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立教,以教促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的塑造》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4059
颗粒名称: 以身立教,以教促学
页数: 6
页码: 22-27
摘要: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如不能以身作则,天天念思想教育的经毫无用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孔子之所以被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不仅是博大精深的“经师”,而且是伟大的“人师”。的确,己身不正,是非不明,怎么能为人师表,教育好学生?只有学生把你看作榜样,才能产生在教学教育中模仿教师高尚思想品质和优良性格特点的志向。

内容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如不能以身作则,天天念思想教育的经毫无用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孔子之所以被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不仅是博大精深的“经师”,而且是伟大的“人师”。的确,己身不正,是非不明,怎么能为人师表,教育好学生?只有学生把你看作榜样,才能产生在教学教育中模仿教师高尚思想品质和优良性格特点的志向。许许多多有威信的教师,发现自己是受学生尊重的人,更加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言行教育性的重要。他们深深懂得,如果自己稍不检点,或有不当,就会更坏地影响学生。因此,不能不严于律己,注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模仿这些教师的行为,调节着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师的“身教”,既是教师自我激励,促进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的因素,又是促进学生把教师的榜样行为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的杠杆。鉴于此,近年来我每带一个班的课都努力做到“三交底”“两迁移”。所谓“三交底”是指教学计划交底;教学方法交底;科研课题交底。目的有三: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学期的授课内容、训练项目有明确的认识,做到心中有底,胸中有数,也就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二是为了让学生监督自己严格执行计划,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给学生以身教,做到两“迁移”:①让学生从自己的“教法”中迁移“学法”。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不能只是研究教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怎么学。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教学”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教法”只不过是从侧面去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学法才是正面提高。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迁移,即通过教法示范学法。②从教师严肃的治教态度和八字教风:“严谨、扎实、诱导、创新”中迁移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八字学风:“刻苦、灵活、踏实、奋进”。
  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并非简单地模仿教师,而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评价教师、衡量自己(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从而产生对教师高尚言行的钦佩之情。所以教师以身作则,将会使学生以教师的行为去印证、对照教师的教导,从而坚信教师讲的是真理,是事实,把教师的教导作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标准。
  事实证明,“德育”的成功,不在于说教、苛求,教师对学生的感染也并不局限在可见的言行上,而在于教师的心理品质。例如我在给财贸学校职中七班上课时,向他们交了科研课题的底——《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变“死水”为“活水”的》,并说明目的是向他们迁移写作上的命题、立意、积材、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安排结构、处理详略、及“点”、“面”结合的问题。我每讲完一个主要章节都及时写出《授课后记》、《教学体会》、《教学随笔》、《作文批改后记》等,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并说明这都是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在积材,因为平时注意积累材料,写时就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写时抓耳挠腮,搜肠刮肚难成文。我把写成的短文再交给学生,让他们好好体会,看我是如何从那篇篇“体会”“后记”“随笔”中围绕中心选材、构成文章的。这一措施正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条件”,使学生迅速地从教师身教中得到启示,得到迁移。后来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在语文学习中是怎样变“死水”为“活水”的》,学生因为有“模”可仿,有“法”可效,写作水平确实有了提高。证明了他们确实从我的“身教”中得到了迁移。为说明其效益,现将此作文批改《后记》抄录如下:
  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听课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验证,是一面映照教学的镜子。不仅课堂上是这样,今天我在作文批改中也发现了这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王英姿同学说:“过去我学习语文可以说是一潭死水,自从王老师教我们以后,这种现象很快就没有了,因为她采用的方法不是‘全盘授予’而是‘相机引导’。常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分析。”从英姿同学的赞誉中,我看到了“相机引导”的效益。她还说:“在学习写作知识时,如果光看它的概念,那是很抽象的,如果能把它与课文、自己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理论就具体化了。如我写的说明文《香菜的制作方法》就是以理论知识作指导,以课文为范例写成的。”由此,我尝到了“理论”、“课文”、“学生习作”三挂钩的甜头。
  风红梅同学在她的习作中说:“我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是写作知识带课文,二是以课文的范例来体现写作知识,做到相互渗透、相互流动,这样两潭‘死水’就能变成‘活水’,学习语文的天地就更加广阔了。”从红梅同学的体会中,我看到了自己“两渗透”的教法,已迁移给学生了,学生从自己的“教法”学到了“学法”。
  最令人欣慰的是看了何从京同学的习作。他说:“在语文学习中,我是怎样变‘死水’为‘活水’的呢?那就是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中。课本上的知识就像一湖死水,如果没有人去开发它、利用它,那它永远是一湖死水。”何从京同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习作《跑步》就是以课文为范例,模仿科学小品《笑》又渗透了写作知识而写成的。做到“习作”与“写作知识”、“课文”三挂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虽是以课文为范例,以写作知识为指导,但并不是机械的照猫画虎,而是融汇贯通,揉进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增加了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东西。如对“跑步”的解释就有独特的见地,“跑步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当裁判发出跑步的信号时,通过运动员的感观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号,就立刻指挥运动员的双腿迅速迈步,同时双手自然前后摆动,一个完整的跑步动作形成了,于是就出现了跑步。”当然学生不能与作家相提并论,但他对“跑步”的解释确实与高士其先生对“笑”的解释有同工异曲之妙。再如对“跑步”的分类,他是按“写作知识”多种分类法进行多角度分类的,即按跑步的距离的长短可分成:有60米、100米短跑;有800米、1500米、3000米中跑;更有闻名于世界的马拉松长跑。按跑步的形式可分为:有60米障碍跑、110米跨栏跑、100米接力赛。按职业与跑步的关系可分为:跑有跑的医学、跑有跑的心理学、跑有跑的交际学——跑步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增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这“交际学”就是在模仿《笑》的诸学中增加的部分。这就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了。如果在学习中,能够时刻注意开发创造性思维,就会使课本上那些死知识变成朵朵清新活泼的浪花向你扑来,像涓涓细流汇进你知识的海洋。
  从何从京同学的习作中,虽没有提到老师一个字,但他的习作仍不失为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自己“两渗透”、“三挂钩”、“两迁移”等教法在他身上产生的影响。他确实是以老师的“教法”中迁移到了“学法”。
  好的教法,应该是好的学法。好的教法与好的学法紧密结合便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优化过程:吸收——消化——运用。何从京同学的习作正体现了这一优化过程:他先是从学习同类作品的有关文体知识开始——吸收。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这些知识,使之成为自己可以理解并准备加以运用的东西——消化。写作练习,从而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运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不断往复,不断拓展,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然而这一运动的循环往复,决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提高,从而使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不断向新的领域或新的高度推进。
  以上所谈,只不过是在一次作文批改中荟萃的点点“活水”,像这样的事例,在同学们的作文、作文后记、作业、课堂回答问题中处处可见。它像一把把尺子量出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像一杆杆秤,秤出了教师教学的份量,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教师教学中的一点魅力和人生的价值。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活着,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充实,需要一颗忠于事业的赤心。夕阳能有几度红?尽管我即将退休,但在教学的研究上我不准备以句号作结,我要打延续号。

知识出处

美的塑造

《美的塑造》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王德珍同志将她已发表过的近四十篇文章进行了一番整理、润色,集成《美的塑造》。本书所集文章,论述了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规律及如何搞好教学、启迪学生“美”的思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