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与德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的塑造》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4052
颗粒名称: 魅力与德育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提起“教育”,我这个在教海航行三十余年,又痴迷于教学研究的教师,真是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有说不完的话题,写不尽的情思。但话到嘴边,情聚笔头,一时又不知从何谈起。前不久日本德育专家与中国德育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提出了“教”字的写法及含义,我想请读者让我从这个“教”字谈起吧!“教”从汉语的角度上说,是一个会意字,一半是“孝”——孝敬长老,孝忠祖国、人民、党,可以理解为“德育”;一半是“文”——文化科学知识,可以理解为“智育”。

内容

提起“教育”,我这个在教海航行三十余年,又痴迷于教学研究的教师,真是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有说不完的话题,写不尽的情思。但话到嘴边,情聚笔头,一时又不知从何谈起。前不久日本德育专家与中国德育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提出了“教”字的写法及含义,我想请读者让我从这个“教”字谈起吧!“教”从汉语的角度上说,是一个会意字,一半是“孝”——孝敬长老,孝忠祖国、人民、党,可以理解为“德育”;一半是“文”——文化科学知识,可以理解为“智育”。可见老师之为教,要“文”“道”结合,“德育”、“智育”不可偏颇,顾此失彼。
  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庆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有同志说:“德育需要我们以21世纪人才要求为目标,脚踏实地地一点一滴做起。一个不重视德育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一个不重视德育的教师不是好教师。”那么一个任课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德育不是喊几句口号所能奏效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它是语文本身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加进去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鉴于此,我在教学中寓思想教育的一条重要宗旨是:努力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让学生在你富有魅力的教学中受到感召、感染、启迪,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教促学,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在苦中享乐,在乐中受益”是我多年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也是我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其他同行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什么是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魅力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一种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真正有魅力的教师,对学生有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智慧启示力,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引路者,鼓舞者。
  魅力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就是以美好的心灵、美的形象进行美的铸造。对此,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祝学明同志的《体育教师的魅力》一文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她说:
  魅力是内在美和外形美的和谐统一。体育教师的魅力,是心灵美和形体、动作美的完美结合,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学生在运动场上看到身着合体大方的运动服,体魄健美,精神焕发的体育教师时,就会唤起学生浓厚的运动兴趣。这就是体育教师朝气蓬勃、形体健美的魅力,心理上的吸引力。
  当体育教师用宏亮悦耳的嗓音,形象生动的话语,说明教学目的,交待动作要领时,就会引起学生强烈地要求做动作的愿望。这就是体育教师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号召力。
  当学生观看教师连贯优美的示范动作时,就会产生模仿动作的强烈要求,并且想象着自己如何创造性地完成动作。这就是体育示范动作的魅力,动作的诱导力。
  当学生亲自完成动作时,教师站在合适的地方,微微点头,稍稍伸出手来,学生就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增强了做动作的勇气,减轻了心理恐惧,就会大胆、勇敢地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创造性地完成动作。这就是体育教师情感、态度的魅力,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力。
  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魅力。但是,有些体育教师,姿态、服饰随随便便,语言粗野,动作僵硬,态度冰冷,失去了教师本身应有的魅力,自然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愿我们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在形态、语言、动作、情感诸方面,充分体现出自己应具有的吸引力、号召力、诱导力与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引自《新疆体育》1987年第5期)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我要说“美”是教育的“发酵剂”。一个教师的个体要使学生群体获得赏心、悦目、获知、习技、净化灵魂等教育,处处离不开美的启发和吸引。祝学明副教授所谈的体育教师的魅力不正说明了“美”的发酵功能吗?
  教师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四化教书育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基本实践活动,教学的魅力是教师魅力的中心内容和条件。有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很有股囊括百代、悉数万物奥秘的气势,他们的课堂包容四海、辉映人生,魅力无穷。
  教师的魅力是怎么来的呢?请看乌鲁木齐市财政职校李冰老师《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中的一段话:
  古希腊神话记载:年轻英俊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他挚着的痴情和持久的热望竟使这座雕像“复活”了。热望的期待能创造让人惊叹的奇迹。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这则神话中受到了启示。他认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激励力量,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现象,这就是著名的罗逊塔尔效应。这效应曾经在海伦·凯勒身上得到了验证。海伦·凯勒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女孩。她的老师安妮苏丽无微不至地关心她、教导她,陪伴她五十个寒暑,终于使她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她会讲话了。她的成功,使世界上跟她一样不幸的人获得了莫大的鼓舞。此后,她便周游世界各地,每到一处,必做专题演讲,而她精彩的演讲也被世人认为是“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个人表现”。这些成就都源于她那坚定的信念,这信念又是她老师耐心之硕果。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魅力”来自“期望”,而“期望”源于“热爱”。人民教师对自己社会主义祖国和祖国新一代的无限热爱,由这种热爱产生的殷切期望,时刻燃烧着自己,催动着自己去吸取,去创造,去奉献,去无私地带领学生成长奋进。正像李冰老师说的那样:老师的爱是一种感情的“磁化器”,因为思想和任何一种感情结合起来都会构成一种“磁力线”,它能把其他类似的或相关的思想吸引过来。被感情所磁化的思想可以与播种在沃土中的种子相比拟。它发芽、生长,并不断增殖,直到原先一颗小小的种子,变成数不清的几万颗同一类的种子。
  “魅子”与“德育”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说“罗森塔尔效应”带有神话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我可以举出现实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这个真实故事足以说明“魅力”与“德育”的关系。请看王爱华老师论文《演示无言、启发有效》中的一段话:
  我上大学时,有一位写作老师讲授韩少华的《序曲》一文,为了准确反映文章结尾处,描写演员的“飞升”动作时,尽管我的老师是一位男教师,并且年岁四十好几了,他边说,边情不自禁地舒展双臂,单侧后抬腿,加入了恰当的眼神、表情,潇洒漂亮地演示了“飞升”动作,为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做了一次形象的启示。十年过去了,老师当时的形象还是那样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令人难忘的一课,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渴望追求,对我以后投身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我感到教育的内涵太大太深了。生动、形象的一课能激发人高尚的情操、美的追求及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从王爱华老师这段文情并茂的叙述中已能品评出“魅力”的极大诱惑力、感召力、驱动力。
  我曾经听了王爱华老师四节语文课,这四节课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成功之课。她是一位颇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她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态美,她能在深得教材精髓的前提下,借助于适度的面部表情、头部、手臂及身体各部位的谐调动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活灵活现地表现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美的视觉中,把握教材,开发思维,展开联想,接受知识。
  从审美的角度看,在课堂中,单就课文与学生的审美关系而言,课文是审美的客体,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美的教态则在主客体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沟通着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而王老师的教态美正体现了这一点。如她在讲李清照词《点绛唇》时,始终面带微笑。讲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时,她一边讲,一边情不自禁地拍打抚摸着自己的衣裙,揉搓着自己的双手。讲到见客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时,头很自然地向右一偏,双手向头部右侧一捧,好像是要去接溜下来的金钗。讲到“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时,右手略举,头稍前伸,鼻子轻轻向上一皱,给人的视觉、感觉是:她、听课的学生和词的女主人一起闻到了青梅的温馨,把人带到了词的意境,三者感情上起了强烈的共鸣。另外她把教材的内容、感情融入细微协调的动作中能给人一种含蓄美,使人暗暗体味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初恋时的羞涩和矛盾的心理状态。她打秋千,正玩得尽兴,突然来了个风度翩翩,潇洒倜傥的美少年,因为一见钟情,顿时乱了方寸,慌忙回避,但又想再看一眼,想看又羞于看,不看又按捺不住,所以灵机一动,回过头来倚门嗅梅,嗅梅是假,看客是真。这一形象在老师富有诱惑力、感召力的体态演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像她论文中说的那样:“演示无言、启发有效”。
  课后,我搜集了一下同学们的反映。一个同学说:“她最擅长讲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散文,用她的表情动作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其实不然,她美的教态不仅体现在文学性很强的分析课上,而且在比较枯燥的基础课上,如逻辑、修辞、语法也都有同样的表现。我听了她两节修辞课,讲的是“摹状”和“双关”。这两节课,不时响起阵阵笑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她除了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外,还不时地用眼神去示意、用手势去启发。如她让一个学生举一个夸张的例子,学生说:“她的脸皮像纸一样薄。”又问其他同学此例的修辞作用,一个同学漫不经心地说:“说明她很瘦”,这时王老师马上揪住自己脸皮上的肉说:“是说她的肉瘦吗?”同学们都笑了,说:“不是,是表现这个人太爱面子了。”再如她指导学生课堂练习时,让学生分析这样一个例子:“他(华威先生)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让学生找出摹状的词,并说明它的修辞作用。同学们很快地找到了摹状的词“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但说到它的修辞作用时却结结巴巴一会儿说:“表现他只说不干”,一会儿又说:“表现他整天拄着手杖到处走,永远走不完”,总之没有说到点子上。这时王老师启发说:“我说的是他的外表!”与此同时,她抬头挺胸,右手举至左肩前很快向右下方斜划了一下(示意从上到下的穿戴)。同学们的思维在她这一形象化的动作和和谐的体态演示下顿开茅塞,随即回答说:“表现了他的绅士风度”,“从外表上点明了人物特征。”在她的教学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体态演示”已成为她独特的教学风格。我说形成她的风格,是说她的这种演示,已是自觉不自觉的,非常自然贴切适度,能给以知识和美的双重陶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要求教师要和善愉快地教课,让学生在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学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考虑对象,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力地检验着老师的工作效果。富有魅力的美的教态和美的语言的配合,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视听注意力,使教学充满活力。
  美的魅力能将无形化有形,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发挥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在王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因为她的美的教态,给了学生以美的熏陶,引起了“教”与“学”的迁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和分析能力。有一次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分析〈陌上桑〉中作者对罗敷形象的塑造》,吴翼同学有这样一段分析:“……接着作者不是着笔来描写她如何美丽,而是工笔重彩地从旁观者的神态上衬托出她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充分启发读者的想象力,神奇缥缈、朦胧,真是‘鸟鸣山欲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使人完全沉浸在一种美的意境中流连忘返。它艺术地通过人的想象,把世界上所有的美调动起来,通过想象罗敷的美丽而向往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使人徜徉于艺术的天堂,融合于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敏捷、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多么强。如果他没有感受到整体形象的美,就不可能进入鉴赏、进入美的领域,去领略美的意蕴,更不会有这样透彻的分析。正像王老师给他写的批语那样:“人美,文更美,美在分析得透彻、深刻,美在语言的准确秀美,美在广博的思维。”
  通过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的教态,可以增进教师的魅力和教学魅力,它确实有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它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智慧、才能的火种,它能使教师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兴趣盎然的课,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成为有魅力的教师。这,正是现代社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传授知识渗透德育的途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争取的目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示美之心人该试之,希望语文教师都能注意自己的教态美,从而使你的教学充满活力,使你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有艺术性,在教学中寓含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也要有艺术性。这样学生便乐于学、喜于听、欣于行,从而受到启迪、感染,获得效益。从心理学角度看,年轻学生自立感强,喜欢独立思考,不爱听老师的说教,尤其是不爱听老师、家长的训斥。“魅力”的价值就在于胜过家长式的说教,尤其是在当前政治思想教育面临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多端,教学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更要借助教师魅力和教学魅力的效能。

知识出处

美的塑造

《美的塑造》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王德珍同志将她已发表过的近四十篇文章进行了一番整理、润色,集成《美的塑造》。本书所集文章,论述了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规律及如何搞好教学、启迪学生“美”的思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