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文化的风骨和审美追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心灵的绿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7436
颗粒名称: 兵团文化的风骨和审美追求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风骨”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术语,出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风”喻情,“骨”喻思,情与思是文艺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的定位和追求。

内容

“风骨”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术语,出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风”喻情,“骨”喻思,情与思是文艺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的定位和追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始自汉代的对西部边疆实行“屯垦戍边”的伟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兵团文化是一首始自汉代的抒发爱国主义情思的古韵长歌。
  从公元前119年张骞通西域,到公元前60年汉朝粉碎了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奴役,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建立西域都护府,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即由汉朝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大业。从1846年清将左宗棠进军新疆,驱走占领南疆的中亚浩罕贵族阿古柏,迫使沙俄退出被占十载的伊犁,收复新疆被占领土,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两千多年来,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上演过无数次侵略与反侵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历史活剧,在这一幕幕历史剧中扮演过主角的中国西部军人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戍边文化的遗产。从始自汉唐的历代大量的奏折、典章、铭文、碑记、诗、词、曲、赋及绘画、建筑中,都可以呼吸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由于历史和作家主体的局限性,在有些作品中,虽然也不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和“今日流沙外,垂泪念生还”(唐·来济《玉门关》)等士兵厌战、将军思乡的低回感伤的副调,但瑕不掩瑜,在历代大量的反映西域戍边生活的作品中,像“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和“万里王侯依汉节,卅年鼓角靖胡天”(清·林则徐《玉门有怀班定远》)等,为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祖国疆土而献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西部戍边文化的主旋律。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人文关怀和感时忧国的美学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就是当代兵团文化的风骨和追求。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兵团文化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从人民解放军两位将军的两首既“缘情”又“言志”的律诗开始的。
  1949年10月,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兰州、西宁相继解放,十万大军云集河西,准备进疆,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将军挥毫抒怀,写下了著名的五言律诗:“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音乐家王洛宾当即谱曲,立刻在部队传唱开来。这首骏爽刚劲、气势磅礴的歌曲,表现了历史的趋势,唱出了战士们的心声,鼓舞着十万大军战胜了大漠的风沙和雪山的严寒,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喀喇昆仑和帕米尔高原。
  五十年代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减轻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驻疆部队奉命开荒生产“屯垦戍边”。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张仲瀚将军赋诗言志,写下了“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外风光无限好,何须重返玉门关”的著名华章,抒发了军垦战士的博大情怀。正是两位将军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思,开拓了新疆兵团文化的新纪元。
  半个世纪以来,生活在兵团的文艺家们,创作和生产了大量表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产品。沈凯的《古玛河春晓》、周非的《胡杨萧萧》、邓普的《情满天山》等长篇小说,丰收的《绿太阳》、郭培中的《西疆国界山》等大量的报告文学,农六师(原十七师)文工队的大型话剧《钢铁堡垒》、农八师文工团的大型话剧《军垦战士》、兵团文工团的大型话剧《塔里木战歌》,大型歌舞《绿色的追求》,兵团组歌《国土在我心中》,电视连续剧《重返石库门》等大量的作品都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各个时期兵团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博大情怀和崇尚真善美,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奋斗的人格魅力,构成了兵团文化的风骨和主旋律。
  什么是兵团文化的审美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是客观世界在文艺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兵团文化的审美追求,只能从新疆和兵团的客观存在中去发现、创造和升华。
  新疆地处欧亚内陆腹地。这里有接连着世界屋脊的冈底斯山脉和人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有位居世界第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位居中国第二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冰山险峻严寒,大漠浩瀚酷热,大自然为新疆营造了许多人间绝域。新疆是东方中原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东西方文化碰撞、吐纳、生成、发展的前哨,有世界人种、文化博览会之称。神秘的古城废墟、灿烂的洞窟壁画、优美的民族乐舞、粗犷的民风民俗等,给远离祖国中心的这块宝地平添了许多深沉和厚重。
  为适应“实边防边”的需要,兵团人大都生存在人烟稀少的两大盆地边缘和边境的群山高寒地带。为了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必须承受自然的摧残、社会的扭曲和战胜自我的艰难,必须做出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
  因此,生活在兵团的作家艺术家们,总是把表现新疆自然环境的严峻美、历史文化的凝重美、兵团人社会人性的崇高美和社会人生的悲壮美,奉为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兵团诗人杨牧、章德益、东虹、洋雨为代表的新疆诗人们所营造的“新边塞诗”派。就是以冰山般的大度凝重和漠风般的狂放雄浑,征服过读者的心灵与中国的诗坛。《西上天山的女人》、《重返石库门》等一批优秀作品,正是在揭示兵团人生存的艰难中,升华了兵团人人性的崇高和人生的辉煌。从半个世纪以来兵团文化的累累硕果中,不难看到兵团作家、艺术家们在发现美、创造美和升华美中的甘苦和追求。

知识出处

守望心灵的绿洲

《守望心灵的绿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参与营造了辉煌的丝路文化的中国古西域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疆“兵团文化”,是一部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心灵史。新疆“兵团文化”正在和必将广泛地进入人类的文化视野,必将影响渴望和平与发展的人类世界。《守望心灵的绿洲》就是对这部心灵史的注视、发现、解读与传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