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垦事业在调整中发展壮大(1959.1~1966.6)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40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垦事业在调整中发展壮大(1959.1~1966.6)
页数: 21
页码: 23-43
摘要: 第一节 兴修水利,尝试改善农田质量;在“大跃进”时期,持续的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引发了全国许多地区因饥荒发生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兵团果断地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强大力量向荒漠进军,大兴水利,因而农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农二师在全师开展了“双百万亩”(即开荒100万亩,播种100万亩)运动。;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建设中逐步提高;1954年,农场成立机耕队。农二师调入师直农场的5台苏式农用机械成为最早的机械设施。机耕队机械装备简陋不配套,全场农业生产大部分是传统工具的手工作业来维持。开荒造田动用大量人力、畜力,用牛车、马车、小推车进行粗平,由机引平地机做最后辅助作业,农机仅限于耕翻土地、播种和中耕。作物收获、定苗、锄草、筑埂、修渠等机械化程度很低,相当部分的农田作业还是以人为主。耕作比较粗放,耕地质量很差,耕地深度往往达不到要求,作物生长期间,杂草丛生,草比苗高。;第三节 社会政治运动连续开展;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集团的斗争。8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中央“七一”指示规定,进一步开展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第四节 各项工作的调整和职工队伍的壮大;建场初期,农场在耕作中按自然地块进行种植,选择土壤条件尚好、便于灌溉的土地种植,作物结构以粮食、棉花为主。1959年,场内总播种面积1156公顷,受碱害面积占20.4%。主栽作物产量都很低,棉花平均单产18.1千克。1959年开始,农场组织职工开荒整田,治理重盐碱地,加快改造灌、排渠系工程,对老场土地补课改造,实行正规化条田建设,初步确立了农场的规模。;第五节 临危不辱使命和为地方民族献爱心;1960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掀起一股反华逆流,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新疆由国防后方变为国防前线,兵团战斗队的作用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来。1962年4月,在苏联的策动下新疆发生伊犁、塔城边民外逃事件,新疆的安定团结受到严重威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亦兵亦农、劳武结合,有着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丰富战斗经验及高度政治觉悟的军垦部队,始终不忘担负着“屯垦戍边”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历史使命,在关键时刻,屯垦戍边的作用再一次凸显出来。

知识出处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农二师二十五团简史》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五团几代军垦人艰苦创业建设团场的精神面貌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记叙了二十五团人怎样将一个湖畔荒原建设成为绿树成荫、楼房林立、瓜果飘香、粮油丰产、牲畜兴旺的“花园式农场”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