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加快农场开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七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3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加快农场开发建设
分类号: F426;F323;F326
页数: 6
页码: 6-11
摘要: 1958年3月21~27日,胜利六场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周俊仪作《关于1956年以来的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简结》,崔凤螯作《政治工作总结》的报告。大会明确指出,从1958年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场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坚持粮棉结合、以棉为主的经营方针。为确保粮棉稳产高产,进行草田轮作,改良土壤,采用以畜养田的方法,加大土壤改良的力度;做好种子培育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机管理;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工副业;加快实现建设国营农场的步伐。
关键词: 生产规模 八达岭 工副业 技术革新 立方米

内容

1958年3月21~27日,胜利六场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周俊仪作《关于1956年以来的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简结》,崔凤螯作《政治工作总结》的报告。大会明确指出,从1958年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场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坚持粮棉结合、以棉为主的经营方针。为确保粮棉稳产高产,进行草田轮作,改良土壤,采用以畜养田的方法,加大土壤改良的力度;做好种子培育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机管理;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工副业;加快实现建设国营农场的步伐。
  为全面贯彻执行党代会精神,1958年,场除继续开垦第三作业站外,又在第二作业站开垦一部分土地,并开发第一、四、五作业站,使农田由沿带状形布局变为近似方形布局,便于经营管理和机耕作业。同时,又重点开发了阿克苏新老大河之间的依玛帕夏区域,使该区域耕地面积由66.7公顷(1000亩),扩大到605.1公顷(9077亩)。同期,从依玛帕夏作业站向西岸截断阿克苏老大河,引水上岸。该渠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挖土126722立方米,可灌耕地1333.3公顷(20000亩);修建一、二、三支渠以及一支三、四、五斗渠,二支二斗渠;改建了五、六支渠和六支二斗渠;使农场水利灌溉面积达到4000公顷(60000亩),干渠引水量达6立方米/秒。为了与灌溉渠道相适应,挖通3条排渠,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8年12月,胜利六场更名为胜利十二场,隶属农一师胜利第二总场。1959年3月20~26日,胜利十二场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大会作出了《关于大力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争取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决议》,号召全场党团员和干部职工“千人千条计、人人出主意”,夺取更大的胜利。
  为贯彻党代会精神,全场各单位成立了技术革新领导小组,提出了“百人百计,千人千谋”的口号。在农业生产上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1959年春,胜利十二场在盐碱较重的土地上扩种棉花233公顷(3495亩),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攻关。当年,总产皮棉19.3万千克,籽棉平均单产57.02千克/亩,获“塔里木垦区第一个百斤皮棉团场”荣誉称号,受到兵团、农一师及总场嘉奖。
  在农业机械上,场技术革新小组进行8项技术革新,共制造、改进农机具零件30多件,解决了机务上很多关键性的问题,研制出起碱器、打埂器、车螺丝齿轮、车床变速箱齿轮、圆片耙螺帽等。机耕队中心保养间革新研制大小农机具92项370件,节约资金3.7万元。制作的苏式扬场机提高工效100倍。五队技术革新小组把砖窑加高两米,不但多装近万块砖,还节约了燃料,提高了烧砖质量。
  为迅速扩大生产规模。1959年10月,十二场决定开发八达岭区域。八达岭区域位于场东南,自然肥力较高,土壤含盐碱较轻,可直接从胜利五渠引水,可垦面积约6666.66公倾(10万亩)。
  1959年冬,在场长李凡林、副政委郭纪文的带领下,1000余名职工冒着数九寒风,开进八达岭。场党委提出“开荒阵地红旗扬,人机畜力上战场,冬季攻下1万亩,命令戈壁献棉粮”的口号,各工地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夜晚,职工点起篝火继续夜战。虽然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但职工们却是汗流浃背。邓阿贵小组采用“老鹰捕食”的倒土方法,平均每人日挖渠40立方米,九队维吾尔族职工毛提内孜小组日挖渠平均每人60立方米。全场各连队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中工效直线上升。
  为清除荆棘、红柳、枯树,职工们改制出机力打荒器。斯克—30和D—35拖拉机将一棵棵大树连根拔起。DT—54拖着重型圆盘耙将草根、盐壳切得粉碎。几十辆马车、牛车拉荒运粮、送饭,经过一个冬天的鏖战,开垦荒地533.3公顷(8000亩)。到1959年底,全场耕地面积已增到2771公顷(41565亩),比1956年增长123.8%,其中:粮食面积1839公顷(28395亩),粮食总产1408吨,单产51.06千克/亩;棉花面积381公顷(5715亩),棉花总产189吨,单产33.13千克/亩。1960年春,农场在新开的266.6公顷(4000亩)土地上种植水稻,并获得了丰收。同年9月,胜利十二场奉总场命令,在八达岭成立作业工作站,下属4个生产队(六、八、九、十一),修建了一条直通场部的公路,并种植农田防护林4公顷(60亩)。
  在开荒扩大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场大力发展养猪业。牲畜饲养打破圈养陈规,推行种饲放牧,开展“百日无死亡”活动,以提高管理定额和劳动生产率。生猪养殖由1959年初404头增加到年末1493头,增加了3.7倍,猪的繁殖率达到998.7%,生产猪肉10吨。当年底,各种牲畜年末存栏数7176头(只),畜禽产品总产44吨,比1956年分别增长299.33%和175%。实行农牧结合,为以畜养田创造了条件,全场广积厩肥,培肥地力,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60年,胜利十二场作物总播面积2636公顷(39540亩),比1959年增长8.4%,粮食总产576吨,棉花总产29吨。
  场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开始白手起家创办工、交、建、商等事业。1956年8月,胜利六场成立加工队,采用手工作坊式的方式加工农产品,主要有碾米、磨面、轧花、榨油等。后来,又增加生产芒硝、甘草膏、食盐、皮革、网套、莫合烟、野麻、白酒、食品、糖稀、木工、铁工、棉花脱绒、机具修理等19个项目。产品全部自给,当年总产值达51万元,创利润2.2万元。1956年秋,加工队又修建一座面粉车间,设备由初期3台石磨增加到5台立式石磨和1台磨面机。1957年春,安装了一台轧花机和一台打包机,从运花、喂花、出籽、出绒、打包都是手工操作。
  1958年,十二场积极贯彻兵团第四届加工副业会议精神,扩大副食品加工生产,自制酱油、醋、白酒、糖稀、豆制品、糕点、挂面等。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当年实现利润5万元。
  1959年,为积极响应兵团党委发出“争取生产出口货,为国家换取外汇”的号召,十二场派出副业队200余名干部职工到远离农场20千米以外的肖家克安营扎寨,在荒滩上搭起6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提炼甘草膏。当年,提炼甘草膏27.8吨。为增加产量,全场职工业余挖甘草。1960年出产甘草膏95吨,产值8.72万元。这期间,甘草膏远销内地,并通过外贸出口西欧的比利时、挪威等国,有利地支援了国家建设所需的外汇。
  1960年,胜利十二场继续扩大加工副业生产规模,当年生产芒硝920吨,有力地支援了内地化工工业的生产建设。并制作肥皂0.85吨、皮革0.7吨、纸张410盒,加工网套330床,制作皮鞋207双、皮大衣22件、毡筒46双、羊毛毡57条、棉衣417套。工副业生产值增到88.46万元,比1956年建场初期的51万元增长0.73倍。工副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场商店除经营生活日用品、小百货外,还销售自产的糕点、酱油、醋、酒、烟、糖果、饼干、挂面等各类食品,并派出流动组每天到基层连队巡回销售。当年实现商业销售收入25.4万元,净利润3.27万元,加工、副、商业不仅改变了农场较为单一的经营方式,还为发展农业和其他各业积累了资金,并为以后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农、牧、工商业的全面发展使农场初步形成了多种经营的格局。1960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147万元,较1956年增长332.35%。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七团简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七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从各个层面全面反映出农一师七团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开发建设新疆,捍卫祖国统一和巩固边防的辉煌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