术,以高接换种改造老果园,增加亩投肥量,狠抓抚育标准的全面落实。1995年,果品总产达6695吨,1997年增至10700吨。果品品质上乘,蜚声海内外,有“果品王子”美誉,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及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两地。
  工副业方面:从1990年起逐年扩大工副业的生产规模,增强产品品种和档次,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团投入数百万元,营建了年产600万平方米纸箱厂。对水泥厂也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生产规模由3000吨增加到万吨以上。1991年又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全疆第一家库容量千吨级气调冷藏库,完善香梨生产基地的配套设施。同时加大了加工工业的技改力度,1996年工副业总产值达到2210.7万元,1997年增至2451.85万元。
  在发展全民经济的同时,二十八团党政领导积极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扶持职工自费垦荒搞开发性生产,倡导连队集体和个人集资,搞股份合作经营项目;为职工划分宅基地、自用地,倡导职工自建住房,使全团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经济多元化的格局。1997年,全团自营经济总产值达1939万元,户均收入2040元。
  这些举措,使全团经营成果出现良好发展势头,1997年棉花遭受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全团净利润仍达到192.11万元,较上年增长10.1%。
  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教、卫生事业的繁荣。1997年,团修建了4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设有初中一所,小学两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团二十六个行政单位大都建有“三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场),有覆盖全团电视卫星接收站和广播室。团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卫生大楼,拥有50张病床,配置有B超、X光机和心电监护仪等成套设施,22个连队有医务门诊室。医院和防疫站连续5年被农二师评为文明单位,团部城镇化建设已具规模,连队园林化建设也各具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年平均收入已由“六五”期末的2100元上升至1997年6698元,电视机已基本普及,电冰箱、直拨电话、收录机、摩托车已进入千家万户,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增强了团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
  从博古西湖农场诞生,到现在的二十八团,已经历了42年艰苦创业历程。其间,人民解放军、河南支边青年奠基于前,湖北、江苏、上海支边青年接踵于后,北京、四川转业官兵及全国各省市自愿参加边疆建设的优秀青壮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农场。在“老军垦”的带领下,继承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坚强的战斗性,白手起家共建家园。尤其是河南支边青壮年,经过“水、旱、蝗、汤”的熬炼,具有千苦万难不皱眉的雄风与锐气。他们披荆斩棘,共同把亘古的沼泽地带改造成渠网纵横、果香粮丰、林木郁葱、六畜兴旺的机械化园艺农场。他们以兵团人特有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树立了一座不朽的英雄丰碑。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以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职工队伍为根本目标,坚持不懈地对广大职工队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敬岗爱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在团场形成了奋发向上,安定团结的新局面。
  二十八团所在的博古其镇,北与上户乡搭界,南临孔雀河与兰干乡,和什里克乡相邻,东连恰尔巴格乡,西与上户乡大墩子村毗连,基本处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环围之中,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建场至今,团场各级组织即教育职工虚心向兄弟民族学习,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恪守民族团结公约,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思想,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手足,互相扶持,走共同繁荣之路。1956年初,各族人民在土地、水利、草场等方面,积极支援农场建家立业。团场在公社化运动中,多方面地支援兄弟民族进行“五好”(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建设。特别在卫生医疗方面,二十八团热情支援地方建立医院,无偿为各族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新篇章。1988年5月,二十八团在农二师各团场中,率先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团”。丁金玉、吴满石于1985年荣获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丁金玉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殊荣。
  四
  经过两代农垦职工42年的艰苦创业,二十八团已建成大型的机械化园艺农场。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水土不平衡,新垦区的开发受到严重制约;大型园艺农场虽已初具规模,但春季多风和倒春寒对香梨的稳定增产造成一定威胁,离退休职工逐年增加,社会负担过重。这些不利因素,给团场腾飞的翅膀增加了沉重负荷。尽管如此,二十八团的发展前景依然是十分广阔的:
  其一,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向西部倾斜,塔里木石油的开发和南疆铁路开通,为团场经济运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
  其二,二十八团地处库尔勒市近郊,十八团渠上游,依托城市,发展经济,拥有优越的地缘优势。
  其三,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已具有优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特别是以香梨为龙头的园艺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久负盛名,“2+8”香梨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
  其四,有久经艰苦生活磨炼和考验的职工队伍。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良好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强大的开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在新的形势下,全团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行动纲领,全面落实二十八团党委在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进一步深化改革,团结奋进,承先启后,一往无前,使二十八团社会更繁荣,经济更发达,科教文化更昌盛,环境更优美,职工更富裕,以崭新面貌屹立于祖国西部边疆。
  “霜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回顾二十八团的过去,令人精神振奋,展现二十八团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

知识出处

二十八团志

《二十八团志》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2000

几十年来,二十八团的军垦战士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为屯垦戍边事业献身的人物和感人事迹。《二十八团志》忠实记载了这段历史和这个英雄群体,宏观地记述了二十八团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