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七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3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613;G612;G633
页数: 6
页码: 11-16
摘要: 随着职工队伍和人口不断增长,适龄入学儿童也随之增加,为适应职工子女迫切就学需要,1956年,胜利六场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因陋就简,开办了场幼儿园。幼儿园实行半托和全托,有1~6岁以下幼儿200余人,保育员24人。在主任田珍蒲、副指导员刘芳翠的带领下,保育员自己动手开荒种菜,打土块,盖宿舍,办食堂,开设医务室,制作儿童衣服、被褥等用品,想方设法制作滑滑梯、小木马、跳跳板等各种儿童玩具。
关键词: 扫盲运动 汉语拼音 业余文化生活 维吾尔族 扫盲工作

内容

随着职工队伍和人口不断增长,适龄入学儿童也随之增加,为适应职工子女迫切就学需要,1956年,胜利六场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因陋就简,开办了场幼儿园。幼儿园实行半托和全托,有1~6岁以下幼儿200余人,保育员24人。在主任田珍蒲、副指导员刘芳翠的带领下,保育员自己动手开荒种菜,打土块,盖宿舍,办食堂,开设医务室,制作儿童衣服、被褥等用品,想方设法制作滑滑梯、小木马、跳跳板等各种儿童玩具。为节省开支,降低费用,制作酱菜、豆腐,喂猪养鸡,发展多种副业。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前教育,在保育员中开展“两安”①和“六会”②竞赛评比活动。1959~1960年,十二场幼儿园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自治区、兵团表彰。
  1957年9月,六场建立第一所职工子女学校(初级小学)。有学生55名,教师3名,王恩忠任校长。学生分为4个班,实行复式教学。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正规课程教学,并建立了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1958年5月,学生增至76名。
  1960年,胜利十二场子女学校由初级小学扩建为完全小学,班级由4个增到8个。为满足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增设一个维吾尔族班。有教职工28人,学生193人,首届毕业生进入二总场学习。
  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在学生中普遍进行了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邀请老红军、老八路、老军垦讲革命传统。参加支农义务劳动,在课余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和教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耕种学农田,参加场夏秋收劳动,组织学生锄草、拾麦穗、拾棉花、打土块、打柴火、挖甘草、积肥等劳动,以增加收入。仅1960年,学校就创收627元。并自种蔬菜,改善师生生活。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教育锻炼了学生,又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农场建设培养了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为提高农场职工队伍的文化水平,根据1958年5月农一师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兴办教育,扫除文盲,普及中小学教育,把脱盲职工普遍提高到高小语文程度”的决议,以及9月3日师党委发出的《关于1958年底实现无盲师的紧急指示》,1958年10月,六场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各基层单位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并召开扫盲运动誓师大会,提出了“苦战四个月,攻下文化关,摘掉文盲帽,欢度五八年”的口号。组建职工文化业余学校,全面展开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扫盲运动开始后,各单位结合生产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学习中,由于河南、湖北支边青年和当地青年文盲率达79%,扫盲人数多,再加上一没课本,二没教室,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教师运用“活动识字牌”、“田间地头识字牌”、“工具记名、见物识字”、“送字上门”、“识字岗”、“补课抽测站”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路口、桥头、交通要道、商店门前、食堂打饭窗口等处设生字站、识字窗、流动识字牌。在驻地墙壁上张贴着看图识字表,在实物上贴字开展教育。职工们用墨水瓶做油灯,早晨5点起床学习,在短短的学习时间里有4个单位完成扫盲任务。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扫盲工作更加艰巨。1960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进行维文字改革。农一师召开农场宣传科长紧急会议,并下发通知,场再次掀起扫盲高潮。场扫盲委会员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机构,并建立了严格的教学制度和考核办法,及时评比总结,开展学习竞赛。在原有基础上,抓进度、抓质量,确保扫盲工作顺利完成。3月2日,胜利十二场在场部召开扫盲比武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扫盲运动。扫盲坚持农忙“人稀面广”分散教学,在点少人稠时集中上课。场党委以子弟学校为主,成立30人的扫盲宣传队。5月,开设了维吾尔族新文字训练班,培养了新文字教员8名。5月中旬,维族职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有700名维吾尔族职工参加学习,全场开设4所业余学校,10个班级,入学人数达580人。6月初,根据兵团政治部要求开展陕西省创造的汉语拼音扫盲经验,在场部重点试办汉语拼音班,并在农一队试办汉语拼音班,一队职工赵风杰仅用5天时间掌握了汉语拼音学习方法。1960年,全场有1896人参加扫盲学习,场办职工业余学校20所,班级70个,专职教员19人,兼职教员72人,建立文化档案800份,基本实现无盲连队。
  为了培养经营管理人员,增强农业技术力量,特别是提高干部和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1958年11月,农场在原干部队的基础上,经过筹备成立了红专学校。1959年1月,红专学校正式开课,有学员54人。红专学校开设了农业经营管理、会计、统计、农学4个班,进行半脱产学习。除配备一名专职教员外,还聘请了21名教员,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设备,有时在宿舍,有时在地头,条件十分艰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员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大提高,为农场培养了一批干部。同时,场生产部门先后举办两期农技学习班,培养了45名农业技术人员,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力量。1959年,马国祥等人进行水稻、小麦杂交育种试验成功后,大面积播种生产也获得成功。水稻、小麦单产分别为966.8千克/公顷、573.8千克/公顷,比1958年提高14.28%和48.73%。至1960年,全场共举办多期植保、卫生、会统、农具、畜牧等各种培训班,并派人到地方院校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专业文化素质,推动了农场建设地发展。
  与此同时,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为丰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农场结合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思想教育,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和宣传通讯报道,场办新闻小报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先进人物事迹。1959年9月,胜利十二场成立第一个业余演出队,由23人组成,由宣传股直接领导。每年下单位巡回演出30余场,节目大都是自创的文艺节目,主要有快板、说唱、数来宝、表演唱和联唱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在田间地头、工地或吃饭地点演出,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稳定了职工队伍。

附注

两安:即保育员安心农场、安心工作。;六会:即会教养孩子、会缝纫、会理发、会做玩具、会讲普通话、会唱歌。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七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七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从各个层面全面反映出农一师七团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开发建设新疆,捍卫祖国统一和巩固边防的辉煌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