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边青年积极参加农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山农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461
颗粒名称: 三、支边青年积极参加农场建设
分类号: F426;D261;D92
页数: 4
页码: 8-11
摘要: 随着哈密地区工业和铁路兴建,需要大批劳动者。刚成立的红山农场也很快进入开发建设阶段,燃眉之急也是缺少劳动力。时逢党中央决定开发新疆、巩固边防,号召内地人口密集省区青壮年支援边疆,参加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巴里坤县 支边青年 农场党委 红山农场 青壮年

内容

随着哈密地区工业和铁路兴建,需要大批劳动者。刚成立的红山农场也很快进入开发建设阶段,燃眉之急也是缺少劳动力。时逢党中央决定开发新疆、巩固边防,号召内地人口密集省区青壮年支援边疆,参加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9年,巴里坤县成立支边青壮年安置领导小组。红山农场按照县领导的指示,相应成立接待安置支边人员小组,李生枝场长亲自负责,并由办公室、生产股、计财股具体负责支边人员的穿戴、吃住、分配及劳动工具等工作。要求各大队生产分队队长动员职工,在首批湖北红安支边青年到场前,挖地窝子(地下挖坑,坑上周围垒砌土块,上面用椽子和刺条搭建而成),铺上地板,挂上门帘,按一间地窝子住10人的标准,认真做好接待安置工作。
  3月26日,农场派人到哈密迎接的首批湖北红安县300名支边青壮年到场,受到场领导和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8月14日至24日,第二批江苏泰州县617名支边青壮年和第三批江苏铜山县186名支边青壮年先后来场。支边青壮年进场后,分队领导对其生活、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由队干部、老职工带着他(她)们先熟悉农场地理环境,后学习挖渠、堆坝、浇水等田间作业。
  10月,巴里坤县在青疙瘩(农二队)修建团结水库工程。农场党委决定选派三个队和一个青年突击队共400多名男女青壮年参加工程建设,其中有90%是湖北、江苏籍支边青年。他们头戴棉帽、脚穿毡筒,冒着滴水成冰的零下40℃严寒,克服各种困难,吃住在工地上,不分昼夜、轮流作业,打眼放炮、开挖取土,挑起近百千克重的担子,喊起号子筑坝。他们参加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的大小劳动竞赛、突击战近百次,大部分人忍着脚、手、脸冻伤和肩膀磨烂的疼痛,没喊过一声苦和累,表现出忘我的劳动热情,于1960年元月出色地完成了农场党委交给的艰巨任务。整个工程建设中,农场共投入5.6万个工日,完成土方2.4万立方米。分别受到水利工程指挥部和巴里坤县委的表彰。
  1959年11月22日,由湖北、江苏两省劳动厅、团委和省剧团等单位组成的慰问团到巴里坤县慰问支边青壮年。12月2日,由4人组成的两省慰问分团到红山农场,受到农场的热烈欢迎。各生产队派出支边青年代表到场部召开座谈会,分团领导首先代表两省人民和其家人看望每位支边青壮年,向他们表示慰问,鼓励他们安心边疆,扎根农场,为红山农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1960年3月,农场又增加来自江苏省如东县支边青年1300人。一批批内地支边青壮年的到来,为农场增添了新生力量,在农场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关心帮助下,他们很快适应了生活,并在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1960年4月,农场选出了安心扎根边疆,工作积极带头、吃苦能干、有奉献精神的陈南山、王德纯、高文宽、申虎英四位支边青壮年代表,参加自治区召开的支边青壮年代表大会,并荣获“自治区支边青壮年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1960年5月,为了更有利于支边青年的生活和工作,农场党委决定成立四大队,把支边青年大都集中到四大队工作。在来场短短两年中,许多优秀支边青壮年脱颖而出。1961年3月,湖北支边青年陈南山被提拔为农场副场长。还有10余名支边青年被选拔为队级以上干部。有8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1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湖北、江苏省支边青壮年,毅然放弃家乡优越的环境条件,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远大志向奔赴边疆,来到生活、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的农场接受磨练;在父母身边还是乖儿乖女的他们,逐步成长为农场建设的生力军,尤其在农场开发初期,他们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闯过了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为农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红山农场简史

《红山农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红山农场简史》是一部展现红山农场47年发展的历史文化成果。《简史》再现了三代屯垦戍边的红山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奋斗足迹,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