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农业生产的初步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三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76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农业生产的初步发展
页数: 7
页码: 7-13
摘要: 从1956年3月初开始,胜利二场投入到“建场第一水”的春灌工作中,由于在开荒中求多图快,不讲质量,农田建设标准低,部分地块渠系不配套,地块高低差大,放不上水,不能耕作,影响了农业生产。干部群众克服了渠、埂坍塌、垮口、凹陷等重重困难,保证了全场所有新垦土地放水洗碱工作顺利完成,为春播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农一师调配到胜利二场的17台拖拉机及40多名拖拉机手和农具手到达胜利二场,随即投入春耕春播工作中。

内容

从1956年3月初开始,胜利二场投入到“建场第一水”的春灌工作中,由于在开荒中求多图快,不讲质量,农田建设标准低,部分地块渠系不配套,地块高低差大,放不上水,不能耕作,影响了农业生产。干部群众克服了渠、埂坍塌、垮口、凹陷等重重困难,保证了全场所有新垦土地放水洗碱工作顺利完成,为春播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农一师调配到胜利二场的17台拖拉机及40多名拖拉机手和农具手到达胜利二场,随即投入春耕春播工作中。由于新垦荒地不平整,干湿不均匀,许多地块无法采用机耕作业。二场党委号召全体职工想方设法,保证春播任务完成。各单位组织畜力犁地和人工挖地,生产一队职工汤狮子一天挖地3.5亩,被人誉为“坎土曼大王”。由于机力、畜力、人力齐上阵,经过20多天的苦战,全场总播种面积1654.02公顷(24810.4亩),其中:小麦222.6公顷(3339.1亩),玉米257.72公顷(3865.8亩),棉花836.53公顷(12548亩),瓜菜29.02公顷(435.4亩)。
  1956年5月5~6日,中共农一师胜利二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总结了自建场以来在开荒造田、挖渠修路、治碱春播等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1956年各项工作的任务。大会批判了“右”倾保守主义,要求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生活制度,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和提高各级领导管理经营水平,做好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开展劳动竞赛,做好田管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工效和质量。大会选举产生了9人的中共农一师胜利二场第一届委员会和7人的第一届监察委员会。党委常委:雪樵、王金山、肖世诚、李忠武、张明信,党委书记雪樵。监委书记李忠武。
  响应党代会号召,全场迅速投入田管工作,各单位按照场部署,组织劳力进行植树造林和田间管理。当年植树造林90公顷(1350亩),育苗5.7公顷(85亩)。7月2日,二场党委号召“大力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全面完成1956年生产任务,向党的‘八大’及自治区首届党代会献礼”。场组织技术人员向职工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并培训一批植保员,各连队组织“丰产组”,相互之间展开丰产竞赛,在生产中边干边学,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7~8月间,蚜虫、棉铃虫、红蜘蛛、地老虎、角斑病等病虫害轮番侵袭,致使824.8公顷(12372亩)棉田受到危害,全场采用挖沟隔断、撒药灭虫、人工捕捉等措施减轻了危害。8月11日又受到洪水侵袭。8月12日,农一师师长林海清赶到胜利二场同场长王金山、副政委雪樵一起察看洪情,组织全场干部职工疏通洪沟,加固堤坝,保住了数万亩农田。1956年,胜利二场粮食总产289.8吨,其中玉米单(亩)产42.27千克,小麦单(亩)产42.06千克;皮棉总产39.89吨,其中长绒棉品种2U3单(亩)产25.39千克。陆地棉品种108夫单(亩)产25.93千克;财务盈利5000元。实现了当年建场、当年生产、当年盈利,农业生产首战告捷,受到兵团、农一师高度赞扬,被评为农一师“先进团场”。
  1957年胜利二场继续开荒造田666.67公顷(1万亩),播种面积扩大到3209.35公顷(4.81万亩)。从农一师农业试验所引进苏联C-3173、C-1470陆地棉品种。为预防病虫害,二场组织人员对棉铃虫、盲椿象等的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机力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面积达4238.57公顷(63578.5亩)(次)。还组织各农业单位采取翻压残茬、铲除杂草、铲埂除蛹等措施消灭病虫害,保证丰产丰收。
  为提高生产水平,全场结合生产实际,严格按照师作物栽培技术规程进行耕作。各单位组织丰产组,种植试验田。生产一队副队长丁地海小麦丰产田单(亩)产达330.05千克,获全师丰产第一名。同时全场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女青年张秀凤创日割小麦3.4亩,定棉苗11.9亩,日拾花150千克高工效,当年被评为“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7年胜利二场皮棉总产385.36吨,粮食总产1346.81吨,财务盈利8.83万元。
  为实现生产的持续“跃进”,发挥干部带头作用,1958年1月,二场党委贯彻执行师党委“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场机关干部每人都种“责任田”,同时深入连队,指导生产。为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二场精简场机关人员40余人,并抽调基层单位干部60余人,成立干部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副场长高择远任队长,干部处处长张明信任指导员。
  1958年4月6~9日,中共农一师胜利二场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此次大会是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召开的,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脱离刚建场的实际,大会号召各行各业要认真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放卫星”,提出“学先进、赶先进、苦战一年飞跃前进,超先进、争上游,彻底改变农场面貌”的口号。制定了粮、棉单(亩)产均达到250千克的高指标。
  为实现二次党代会的“跃进”计划,二场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实施了“水、肥、土”三大战役:清理干、斗、农渠系总长360余千米;积运厩肥、绿肥27000多吨,制造菌肥100余吨;平整土地1333.3余公顷(2万余亩)。在全场推广“早定苗、早中耕、早追肥、适时灌溉”的棉花丰产措施,开展“全苗全壮、无草无虫”和“全花、全蕾、全铃”的丰产竞赛。1958年全年“放卫星”156颗,323人(次);“火箭”267颗,458人(次),其中生产三队杨凤德为组长的丰产组管理棉田6.8公顷(102亩),平均单(亩)产籽棉342千克,他自己管理的1.53公顷(23亩)试验田,平均单(亩)产籽棉505千克,创造了全场最高记录,当年被兵团授予“二级劳动模范”称号。基建大队职工周学成、钟实生创日砌砖3800块记录,被评为“自治区基本建设先进生产者”。1958年胜利二场皮棉总产379.01吨,粮食总产2622.88吨,畜禽肉产品产量23.55吨,财务盈利7.06万元。同年,二场响应兵团和农一师党委号召,援建农一师共青团农场(今十二团),进行捐款捐物活动,场长李朝弼带头捐款800元,加工队政治指导员吕海清、农工徐克惠捐款600元,全场共捐款18.73万元。4月底,农一师抽调二场83名青年职工由胜利二场党委常委、副场长肖世诚带领到塔里木参加共青团农场建设。
  1959年1月,胜利二场奉命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第一总场胜利七场”。场长张明显,政委雪樵。为贯彻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场继续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竞赛中进行“兵对兵、将对将”的对抗赛。在学习兵团七面“红旗”的同时,颁布了各行各业树26面“红旗”的标准,开展“事事争上游,人人夺冠军”的夺冠竞赛。畜牧六队牧工梅连喜,一队牧工玉素甫的“高产卫星群”繁育率分别达到229%和276%。马德芳1.1亩试验田创小麦单产482.3千克记录;丁地海1.33公顷(20亩)试验田小麦单(亩)产330.6千克;青年王孟闲率领的3人丰产小组管理棉花1.1公顷(15.2亩),皮棉单(亩)产100.8千克,其中4亩单产皮棉117.2千克。王孟闲当年被评为兵团“二级劳动模范”。1959年全场放“卫星”427颗,各阶段作业能手909人次,评出先进生产(工作)者534名,其中九队、警通连获“百斤皮棉队”。
  1959年全场皮棉总产379.01吨,粮食总产2110.05吨,财务盈利49.82万元。在发展农业种植业的同时,七场还实行“以林养林,林副并举”的方针,植树造林278.53公顷(4178亩)。三队、六队、八队实现了以林养林自给有余。畜牧业开展“全配、全怀、全产、全活、全壮”的“五全”丰产竞赛,推广“打游击、钻空子、找油水”的放牧经验,使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各种牲畜年终保留数达18397头(只),比1957年增长50%,绵羊繁育率达136.19%,比1958年增长了一倍。全场职工还利用工余和工休时间增种增收、剥野麻、挖甘草、打土块、打沙枣、剥棉桃,全场增产节约活动创价值达180.614万元。
  胜利七场自建场到1959年,4年间开垦荒地6666.7公顷(10万亩),播种面积扩大到4402.07公顷(66031亩),与建场的1956年的1654.02公顷(24810.2亩)相比,增加了166.14%,4年中,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6369.54吨,皮棉1183.27吨,上缴利润66.21万元,为农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三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三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三团简史》满怀激情地讴歌三团人艰苦创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生动地记述了三团广大农垦职工开垦荒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土治碱、献身农垦事业的感人事迹,也展示了农垦职工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风貌,以丰富和翔实的史料认真总结三团发展的成功经验,用客观公正的笔触分析了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使成绩得到发扬、失误不再重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