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桃:献身兵团卫生事业的好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生命浇铸团结情》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970
颗粒名称: 李梦桃:献身兵团卫生事业的好医生
分类号: R197;F127;F426
页数: 5
页码: 16-20
摘要: 李梦桃,1948年6月出生,上海支边青年,1985年11月入党,现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副书记。他在农六师北塔山牧场工作了36年,始终把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温暖落实到行动上,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亲切地称他是“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他曾先后获得国务院“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吴登云式的医务先进工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关键词: 哈萨克族 北塔山 医护人员 农六师 先进工作者

内容

李梦桃,1948年6月出生,上海支边青年,1985年11月入党,现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副书记。他在农六师北塔山牧场工作了36年,始终把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温暖落实到行动上,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亲切地称他是“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他曾先后获得国务院“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吴登云式的医务先进工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1964年,初中刚毕业年仅16岁的李梦桃,响应党和国家支援祖国边疆、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开始了他在边疆40多年的艰苦人生历程。起初,李梦桃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的马桥农场。他先是被安排在连队的水田班务农,由于工作出色,人又聪明伶俐,领导把他抽到团部卫生队学医。几年后,李梦桃成了一名儿科医生。
  1970年,由于北塔山牧场急需医务人员,师组织部门决定调李梦桃到那里去当卫生员。李梦桃也正想到更边远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于是行李一背就上了汽车。
  北塔山牧场是农六师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北塔山腹地组建的团场,也是该师最偏远的一个团场。牧场距师部500多公里,离最近的奇台县城也有200多公里,海拔3287米。场部当时连一个邮局、银行营业所、商店、饭馆都没有,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人们下一次山十分困难。当时,牧场哈萨克族人口占80%以上,其他为汉、蒙、回、藏等民族,有5个牧业队,又分为150多个放牧点,散落在群山之中。李梦桃被分到牧业二队,队部在一个叫乌拉斯台的地方。李梦桃背着药箱带着行李到乌拉斯台报到,队上发给他一匹马、一件光板羊皮大衣、一双毡筒和一支步枪,他便开始正式上班了。从此,李梦桃在戈壁荒滩一干就是40多年。40多年来,一口流利哈语的他接生的“巴郎”(儿童)就有800多个,他也成了“全科”医生,从阑尾炎到剖宫产手术,样样都会做;当年城市帅小伙白净的面孔也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肆虐的风沙在他脸上刻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如今,走进北塔山的毡房、农舍,说起李梦桃,大家都说“乔(小)李子”是他们的“佳克斯多古都尔(好医生)”。
  在北塔山的广大牧区,流传着许多李梦桃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1974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牧民骑马来找李梦桃,说牧民开麦的妻子难产,孩子一天一夜都没生下来,产妇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刚刚学会骑马的李梦桃立刻背上药品和医疗器械,连夜骑马奔波20多公里赶到了开麦家。在此之前,牧民们在产妇身旁鸣放猎枪,敲打马皮,想用惊吓的办法使孩子生出来,但都没有奏效。李梦桃立即对产妇进行检查,发现胎儿横位,他马上为产妇做了外倒转术,并守候在产妇身边一整夜,直到产妇安全分娩。听到孩子响亮的啼哭声,开麦激动地拉住李梦桃的手,一定让他给儿子起个名字。这时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李梦桃便对开麦说:“就叫‘向阳’吧!”现在向阳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当上了汽车司机。
  离场部80多公里的赛里湾,有个女牧工叫白提曼,是个寡妇,一个人拉扯着未成年的孩子,放着一群羊。白提曼因患尿路感染,血流不止,病情严重。一天,她感到自己活不成了,就把孩子叫到跟前,含着眼泪嘱咐他们:要照顾好自己,放好羊。李梦桃知道此事后,骑上马走了两天两夜赶到赛里湾。经过精心治疗护理,白提曼恢复了健康。她拉过孩子给李梦桃磕头,眼噙泪花道:“热合买提、热合买提(哈语:谢谢)!你真是我们全家的胡牧哈路其(哈语:救命恩人)啊!”
  牧区出诊,经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一年冬天,邻近的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有个牧工在北塔山牧场附近放牧时,不满周岁的女儿得了脑炎合并心衰,病情十分危急。李梦桃闻讯后,当即和另外一位大夫,骑着马和骆驼上了山。路上遭遇了大风雪,马和骆驼不能行走。两人只好依偎着马和骆驼,在风雪中捱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雪停了,他们又忍着饥饿和寒冷,用手扒雪开路,继续向前赶路。到达那位牧民家后,他们顾不上喝口奶茶吃块馕,就投入了紧张的救治工作。经过7天的努力,终于使患病的小女孩转危为安。那个牧民感激地拉着李梦桃他们的手说:“是你们北塔山的医生救了我女儿的命,等她长大了,我一定叫她嫁到你们北塔山去。”后来这个女孩长大了,真的成了北塔山人的媳妇。
  几十年来,李梦桃冲破了语言障碍,走遍了北塔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过冰滩,他从马背上掉下来摔伤过尾骨;爬山梁,他从几十米高的山坡上滚下来跌断过脊椎;他不止一次在黑夜里出诊,连人带马落入山泉;他不止一次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是哈萨克牧民把他救回了毡房……40多年来,他用信念战胜了软弱,用坚毅攻克了困难,用顽强驱散了疲惫,用医术和爱心,从病魔和死神的手中解救了一个个患者。
  1981年他被调到场部医院,1987年他被提拔为医院院长、院党支部书记。李梦桃上任后,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做好牧区的医疗卫生工作,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不然一切都是一句空话。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级曾给北塔山医院派来几十名本科、专科和师卫校毕业的医护人员,但因种种原因,先后有48名医护人员离开了北塔山。北塔山医院成立以来,至今没有一个职工或干部在这里干到退休。
  无情的现实提醒了李梦桃,抓医疗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培养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族牧民的后代。他们适应这里,热爱这里,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血缘情怀。他下决心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务人员,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李梦桃采取不同方式,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哈萨克族青年(包括原牧业队的医生)分别送到师卫校、师医院、兵团医院和内地大医院学习进修。他们学习回来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都很出色,深受牧民们的欢迎。
  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工作中,李梦桃手把手地教哈萨克族同志学汉语,指导他们临床实践。他把自己从医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编成教材,给医护人员上课800多小时。现在,不少哈萨克族医护人员,能阅读汉文医学杂志和书籍。哈萨克族医生曲凯尔和别克扎达已走上医院的领导岗位,并能用流利的汉语填写病历,写病历分析报告。在全师病历检查评比中,北塔山医院荣获第三名。目前,医院的30多名医务人员当中,哈萨克族同志占了75%。北塔山牧场医院就像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同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睦相处。每逢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汉族同志就主动到医院值班;每逢过春节,少数民族同志又主动值班。这已经成了牧场医院的惯例。
  过去北塔山的医生手里只有三大件: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医院的房子也破破烂烂,有的墙壁出现裂缝,有的房顶漏雨。李梦桃当了院长后,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到师、场投资40万元,盖了一座945平方米的新医院,新增设了急救室、妇检室、产房、手术室、X光室和化验室等,大大改善了牧场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医院的规模虽不算大,却担负着全场职工家属及驻地部队和友邻单位的医疗保健任务,对牧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和百姓安康起着重要作用。
  40多年来,李梦桃有许多机会可以离开北塔山,但他没有走,他舍不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舍不得这里的各民族兄弟,这里的牧民需要他。
  1989年以来,他连续多年被评为牧场和农六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和兵团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1999年,李梦桃被自治区授予“卫生系统吴登云式的医务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面对众多荣誉和奖励,李梦桃激动地说:“我是北塔山的儿子,我的光荣属于边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属于兵团20多万共产党员,属于党和人民。今后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更加努力地给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当好服务员。”

知识出处

生命浇铸团结情

《生命浇铸团结情》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记录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实践中所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