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犁的交响曲——读《留在征途上的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心灵的绿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7439
颗粒名称: 剑与犁的交响曲——读《留在征途上的歌》
页数: 8
页码: 21-28
摘要: 《留在征途上的歌》,是一首剑与犁的交响曲,是一部讴歌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是我们党八十多年来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的历史见证。

内容

《留在征途上的歌》,是一首剑与犁的交响曲,是一部讴歌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是我们党八十多年来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的历史见证。
  解读这部史诗,必须从认识一支英雄的部队和它所领导下的一支军旅文艺队伍开始。
  这支英雄部队的传承轨迹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十七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
  这支文艺队伍的传承轨迹是:新四旅宣传队——十七师文工队——农六师文工团。
  1940年4月,新四旅组建于“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上,气焰千万丈”的太行山区。之后,由于战区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变化,新四旅曾有过两次重组。第二次重组于1944年2月。重组后的新四旅奉命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出发,穿过敌人封锁线,西渡黄河,保卫延安。
  新四旅两次重组,部队多有变化,但其主力七七一团始终未脱离过新四旅的编制。七七一团是跟随贺龙黄麻起义后编入红二、六军团的一支红军部队。1949年新四旅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七七一团改编为十七师四十九团。1953年6月,十七师改编为新疆军区农六师,四十九团与五十一团合并,改编为农六师十六团(后改编为农六师一〇三团)。不难看出,这支英雄的部队,曾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支英雄的部队又铸剑为犁,屯垦戍边,担任了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光荣任务。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这支英雄的部队为共和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1955~1965年,从新四旅、十七师走上军队领导岗位的干部中,有许多被授予将军军衔。其中,中将八位,少将四十四位。在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中,不少人走上了厅局以上的领导岗位,成为共和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重视部队的文化建设,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吸收大量的知识分子参加军队的工作,靠他们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坚实的思想保证。
  1944年2月,经过重组的新四旅开赴延安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立即从师宣传队和各分区宣传队中抽调了一批“连以上文化干部和党员艺术骨干”集中在太行山,由一二九师兼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黄镇(后任共和国驻法大使、文化部长)宣布,成立新四旅宣传队。任命杨春亮任队长,带领全队,由敌后来到延安。
  到延安后,宣传队受到全旅指战员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部队领导和中央首长的特别关心。旅政治部抽调延安党校分配到旅宣传科工作的王玉胡同志担任指导员,从抗大七分校和鲁艺等单位选调了一批文艺骨干,在陕北选招了一批青年学生,使新四旅宣传队成为一支思想上、艺术上都很强的军旅文艺队伍。
  共和国成立后,就像这支英雄的部队走出了一批将军一样,它所领导的文艺队伍也走出了一批在文化战线上卓有成就的文化干部。他们中留在军队工作的有曾任海军总政文化部部长的李青,有曾任兰州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宣传部长的乔连川,有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的郭固,有曾任空政话剧团团长的董琚,有曾任海政文化处长的田静等;在地方工作的有曾任新疆文联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王玉胡、副书记李鸣山,有曾任《延河》主编的著名作家魏钢焰,有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的陆静,有曾任陕西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的靳德玉,有著作出版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作家李桦等;曾在两队一团工作,留在新疆生产兵团的有曾任兵团宣传部部长兼文联主席的马生月,有曾任兵团文联副主席的作家安静,有曾任兵团文联副巡视员《绿洲》主编的孟丁山,有曾任兵团文联秘书长的书法家左夫棠,有曾任兵团电视中心主任的音乐家任庭成,有曾任兵团文联创作组专业作家的綦水源,有曾任兵团豫剧团副团长的剧作家冉林山,有曾任兵团歌舞剧团团长的剧作家姚承勋。由于农六师继承和发扬了新四旅、十七师重视部队文化建设的光荣传统,多年来仍为兵团培养和输送了不少文化干部和艺术人才,他们中有曾任兵团文联主席的摄影家胡乐元,有曾任兵团文联党组书记的曹平林,有已故著名作家邓普,有现任《兵团日报》副总编的作家梁彤瑾,有曾任兵团《农垦科技》副主编的作家闵长庆等。
  从新四旅宣传队、十七师文工队到农六师文工团,其所以能成长起一批批文化干部和艺术人才,是党领导下的这支英雄的部队“高举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十分重视部队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来自这支队伍的大批文化干部和文艺人才,其所以能广泛地走向军队和地方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把握历史的趋势,高扬时代精神,鼓舞人们为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而奋斗,是先进文化的内质和品格。《留在征途上的歌》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解放,改革发展,复兴中华的斗争生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和平,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
  1944年组建于抗日根据地的新四旅宣传队,以动员全民抗战,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从太行到延安后演出的第一场晚会就是《我们在太行山上》、《黄河在咆哮》、《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和宣传全民抗日的四幕话剧《模范家庭》。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贯彻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新四旅宣传队创作演出了《献给党代会的歌》以及教育部队反对右倾投降的多幕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使部队为投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延安期间,由于王玉胡、魏钢焰、董琚、陆静、乔连川等作家艺术家的加入,大大地充实了新四旅宣传队的艺术创作力量,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创作演出了多幕歌剧《九股山》、《血的教训》、《张光耀回家》,小歌剧《华英桥》及《说唱曹德荣》等一批节目。这些作品,以新四旅、十七师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塑造了人民军队在保卫延安、内线反击、外线作战以及彻底埋葬蒋家王朝的武装斗争中,英勇顽强,机智善战,屡建奇功的英雄形象,为三年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
  十七师进疆后,部队仍承担了剿匪平叛、地方建政、农村土改、生产建设等多重任务。十七师文工队除了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赤叶河》外,还深入农村,创作演出了小歌剧《挖穷根》、活报剧《统一战线》等小型剧目,推动了多民族地区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为教育部队树立扎根新疆,建国建家的思想,十七师文工队还创作演出了多幕话剧《模范党员吴宝林》,由于在解决部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新疆军区的特别奖励。
  1952年,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给转业部队的命令中说:“要更好地担承伟大的保卫东方和世界和平的责任,要依靠我们对祖国建设的努力。”驻疆十多万部队,奉命转入生产建设。1953年,十七师改制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六师。这支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剿匪平叛的英雄部队,进入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经过改编的农六师文工团,继承新四旅宣传队、十七师文工队紧跟时代要求,重视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创作演出了多幕话剧《激流》,多幕歌剧《春山常青》,歌舞剧《金浪与银花》,独幕话剧《挖井》、《炉火通红》、《任重道远》,小歌剧《种瓜记》、《孙龙珍》等剧目,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斗争生活,讴歌了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屯垦戍边、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和兵团人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开拓奋进、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为这支英雄的部队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留在征途上的歌》使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和时代的交替,看到几代军旅文化工作者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看到先进文化传承发展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舞人们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而奋斗,是一个能否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则问题。《留在征途上的歌》,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歌剧〈九股山〉的创作和演出》、《源泉》等文章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剧作家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肯定和弘扬了人民战争的正义性,使指战员们树立了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在九股山保卫战中,才能在敌强我弱,极其惨烈的生死决战中,表现出人民战士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机智灵活性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抗击敌人七天七夜,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中央机关战略转移任务。《张光耀回家》则是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军队尖锐对立的戏剧冲突中,使战场上的解放兵张光耀,完成了从非正义的国民党军队回到正义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转变。在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决战时刻,有效地瓦解了敌人,壮大了自己。
  五十年代,共和国初建,中国革命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但在十多万驻疆部队中,却普遍存在着想回故里,“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小农思想。《模范党员吴宝林》的创作演出,用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科学地、生动地回答和解决了部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推动了部队双建教育(扎根新疆、建国建家)的深入发展。
  部队集体转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六师文工团创作演出了《激流》、《春山常青》等剧目。《春山常青》以一位一〇三团身患血癌的天津支边青年周春山不惜生命、为屯垦戍边事业光荣献身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塑造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人生定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使自己年轻的生命虽死犹生的青年英雄形象。
  在《宣传队——我成长的摇篮》、《从军记》、《永恒的青春》等篇章中,都真实地记叙着在漫漫征途上,凡走进这支军旅文艺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无一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净化着自己的灵魂,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修定着人生的价值坐标,升华着自己的人格,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既定的文艺方针。文艺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是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的重要标志。它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相连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在《留在征途上的歌》中,我们倾听到了这支军旅文艺队伍与战士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咏叹与抒情。在《一路烟尘》、《战场救护》等篇章中,我们倾听到了宣传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的心跳声;在《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历程》等篇章中,我们倾听到了宣传队员们在为主攻部队修路、送水的同时,还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赶排庆功晚会的锣鼓声;在《七十六面奖旗》中,我们倾听到了宣传队员们三天三夜未合眼,赶制完为立功部队颁发的七十六面奖旗,倒头就睡后甜蜜的打鼾声;在《初上五家渠》、《走过芦苇路》等篇章中,我们倾听到了宣传队员们走进沼泽,走进荒原,掀开了军垦第一犁的战士们现场演出的欢歌声……在这些把人民当做母亲的咏叹和抒情中,我们也看到了,正是在人民的哺育下,才圆了一个个咬化工作者的梦。
  《留在征途上的歌》,唱出了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唱出了一个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时代,唱出了一个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界。
  让我们高举“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沿着昔日的征途,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放声高歌,走向新的辉煌。
  (原载《留在征途上的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知识出处

守望心灵的绿洲

《守望心灵的绿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参与营造了辉煌的丝路文化的中国古西域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疆“兵团文化”,是一部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心灵史。新疆“兵团文化”正在和必将广泛地进入人类的文化视野,必将影响渴望和平与发展的人类世界。《守望心灵的绿洲》就是对这部心灵史的注视、发现、解读与传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