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红山农场简史》 图书 |
唯一号: | 320020020210028465 |
颗粒名称: | 第二章 农场各项事业的逐步发展 |
页数: | 20 |
页码: | 21-40 |
摘要: | 一、首次党代会召开与农田基本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为了加快红山农场的开发建设,农场党委成立后,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场初期,农场有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3人。1959年,农场成立了一、二、三大队和场直属四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由于从湖北、江苏籍支边青壮年中转来一批党员,党员人数增加到89名,其中文盲、半文盲党员占91%。在建场开发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农场各级党组织开展“五好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比活动,涌现了一批“五好党支部”和优秀党员。;二、落实“三包一奖”责任制;1960年,中共中央对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余、分配计划由队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劳动投资、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红山农场实行场、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场、生产队二级核算制度,生产上试行生产队和班组两级“三包、五定”(三包:包工、包产、包财务;五定:定工、定产、定任务、定质量、定措施)的生产责任制。;三、掀起群众性积肥活动;建场前,农场灌区养地主要靠歇地或种豆类作物倒茬等方法增加肥力,一般社员无积肥施肥的习惯,造成牲畜粪便弃之野外或晒干作燃料。农场成立后的1959年,原建新社移交的1133.33公顷(1.7万亩)熟地,由于常年耕种、懒于施肥,逐渐变成薄地,严重欠收。60年代初,虽推广以紫花苜蓿、草木樨、豌豆秧夏播秋翻熟化法或放在土坑内放水泡沤发酵等方法,但年翻压绿肥仅有百余公顷(1500余亩),施用农家肥面积仅133公顷(1995亩),仍是杯水车薪、广种薄收。;四、建立民兵组织;红山农场地处中蒙边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红山农场成立后,根据上级“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于1958年9月底开始筹建民兵组织。1962年5月,按照哈密军分区、巴里坤县武装部的指示,红山农场抽调各单位家庭出身好、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工作表现积极的干部职工组建起武装民兵营。;五、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中央针对农村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账目不清等现象,决定在部分农村和城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下简称“社教”)。1963年6月,红山农场根据中央和巴里坤县委的指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前期,首先在全场118名党员领导干部中进行“洗手洗澡”的放包袱运动(自我检查、交待问题),有94人放下包袱,有24人被“挂起来”(指问题没交待清楚)。通过正面教育,解决了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