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红山农场简史》 图书 |
唯一号: | 320020020210028458 |
颗粒名称: | 第一章 创办巴里坤县国营农场 |
页数: | 20 |
页码: | 1-20 |
摘要: | 一、成立巴里坤县地方国营农场;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虽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在这种急进思想的指导下,促使自治区盲目地修改和提高“二五”计划指标,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二、开发北戈壁;1959年初,红山农场在自治区荒勘局和巴里坤县的帮助下,完成勘测规划、调拨机械、成立机构、抢时播种。6月,把重点转移到开荒造田工作上。上级下达开荒指令,指示抓紧开荒,定期上报,不定时检查,要求提前完成开荒任务。当时,由于受“大跃进”急躁冒进心理的影响,上级衡量农场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以土地面积定农场发展规模,以开发进度定投资方向,以开荒的面积下拨资金、物资和设备。;三、支边青年积极参加农场建设;随着哈密地区工业和铁路兴建,需要大批劳动者。刚成立的红山农场也很快进入开发建设阶段,燃眉之急也是缺少劳动力。时逢党中央决定开发新疆、巩固边防,号召内地人口密集省区青壮年支援边疆,参加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四、发展多种经营,开办文教卫生事业;1959~1962年,红山农场在大搞开荒造田、水利开发建设的同时,白手起家,逐步发展到开办工副业、商业、交通运输和建筑等事业。建场初期,农场利用原建新社的铁木工人员和设备,在几间民房中办起综合加工厂。厂内设有铁木工坊、粉坊、油坊、皮坊、毡坊等,手工制作铁、木工具和家具,年加工近百件(套)。年生产皮绳300多条、皮大衣480件(套)、毛毡750条、毡筒320双。皮件和毛毡制品主要供给集体和卖给私人使用。;五、创办管理人员文化培训班;建场初期,除巴里坤县委派任几位农场领导干部及建新高级农业合作社和示范农场的干部、职工外,大多数干部职工均是内地省区自动来疆参加农场建设的人员。干部队伍中文盲、半文盲较多。1959年3月,农场党委决定创办一所半耕半读管理人员文化培训班(以下惯称农业中学)。宗旨是提高机关、生产队干部文化素质,培养有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