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3064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3-5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克苏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地区教育系统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在教学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课程教材、招生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阿克苏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地区教育系统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在教学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课程教材、招生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
  1980年起,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加强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形成普(普通教育)、职(职业教育)、成(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相互渗透的格局。加强学校危房改造,学校面貌逐步改观。
  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党委(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落实,德育工作不断得到强化。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向灾区捐款、团结互助等活动,相继树立努尔买买提·肉孜、阿力木江·赛买提等一批舍己救人,公而忘私的德育先进典型,并总结出了《阿克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六改工作法》。
  1985~1989年地区八县一市全部通过自治区“两教”(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率先在自治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第一阶段“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努力提高中小学升学率以及高标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方面成效显著。
  1990年起,地区各级学校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地区各级人民政府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师资力量,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中小学文体、科技等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地区教育局成功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第一步以开展教材教法过关为主的培训;第二步以教师(专业合格证)考核培训和多形式、多层次学历培训为主;第三步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试用期岗位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师德教育培训,校长、书记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经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大大提高,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上升到64.2%、94.2%、95.8%。
  1996年,由于新疆受到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个别学生和教师被腐蚀、拉拢和利诱,党和政府做出取缔地下讲经点的决定,地区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反分裂教育活动,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治理,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禁教师和学生信教。对广大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无神论等方面的教育。要求社会各方面都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到20世纪末,阿克苏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规范、覆盖面广的德育教育网络。
  1995~1998年,全地区累计完成学校基本建设投资近2.2亿元,更新改造危房、新建校舍52.24万平方米,使全地区中小学危房率由1995年的14.9%下降到5.1%。尤其在农村,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过去那种“破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和向民族教育的倾斜,国家教育部以及上海、河南、广州等省市大力支持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相继兴建了柯坪县、拜城县、乌什县等数十所民族“希望小学”、“友谊学校”。1999年,国家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北京等12个经济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又称内地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地区应届初中毕业生100多人,招收对象80%以上为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子女,每年每生可享受900元的学习生活补助。这些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阿克苏地区教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以“六项改革”(中专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改革、学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改革)、“八大工程”(德育工程、新世纪园丁工程、教育质量工程、减负工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工程、教育科研工程、教育技术现代化工程、薄弱学校改革与示范性学校建设工程)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向各地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为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积极推进“两基”工作,截至2002年底,全地区已有三县一市(温宿县、柯坪县、乌什县,阿克苏市)顺利通过自治区的“两基”评估验收。2001年阿克苏市被教育部等三部委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单位)”称号。2002年,阿克苏市又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全地区123个乡镇(场)、办事处中已有94个基本完成了“两基”任务,通过了地区的评估验收。全地区以乡为单位,完成“普九”的乡镇(场)已达97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9.7%。小学辍学率仅为0.248%,中学辍学率为1.89%。地区扫盲工作成绩斐然,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29664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
  地区教育局为改善地区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实行集中财力、物力,一年改造一所学校的策略。从1999年起,短短几年,先后改建了地区一中、二中、八中、地区聋哑学校(更名启明学校),新建地区十中(柯尔克孜中学)、地区少年宫等。2002年,筹资5998.5万元,新建校舍91267平方米,使全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全地区已有80所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总台数达2400台,远程教育设备(含校校通)110套,多媒体播放设备145套,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学校2所,4所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地区教育局网站(WWW.aksjw.com)和局域网已建成。阿克苏地区已基本形成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包括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相互依托,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地区教育局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信念不动摇,在2002年全地区万人评议机关工作活动中,地区教育局的满意率列全地区第二。教育局因工作突出,跻身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优秀行列。
  2002年,全地区有公办幼儿园14所,教师275人,在园幼儿12033人;共有小学1003所(少数民族901所),在校学生266801人(民族226121人),专任教师14416人(少数民族12235人);共有中学144所(少数民族110所),在校学生148127人(少数民族126595人),专任教师6926人(少数民族575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0人(少数民族20人),专任教师19人(少数民族5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学生2173人(少数民族1510人),专任教师317人(少数民族191人);社会力量办学3所(其中小学2所,高中1所),在校学生2175人,专任教师96人。
  阿克苏地区教育的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兴衰起伏,艰难曲折。抗日战争时期,地区教育虽曾有过短暂的兴盛时期,但总体上还是很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加之阿克苏地处南疆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干扰,地区教育仍未摆脱落后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技兴阿”的口号,经过艰苦努力,阿克苏地区的教育不但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落后面貌,而且跻身新疆的先进行列。全地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探索,教育事业已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态势。阿克苏地区教育的发展道路今后将更加宽广,前景将更加辉煌。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教育志

《阿克苏地区教育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阿克苏地区教育志》内容丰富,涵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党派群团等篇章,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对教育工作的成就和失误、前进和曲折、经验和教训等方面,能够全面记述,不溢美、不讳过,宏观与微观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点与面结合,是一部较具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