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三次党代会和逐步恢复的农场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山农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476
颗粒名称: 四、第三次党代会和逐步恢复的农场经济
分类号: F426;F326;C55
页数: 5
页码: 51-55
摘要: 1973年2月16~18日,中共红山农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59名。会上,农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瞿华昌代表场革命委员会作了题为《关于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4年来的工作总结和1973年的工作任务》的报告。大会认为,农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的4年中,认真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突出了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
关键词: 哈密地区 生产经营管理 技术员 革命委员会 农场经济

内容

1973年2月16~18日,中共红山农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59名。会上,农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瞿华昌代表场革命委员会作了题为《关于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4年来的工作总结和1973年的工作任务》的报告。大会认为,农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的4年中,认真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突出了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抓革命、促生产”方针的指导下,革命和生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于1973年农场工作的主要任务,大会提出,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一切,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生产方面,要坚持“以粮为纲,勤俭办场,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以实现增产增效为目标,恢复和发展农场经济。
  大会号召,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要以“批林整风”为动力,发扬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抓革命、促生产”,努力夺取革命和生产的双胜利。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红山农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3人,三届一次党委会议选举瞿华昌为党委书记,刘得志为党委副书记。
  这次党代会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的,处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它必然带有极“左”的倾向。仍然强调以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为主导。但另一方面,这次党代会,体现了多数党员干部客观上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危害,主观上迫切要求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改变粗放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愿望。这对扭转农场生产经营严重亏损的局面,促进农场经济的逐渐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党代会的精神,农场在逐步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展开了一些工作。
  1973年,农场在农七队成立农科组,哈密地区农科所和巴里坤县农技站分别派技术员张家馥和李澍华进驻七队帮助农科组搞小麦引种指导实验。两位技术员刻苦钻研科技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农七队的财会人员张慎昌、张登荣,他们毅然辞去被人们最羡慕的职业,甘愿做农业技术员。张慎昌在哈密地区和巴里坤县技术员指导下,用3年时间进行“墨巴66”与“甘麦”杂交组合试验。张登荣和县农技站技术员姚子中继续经过近3年的选育实验,于1975年成功地选育出“73—(4)—9”和“73—(4)—39”等小麦新品种。“73—(4)—9”比“甘麦8号”增产10%以上;“73—(4)—39”单产高达7500千克/公顷。创造了建场以来的高产记录,分别受到哈密地区和巴里坤县科技大会的表彰。同时,农场还推广使用了“燕麦畏”灭野燕麦化学除草技术,效果颇佳,深受职工欢迎。高产品种和除草技术的应用给农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开展农业科研以外,农场还大力开展农田基础建设、改良土壤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1975年底,全场还完成了农二、三、四连平整条田共26.67余公顷(400余亩);支、农渠清淤43千米,主干渠清淤5千米;实行东、西干渠移位改向,其中移位最大距离1000米、最小距离100米。同时完成东、西干渠浆砌卵石防渗工程9.5千米。水利设施的改进,使播种面积增加893公顷(1.34万亩)。年积有机肥达到8万立方米。夏播紫花苜蓿、草本樨、豌豆,秋翻绿肥面积达到100公顷(1500亩),施农家肥、化肥面积达到660公顷(9900亩)。增加农机耕作项目,推行机械打梗、条畦播种面积2260公顷(3.39万亩),康拜因收割面积达到267公顷(4000亩)。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水土不平衡、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畜牧业管理上试行《红山农场牧业经营管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此《条例》是1972年7月,当时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农场党委书记高成全,顶着“受批斗”的风险,组织牧业队和生产队17名干部,在巴里坤山窑洞子沟牧场毡房里研究制定的。这个既有利于农场增盈,又有利于牧工增收的办法,深受牧民们的欢迎。同时开始实施对牛羊品种改良,实行北京黑白花牛和本地黄牛杂交、新疆细毛羊和本地哈萨克大尾羊杂交。使牛羊分别向肉、奶和肉、毛兼用型发展。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干扰,《条例》未能很好地推行下去。
  在工业上,农场坚持“引进技术、节能降耗、增产增效”的经营方针。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红山煤矿新建2号矿井。在挖凿爆破过程中出现险情,矿工周长立奋不顾身下井排除哑炮,不幸爆炸,造成终生伤残。但他仍忍着伤痛坚守岗位,表现出不怕死,身残志坚的奉献精神,使矿工们赞叹不已。为了保障生产安全,2号矿井建成后,农场投资对新老矿井巷道进行加固,同时引进了电钻打眼、爆破、掘进新工艺。采用先进的双层掘进采煤法,井上改用齿轮卷扬机提升原煤,提高了回采率。这样,原煤产量大幅度提高。红山化工厂为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硝块由人工砸碎改成粉碎机粉碎过筛工艺,使硫化钠出炉含碱量比原来提高20%。同时,化工厂增设了化验室,加强产品质量检测。通过对工业实行技术改造,使工业规模逐渐扩大,效益逐年提高。
  从1973年至1975年,农场通过不断加强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逐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生产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1975年与1972年相比,粮食总产增加559.5吨,增长18.5%;油菜籽增加107.5吨,增长183.8%;农业总产值增加17.46万元,增长19%,工业产值增加34.05万元,增长33.98%;利润增加0.98万元,增长5.4%。
  在极“左”路线横行的年代里,农场许多干部职工群众顶着种种压力,坚守工作岗位,在困难中仍然心系农场的事业,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挽回了一些经济损失,促使农场经济逐步恢复,为今后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出处

红山农场简史

《红山农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红山农场简史》是一部展现红山农场47年发展的历史文化成果。《简史》再现了三代屯垦戍边的红山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奋斗足迹,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