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农牧民致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旗帜》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8393
颗粒名称: 一切为了农牧民致富
页数: 4
页码: 33-36
摘要: 说起乌鲁木齐县南郊山区,人们自然会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这里水草肥美、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交通、通讯不便,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加之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是乌鲁木齐县较为贫困的地区。

内容

说起乌鲁木齐县南郊山区,人们自然会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这里水草肥美、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交通、通讯不便,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加之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是乌鲁木齐县较为贫困的地区。
  “穷则思变”。李维红从担任乡上的一般干部时起,就决心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把青春留在这里。凭着一腔热血,她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不断赢得乡亲们的赞誉和领导的信任。她先后在水西沟乡当过话务员、播音员、打字员、计生委干部、宣传干事、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是土生土长的回族干部,在农村基层摸爬滚打二十年。1992年,她担任了水西沟乡纪检委书记,也就是这一年,水西沟乡首次引进地膜玉米种植新技术,这是乌鲁木齐县南郊山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的重大举措。对于这一新事物,农牧民持怀疑态度,甘愿抱着“老三样”(小麦、油菜、土豆)不放。作为乡纪检委书记的李维红急了,她走村串户地给群众讲解种植地膜玉米的好处,并以南郊春季饲草、饲料奇缺,影响牧业发展的现状说服了大家,最后终于完成了86.67公顷的地膜玉米种植计划。
  金秋时节,人们第一次在南郊山区看到了硕果累累的“青纱帐”。接踵而来的是繁重而又带有技术性的玉米秸杆青贮工作,这使得从未干过此项工作的乡亲们裹足不前。此时,李维红再次被乡党委、乡政府点将出马,带领八名乡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农牧民群众一起进行玉米秸杆青贮工作。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大伙儿亲眼目睹这位年近四十岁的女书记不知疲倦地提着一筐筐玉米秸杆往青贮池里倒,并组织大家认真完成青贮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有些人不禁问:“李书记这样干到底图个啥?”她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图的就是让乡亲们早日走上富裕之路。”第二年春季,当乡亲们眼见这数千吨的青贮饲料给牲畜安全越冬度春提供了保障时,从心底里感激这位女书记,从她身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1993年元月,李维红当选为水西沟乡乡长,成为改革开放后南郊贫困地区的第一位女乡长。此时的她身上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她深切地感到党和乡亲们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只有尽快把水西沟的经济搞上去,使各族农牧民走上富裕之路,才不负使命。否则,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从此,人们感到她的工作节奏更快了,办公室很少能看到她的身影,全乡九个行政村和一个牧业生产队,处处留下了她的足迹。凭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她大胆开拓,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牧民致富的途径。针对本地实际,李维红首先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引导农民由单一种植向多品种种植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南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温室蔬菜生产。
  1993年冬天,李维红与汉族女种菜能手董万和帮助牧业队的哈萨克牧民克里木·黑沙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年底一算账,黑沙仅温室一项,就增加收入1.3万元,这对从来没有进行过温室蔬菜生产的哈萨克族牧民来说,不仅使自己致了富,同时也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农牧民转变了观念。他们纷纷走出毡房,跳下马背,加入到蔬菜种植的行列,为水西沟乡经济发展闯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
  李维红身为农牧民致富的带头人,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993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专程来到水西沟乡,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专题采访了李维红。
  1995年底,在水西沟乡干得如火如荼的李维红受上级指派到板房沟乡帮助工作,她本想完成任务后回水西沟,但板房沟的父老乡亲不放她走。1996年1月,她当选为板房沟乡乡长。
  板房沟乡是乌鲁木齐县最大的乡,人口1.5万余人,面积106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0公顷。摊子大、底子薄,经济实力较弱,农牧民脱贫致富困难多。上任伊始,她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而是一头扎在基层搞调研、摸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并征询有关经济和农业方面专家的意见,她决定发挥板房沟乡人均耕地多、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以此拉动全乡经济的增长,开辟农牧民致富之路。
  万事开头难,开始李维红的工作遇到了重重阻力,但她没有退缩。她知道,要用事实来说服农民群众。她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乌鲁木齐市冬季的蔬菜均从内地调运,费用高、价格贵,而板房沟距乌鲁木齐市只有几十公里,有着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的绝好条件,0.07公顷温室可产蔬菜2吨,除去成本,纯收入不下5000元。这么一算乡亲们明白了,决定进行温室蔬菜生产。李维红和乡村干部趁热打铁,挨家挨户做工作,并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给农民讲课。为使农民解除建设温室大棚的后顾之忧,李维红和乡村干部开着汽车,把建设温室大棚用的水泥桩、塑料薄膜、钢材等送到自愿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农户家里。农民们看到乡长这样真诚地为他们办实事,心中踏实了。1996年,在板房沟乡,大大小小的出现了2700多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13公顷。过去,农民们只有秋收以后才能见到钱,现在一年四季都有经济收入,温室大棚成了他们的摇钱树,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998年,板房沟乡为乌鲁木齐市提供了2万余吨时令蔬菜,全乡人均达1330公斤,品种达40余种,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90余元。这一切,让李维红和她的同事们费尽了心思,但他们无怨无悔。

知识出处

旗帜

《旗帜》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2

本书拟作为中国共产党乌鲁木齐市(党建)历史资料丛书分卷出版发行。本卷是第二卷,共收入45名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报道,力求从不同角度反映全市各条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廉洁,甘当人民公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