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抢修引洪工程和扩挖北干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山农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464
颗粒名称: 六、抢修引洪工程和扩挖北干渠
分类号: F426;F323;TV213
页数: 4
页码: 17-20
摘要: 建场初期,巴里坤县石仁子区三乡建新社移交的红山口引洪主干渠是场区农业生产的大动脉。因板渠经多年风吹日晒,造成木板干裂,渗漏严重。
关键词: 巴里坤县 北干渠 主干渠 红山农场 立方米

内容

建场初期,巴里坤县石仁子区三乡建新社移交的红山口引洪主干渠是场区农业生产的大动脉。因板渠经多年风吹日晒,造成木板干裂,渗漏严重。
  1960年春,农场党委决定抢修引洪主干渠工程。巴里坤县委知道农场技术力量缺乏,人力紧张,主动派县水利技术员马其荣带领县水利基建大队人员协助对红山口引洪主干渠首段板渠进行施工。农场派生产股副股长于庆藩配合工程建设。为赶工程进度,他们冒着初春的寒冷,吃住在沟口下,特别是马技术员,全面负责技术施工,工作异常繁忙。队员们挑砾石,抬石头,铺渠道,你追我赶,个个不甘落后。经过6个多月苦战,4.2千米长的干砌卵石干渠工程竣工。
  巴里坤县水利基建大队在1960年8月抢修完成引洪主干渠首段工程后,立即转入开挖北干渠工程。干渠设计口宽2.1米,底宽1.1米,深1.2米,经3个月苦战,长14千米的北干渠竣工,完成土方2.68万立方米,解决了北戈壁刚开垦土地的泡冬水难题。
  1961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建自治区农垦厅巴里坤县奎苏总场,奎苏乡、红山农场隶属巴里坤县奎苏总场管辖。随之,红山农场改称巴里坤县奎苏总场红山分场。红山分场党委书记由奎苏总场党委副书记史全文兼任,其他原任领导不变。原农场设置的生产大队撤销,分场下设11个生产队。但因奎苏总场管辖原场、乡两地,场乡之间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很难统一管理经营。到1962年2月,巴里坤县奎苏总场撤销,恢复原红山农场,归属巴里坤县管辖。农场重新组建10个生产队,属场、队两级管理。
  1961~1962年,农场组建约50多人的施工队(由各生产队选派人员组成),续修引洪主干渠中、下游段工程。马其荣为技术指导,场生产股副股长于庆藩负责工程建设。工地上人来人往,热火朝天。筛沙、挑沙、运石、镶石紧张而有序,施工人员无暇顾及粗食陋宿,想的是工程进度,盼的是超额完成任务。在此项工程的修建中,涌现出农九队的夏明进、农一队的赵文宝、张富祥等一批干砌卵石的能工巧匠。夏明进木工、泥瓦匠样样精通,聪明睿智,苦于钻研,日创干砌卵石72平方米的新纪录,被职工誉为镶砌卵石的“土专家”,被农场树为劳动标兵。在他们的带动下,施工人员你追我赶,争先恐后。1962年底,引洪渠中、下游段工程完工。1963年,续建引洪主干渠尾段工程,在加大加高尾端坝基施工会战中,千余人参战,主要靠肩挑背驮完成填方筑坝的艰巨任务。年底,尾部垫土方、砌石全部完工。经4年艰苦奋战,红山口引洪主干渠上、中、下、尾段共13.2千米长的引水工程全线竣工。共完成土石方9.89万立方米,投入总工天11.8万个劳动日,渠水流量增大到5立方米/秒,是原板渠流量的1.5倍。这项工程的建成,将对红山农场的农业生产发挥重要的作用。
  1962年4月中旬,农场为了解决北干渠容量小、山水溢流问题,决定扩挖北干渠,在原干渠的基础上加宽、加深,使渠容量增大1倍,由生产股副股长于庆藩负责此项工程。全场10个农业队300余人在队长、党支部书记带领下,拿着工具浩浩荡荡涌向北干渠工地。在施工人员的指挥下,各队职工在长14千米的工地上,镐、锨腾舞,号子声连天,人流不息,阵势壮观。为了抢进度,职工们冒着春寒,中午只啃馒头、喝凉水,稍息片刻又投入战斗,甚至连刮风下雨也不肯休息。历时一个半月,于5月底完成了扩建工程。共用1.62万个劳动日,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
  建场初期,农场展开的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新耕农田对水的需求,改善了整个农业灌溉条件,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为农场的土地后续开发和夺取农业的丰产丰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知识出处

红山农场简史

《红山农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红山农场简史》是一部展现红山农场47年发展的历史文化成果。《简史》再现了三代屯垦戍边的红山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奋斗足迹,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