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库孜萨拉依与图木休克佛寺遗址的雕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150
颗粒名称: 1.托库孜萨拉依与图木休克佛寺遗址的雕塑
分类号: TU;G634;G633
页数: 2
页码: 8-9
摘要: 在巴楚县与柯坪县之间的图木休克,公路东侧有南北两座小山,两山台地上均建有佛寺。北侧小山距图木休克约6公里,称托库孜萨拉依,佛寺遗址被伯希和发掘。南侧小山与图木休克同名,佛寺被勒柯克发掘。这两座佛寺是西域北道西端最重要的佛教遗迹,属龟兹文化范畴。
关键词: 犍陀罗 伯希和 高浮雕 建筑群 供养人

内容

在巴楚县与柯坪县之间的图木休克,公路东侧有南北两座小山,两山台地上均建有佛寺。北侧小山距图木休克约6公里,称托库孜萨拉依,佛寺遗址被伯希和发掘。南侧小山与图木休克同名,佛寺被勒柯克发掘。这两座佛寺是西域北道西端最重要的佛教遗迹,属龟兹文化范畴。
  托库孜萨拉依佛寺遗址,伯希和主要发掘了五个建筑群(插图4),出土了大量泥塑圆雕和高浮雕像,仅佛头就有128件。此外,还有与和田地区相近的兽面以及少量木雕像等等。在五个建筑群中(插图4),A以佛塔为中心,两侧配置多间小佛殿。小佛殿1,发现塑像群。在佛殿入口左侧有三身,右侧有两身残供养人立像,与之相接的两侧壁左为女性,右为男性合掌供养人残像。余者均是佛头、菩萨头、供养人头像,以及塑像身体、四肢、装饰和动物残像等等。塑像的风格明显可见犍陀罗的影响;但是塑像面部较丰满,眼鼻略向中间集中则又是西域本地塑像的特点,其时代约在三、四世纪。J、N殿塑像特点和时代与1殿基本相同。A之后是C建筑群,在其方形台基佛塔正面发现立佛像,另外三面除立像外也有坐像。这些塑像残毁严重,制作粗糙,衣褶有犍陀罗风格,在佛像天衣三角形小区划中绘中原式童子,佛像背光绘在壁上,背光光轮和所绘鸟的形像可看出有波斯的影响。遗址中出开元通宝,其时代的下限或可晚到八世纪以后。C之后的建筑群,是一组僧房,遗物不多。B殿在A的右侧,仅存后壁及两侧壁,殿内后壁有立像痕迹。在B殿残存的三壁殿外一侧,均分铺连续塑高浮雕佛教故事,甚为精采,这是新疆地区仅见的高浮雕佛教故事塑像(插图5)。可惜浮雕绝大部分残毁,仅左侧壁后数第二、三、四、五铺保存较好(图版132、133、137、140)。如后数第四铺,中间塑菩萨坐像,两侧塑孔雀羽毛,上面两侧各塑一身飞天(图版137、138、139、141)。飞天有翼,菩萨宝冠上有一对鸠卧于巢中,两侧有孔雀羽毛,这些都明显具有西方古典艺术的因素。在上述各铺高浮雕像之间,有浮雕边饰相隔,边饰中塑出翼兽、鹦鹉(?)、凤凰、连珠纹和唐草纹等等(图版136、146、147),可同时看到东西文化的影响。此外,B殿还出许多圆雕佛和菩萨头像,像身残件和装饰残件等等。D殿在B殿之后,亦出高浮雕和圆雕塑像,形制与B殿所出大致相同,但残毁严重。B和D殿的时代,约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左右。
  图木休克有东西两寺,雕塑主要出于西寺(插图6、7)。该寺雕塑的特点是木雕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于西寺佛塔北侧破口处的木雕坐佛像。这件佛像雕刻精美,天衣犹如薄纱透体,无衣褶,仅衣领有较深的褶纹,膝中间衣端呈圆形下垂;面部略长,唇边肌肉有微妙变化,肉髻与发际间沟较深(图版184)。上述特点明显可见犍陀罗与印度风格的融合,时代可能在五、六世纪左右。此外,在佛塔之西佛殿中及其它佛殿还发现不少塑像,这些塑像大都具有犍陀罗风格(图版160、161、169)。其中一件跪坐合掌像,于犍陀罗风格之中又可窥见西方古典艺术因素的影子(图版169)。总的来看,图木休克东西寺的时代,大致在四至七、八世纪左右。
  除上所述,在图木休克的山崖处,还发现有已经风化的石浮雕佛像(参见伯希和《图木休克》图版33、34、35)。这类石浮雕像,在新疆是极为罕见的。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7

本书将国外著录的新疆古代雕塑艺术品择要收集成册,内容从西域南道的雕塑、西域北道的雕塑、高昌地区的雕塑多方面展现新疆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华。

阅读